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

作者: 李佳燕
出版社: 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 2018/05/31
ISBN-13: 9789864061211
書店 1







內容描述


這些教養真相,或許殘忍,
但我們不能不面對。
一個堅持為孩子發聲,也將這份允諾,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醫生。

  ‧媽媽收到女兒的成績單,直接往女兒臉上丟,大喊:「我沒有妳這種女兒!」

  ‧熱心助人的男孩,他的媽媽卻說:「他是很乖啦,可是乖有什麼用,又不能換成分數。」

  ‧爸爸得知女兒選上排球校隊,打電話給導師:「我們家的孩子是要考醫學系的,不是來打球的。」

  ‧媽媽栽培她,希望她考上台大。她卻在考上台大一年後,選擇休學到澳洲,離媽媽遠遠地。

  31年來,在李佳燕醫師的診間,
  每一個心受傷的孩子,
  每一個質疑「爸媽是愛我,還是愛我的成績?」的孩子,
  以及呼喊「我要考上離家最遠的學校」的孩子……
  這些透露著掙扎、憤怒與悲傷的小小臉孔,李佳燕醫師沒有一刻忘記。
  於是,她心疼地寫下來。
  她希望,父母能‧看‧見。

  李佳燕醫師,她為兒子選擇不學寫字,不學ㄅㄆㄇ與ABC,僅強調快樂成長的幼兒園。

  她告訴兒子:「考試成績、訂正、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

  面對「你這母親是怎麼當的?」各種排山倒海的質疑目光與龐大壓力,她堅持為孩子發聲,也將這份允諾,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為她記得當年自己總是考第一名,卻從此失去友誼。

  31年來,她也在診間看到許多靈魂受傷的孩子。那些為了獲得父母肯定,不斷逼迫自己到無法喘息的孩子;那些完全孤立無援,只能靠講髒話、學跆拳道自保的孩子。

  她想吿訴父母,請放下視考試成績為評斷孩子的唯一方式;她希望父母能蹲下身,看著孩子澄澈的雙眼,傾聽他們的想法;她更期待,父母能看見孩子的獨特與潛能,孩子也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而有勇氣活出自己的姿態與樣貌。

本書特色

  ◎長期關注教育的李佳燕醫師,本書是她第一本深談自己教育理念的書。她那一顆柔軟如棉的醫者心,讓我們在讀每一個孩子的故事時,心裡也酸楚不已。

  ◎米米(一下迷路一下爆走)、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幸佳慧(兒童工作者)熱淚撰序。

  小野(作家)、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王南琦(戰鬥媽媽)、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番紅花(作家)、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鄧惠文(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蘇明進(作家)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我總在佳燕爭取兒童權益的過程中讀到兩件事,一者,是她看

  似潑辣地抵禦主流價值時,卻充滿了極溫柔的母性光芒;二者,則是她內在裡那個長不大的小孩,因為長不大,所以比誰都懂孩子,就像個孩子王一樣的,這位大孩子,正奮力地保護著台灣的每一個小孩子。

  這本《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有孩子的該看,為人父母為親子關係投資養分是天經地義的事;而沒孩子,還更該看呢!

  老木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是因為,這本書,給了你一個機會,一個讓你與你心裡那個受傷的孩子,好好和解的機會。」──米米(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我們明知揠苗助長的副作用,但站在孩子的面前,我們又時時忍不住伸出手來,一吋吋地往上捏,於是這些青澀的幼苗們,因為底部跟土壤失去了聯繫,反而吸收不到足夠的養分,表面上,他們比原本還要更高聳了些,但內心實則逐漸荒枯⋯⋯

  父母有為人父母的煎熬,但,佳燕醫師慎重提醒,再怎麼煎熬,也不要在無形間把自己的煎熬悄悄地轉化為孩子的煎熬。讓孩子做孩子,這是佳燕醫師朗朗上口的追求,而她不僅親身實踐,也透過議題的推動,讓父母可以更自在地做父母,而不要一再地落入親子相互折磨、相互辜負的劇本中。──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去過佳燕的診間,會知道那是個大人跟孩子齊平的世界,她的聽診器、桌椅、櫃子都是孩子探索的玩具。很多孩子生平第一次在那裡遇到知己,有些孩子因此換了一個人生跑道。大人帶著生病的孩子前去,但她看的不是孩子的身體,更是孩子的心理;她看的不是孩子的毛病,還是大人的問題。……

