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宣言中一句「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更觸動了在解嚴之前不僅敏感、甚至是危險的台獨議題。該宣言至今被普認為是長老教會公開宣告支持台灣獨立的文件,「新而獨立的國家」一詞也成為該教派在詮釋國家認同上的重要依據,在台灣的民主發展史上留下的重要的足跡。
但事實上,長老教會的台獨形象最早是來自教會外部的書寫,而該教派曾極力反駁其台獨意圖,認為這是政府與社會大眾的「誤解」。〈人權宣言〉從發表至1990年代,長老教會對「新而獨立的國家」詮釋從「自決」走到了「獨立」,如此的改變與當初的辯解一般被認為是威權時代的無奈自保行為,甚少從國家認同的角度加以探討與分析。本書從制度、族群與文化等國家認同三向度大量分析《台灣教會公報》上的隻字片語,發現長老教會在1970年代的國家認同依舊是中華民國 / 中國人 / 中華文化,接著在1980年代出現鬆動、交錯與轉移,到了1990年代後方成為台灣國/台灣人/台灣文化,也就是今日該教派國家認同的樣貌。因此在國家認同尚未轉移的1970年代,長老教會在當下即高喊台獨的歷史敘事值得更深的討論。
聯合推薦
陳儀深:國史館館長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史所暨歷史系合聘教授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
鄭仰恩:台灣大學共教中心兼任教授
陳俐甫: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許家馨: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
黃春生:濟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涂豐恩: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林齊皓:轉角國際主編
馬雅人:Fb馬雅國駐台辦事處大使
李文成:作家、podc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