本書邀請讀者們共同經歷質性研究典範之驚豔旅程,在目不暇給的觀看經驗與感受中,耙梳「現象學」、「詮釋學」、「詮釋現象學」、「俗民誌」研究之哲思,體會「批判理論」和「行動研究」之辨證循環與實踐歷程,以及理解「紮根理論」在質性研究方法上的貢獻;最後帶領讀者回到質性寫作的體驗與研究倫理的執著,並以七句話結語再度開啟另ㄧ波對話的空間,在「咦!見山又不是山—新的觀看」中畫下未結局的句點,期盼您我他日再續前緣。
作者簡介
高淑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學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工作、社區與家庭教育系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
相關推薦清單
內容描述
目錄大綱
黃序自序本書特色與結構
Part IV: 體驗質性寶山中的驚豔之旅
第10堂 回歸事物本身的現象學方法:重回母親的懷抱10-1 回顧現象學系譜(Husserl以降)10-2 現象學是哲學、也是方法10-3 現象還原與描述方法10-4 現象學給人重生的亮光
第11堂 在循環理解中探尋意義的詮釋學11-1 詮釋學的歷史脈動11-2 存在與真理的追求者(Heidegger與Gadamer)11-3 詮釋學的默會知識與默會素養11-4 詮釋學的魅力:解釋的轉化與智慧的傳承
第12堂 探究生活經驗的詮釋現象學12-1 理念開展下的世紀產物12-2 饒富詩意的現象詮釋12-3 生活經驗的可親與可愛12-4 詮釋現象學迷人的地方
第13堂 俗民誌研究:來自祖靈(文化)的呼喚13-1 淵源流長的質性研究典範13-2 親臨現場的深度文化之旅13-3 田野觀察紀實與文化反思13-4 文化承載與跨文化敏感度—兼談研究隱喻
第14堂 批判理論:犀利辯證中見真章14-1 批判本色的法蘭克福學派14-2 批判理論是方法論抑或方法?14-3 批判理論的真意與爭議14-4 批判理論給人的啟示
第15堂 紮根理論:肩負建立理論之使命15-1 大師間的論述爭議15-2 質性研究方法的使者:發展具體可行的編碼程序15-3 理論觸覺與理論飽和15-4 質性資料分析軟體的正用與誤用
第16堂 行與知俱的行動研究法16-1 教學現場的實踐家16-2 掌握「研究、行動與評鑑」的循環歷程16-3 行動研究者的角色拿捏16-4 我在教學現場上的研究體驗
Part V: 走過質性旅程的體悟與執著
第17堂 質性研究的寫作與再寫作歷程17-1 體驗寫作與再寫作之循環歷程(猶如起死回生經驗)17-2 捕捉寫作靈感與巧思(展現直觀能力與敏感度)17-3 頻頻來回,風華再現(質性寫作與文字的精練化)17-4 我的質性寫作經驗
第18堂 旅程迴響:再思倫理議題與共融關係18-1 倫理守則的堅持與自我把關18-2 互為主體與共融關係的檢視18-3 暮然回首,只緣身在質性研究中(旅程迴響)18-4 咦!見山又不是山(新的觀看)
參考書目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