  很多孩子吵著要去看她,一些孩子會私下偷偷去看她,孩子長大了仍持續回診所找她。……

  她看診大半生,頭髮花白了也不准自己的心稍有麻痺或降溫,她允許自己在病人前跟他們抱頭啜泣,更常的是她關起門來自己痛哭。……

  好好坐下來讀這些故事,這是一本將人類該有的、多樣的人性返回的練習簿。這些診間故事,不只帶我們回想我們帶孩子來這世界的初衷,也點醒我們身為人類該有的初心。」──幸佳慧(兒童工作者)


目錄大綱


【推薦序一】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 ◎米米(一下迷路一下爆走)009
【推薦序二】以關愛入藥的良醫 ◎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012
【推薦序三】一本返回多樣人性的練習簿 ◎幸佳慧(兒童工作者)017
【自序】生來不完美,才瞭解不完美的完美022

輯一 爸爸媽媽,
你們是愛我的成績,
還是愛我?

二十分鐘032
一切都是為你好040
柔軟如棉的心048
醫生之子056
我長大要當一個好爸爸064
幼兒園的數學題072
不倒翁080
空的禮物089
叛逆期097
重考106
家113

輯二 大人們,
你們究竟要把我變成什麼樣的孩子啊?

基因122
基測131
寫字機器人139
數學天才147
魔鬼名師154
天賦162
魔咒169
講道理177
熬夜185
抗衡192

輯三 爸爸媽媽,
如果我選擇的人生,不是你們所希望的,
你們還會愛我嗎?

小熊醫生200
淚208
六分216
為什麼要上學?224
功課抄人232
耽誤240
拒學248
我不要回台灣讀書256
「快樂學鋼琴」的約定264
我不要吃藥272

【附錄】親愛的孩子279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佳燕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目前為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負責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人本教育札記》專欄作家。

  童年成長時期的種種際遇,加上她擁有一顆細膩、易感,卻又總能反思的心,以及兒子的出生,讓她重新去看待與思索「孩子如何長成為一個大人」的過程,也開啟了李醫師關注教養/教育議題的一扇窗。

  李醫師堅持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發聲。她希望大人能真正了解孩子,尤其是活在學校老師與家庭父母雙重壓力之下,或奄奄一息或如刺蝟般叛逆的孩子,大人不能僅看外顯的討人厭行為,必須傾聽到他們的心坎裡。因此,她的臉書與粉專經常收到焦慮父母的來信。

  她擅長以醫師身分討論「過動症」。不過,李醫師希望社會對於過動兒的判定應該更加謹慎,不能把孩子的不當行為全部歸罪於腦部生理問題,大人們更應該先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態度,甚至整個社會提供給孩子的成長環境,都需要被檢討。

  李醫師對現今教育與教養現場,害怕差異,無法忍受自主意見,仍存在諸多非必要的規訓與命令,感到痛心疾首,並比喻為是在製造罐頭小孩的工廠。

  曾經擔任2016、2017年「大大親子影展」策展人,已出版《親愛的大人──其實我沒有那麼壞,我只是靜不下來》(與幸佳慧合著)、《寶貝生病了》。

  臉書:李佳燕醫師,goo.gl/kMzAfx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goo.gl/wMYhVk
  「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蒐集adhd的小故事」:goo.gl/hPzYi8content_copy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

  以關注兒童人權,兒童之教養教育,以及過動兒過度診斷與過度用藥的議題的組織。聯盟以拍攝紀錄片,環島進行演講,開辦研討會,建構網站,舉辦影展,辦各種工作坊等方式,呼籲尊重兒童人權,珍惜兒童特質,還孩子做自己。






相關書籍

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經典十年暢銷版〕

解剖列車-第4版

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 x 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

抗發炎:斷開百病最強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