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孩童,以及接觸影響孩童的大人們。特別是現代,大人們在學校制度之外,參與兒童文化的方式,值得重視與討論。而過去,台灣的兒童文化是如何被耕耘開拓的?殖民統治複雜的政治結構下,在那今後我們應該都不會經歷的局勢中,前輩們是如何思考、行動的呢?
1987年戒嚴令解除後,在日本統治下被〈日本文化〉壓迫的〈台灣色彩〉,以及戰後獨裁統治下被〈中華文化〉排擠的〈台灣文化〉,正以欣欣向榮的姿態開展出一番新貌,然而,真正有〈台灣色彩〉的兒童文化到底是什麼?
本書藉由考察日本本土與台灣的互動關係,來掌握日治時期 ( 1895-1945 ) 台灣兒童文化的狀況,進一步探討殖民地兒童文化中所含蘊的民族與語言的問題。書中提及的日治時期兒童文化工作者的言動,足以當作我們的負面教師。
唯有真摯地回溯歷史的軌跡,接受台灣多元的原貌,才能踏出創造〈台灣色彩〉的第一步。汲取過去的經驗或許無法解決現在的問題,但是至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或是釐清問題的線索,成為台灣兒童文化開創與拓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