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

作者: 杜正勝
出版社: 一卷文化
出版日期: 2023/12/06
ISBN-13: 9786269786305
書店 1







內容描述


專精中國上古史的杜正勝院士繼【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後,多年思考的總結!
 
  解構「炎黃子孫」的神話,釐清「中國的範圍」、「原中國的所在」、「中國本部的奠定」。
  剖析「中國的擴張」、「中國的勢力範圍」以及擴張三部曲:「征服→統治→改造成為中國人」。
 
  ★ 以「大歷史」的宏觀視角,鳥瞰中國歷史一萬年,提出萬年中國三期論。
  三期論,指中國社會的三個發展進程:原始社會→城邦時代→編戶齊民。
  第一時期原始社會,部落零散分布各處有如滿天星斗。第二時期「城邦時代」,雖於周代青銅銘文首見「中國」一詞,但當初意義與今天所謂的中國完全不同。第三時期是由秦朝統一開始的「編戶齊民」時代,百姓從此被納入整齊劃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喪失更多自由,其政治社會形態依然延續至今。
 
  ★「中國」是哪裡?「中國人」是哪些人?須先釐清「中國本部」與「勢力範圍」。
  解答什麼是「中國」、「中國人」這個問題,要先確定中國這個政治體指涉的範圍。中國範圍到哪裡呢?本書回歸學術,憑正確史料說話,如此才能獲得真知識,也才是文明世界解決爭議的態度。
 
  從長遠歷史看,秦漢以下至清初,將近一千八、九百年間,中國政權實際有效統治的區域大抵不出秦的版圖。女真入關,愛新覺羅氏代建立大清國,中國的範圍才產生大幅的改變。東北的滿洲加入了,康熙征服外蒙古和北疆準噶爾部;雍正對西南改土歸流,納入實際統治;乾隆征服南疆回部,於是誕生了「新疆」,對大藏地區的控制也愈趨緊密。經過清初康雍乾祖孫三代的經營,中國疆土擴大三倍,但政、經、社會、文化的重心還是在秦版圖範圍內,這就是「中國本部」。即使只在秦範圍內的歷代疆域圖,也不表示王朝對其疆域內的各地區都能實際有效統治。譬如清代疆域包含臺灣,有些歷史地圖也把整個臺灣島畫進去,但清朝大部分時間只統治臺灣西部而已,十九世紀初才進入宜蘭地區,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歷史。康熙派耶穌會教士來臺實測繪製地圖,畫出的臺灣疆域便只限西半部,這種地圖才是真實的版圖。
 
  臺灣長年飽受北京的政治宣傳騷擾,說「臺灣自古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政治語言既不符合歷史,也非實事求是。眾多史料反而呈現如雍正皇帝在登基元年的上諭所說:「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康熙帝)聖略神威,取入版圖。」才是正確的表述。
 
  今日的中國範圍,並不能代表歷史的中國。
  歷代的中原王朝範圍也不等於當代的中國。
  本書還原不同時期「中國」的真面目,回到當代人所認定的中國。
 
本書特色
 
  ★大歷史的宏觀視角鳥瞰,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專精中國上古史的杜正勝院士繼《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後,多年思考的總結!
  作者杜正勝的學識淵博、見解獨到,曾令小說家金庸讚嘆不已。
  本書引用大量歷史文獻並加以爬梳,見解犀利而獨到,論述有理有據。
 
  ★解構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觀念
  「天下之中」、「華夷秩序」、「炎黃子孫」等思想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近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對中國歷史的詮釋,往往建立在民族主義的觀點與立場上,例如「炎黃子孫」的觀念,同時也難脫更深遠的歷史與思想背景,例如「天下之中」、「華夷秩序」:中華是位於世界中央最高等的文明,周邊都是蠻夷,萬邦應該要紛紛來朝貢才對。雖然現代的中國人早已不再這麼認為,但傳統文化基因的遺留其實仍有深刻的影響。
 
  ★鑑古知今,獨到的觀點
  要看清當今局勢,解讀當今中國的政策作為,就不能只看現在而忽略過去的歷史,不能不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箇中奧妙。
  中國的統治方式,自秦始皇以後就定下的基本格局依然延續至今!
  幾千年前的人事話語,直到今天,好像還可以看到一些影子,都構成「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元素。


目錄大綱


作者序  「何謂中國」這個問題

第一章【鳥瞰中國歷史一萬年】
■ 不同的歷史分期
■ 萬年中國三期論
■ 慧眼獨具的〈封建論〉

第二章【中國本部的形成】
■ 中國範圍到哪裡?
■ 「原中國」的所在
■ 華夏集團與華夏意識
■ 中國意識的形成
■ 中國本部的奠定

第三章【「中國」的擴張】
■ 五服制與「中國」內外
■ 「中國」的勢力範圍
■ 西域開拓透露的民族性格
■ 西南與東北的羈縻
■ 改造成為「中國人」

第四章【天下之中的建構】
■ 「中國」、四方與天下
■ 土地之中
■天室與地中
■「地中」的遷徙
■資源匯聚帝都

第五章【帝王中心的天下秩序】
■ 古典的四裔論述
■〈王會篇〉的天下藍圖
■ 職貢圖的天下觀

尾聲  列國秩序下的四裔意識
後記
圖表索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士
 
  專研古代中國史,著作包括《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古代社會與國家》、《新史學之路》及《從眉壽到長生》等。1990年與同儕共同創辦《新史學》,主張開發新課題,拓展新領域。他的史學思想早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增添歷史研究的內容,以下層人民補上層菁英、以社會生活與文化心態補政經與思想之不足。第二階段超越中國疆界的歷史研究,把中國放在歐亞大陸考察,並提出同心圓史觀,從臺灣及於中國、亞洲與世界。
 
  1992年以青壯之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部長。卸任公職後悠遊學海,研究、論述不輟,人生經驗促使他領悟歷史從表層到內裡的奧義,可說是他的史學思想第三階段。
 
  歷史研究之外,杜正勝對臺灣社會政治與文化多所關懷,九○年代論述歷史教育、臺灣民主之路與政治、文化主體性,文章收入《臺灣心 臺灣魂》及《走過關鍵十年》。






相關書籍

律師今天不開庭,說法律之外,人性的糾結無奈:狼父伸魔爪竟嫁禍兒子、老婆被當性奴 隸、搶骨灰奪遺產、小三狀告強制性交、死亡女子現身喊冤……這不是八點檔,這是真實 人性!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

海權經濟大未來:國旗跟著貿易前進,掌控貨櫃運輸,軍備戰略,電纜數據及海底能源才能成為世界霸權

極權主義的起源(三冊不分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