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中國對台灣認知作戰的Q&A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中國對台灣認知作戰的Q&A

作者: 沈伯洋
出版社: 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 2024/06/28
ISBN-13: 9786267483213
書店 1







內容描述


◎ 你需要這本書,你的長輩更需要!
  ◎ 認知作戰就是戰爭,在「遭受外國政府假訊息攻擊」狀況全球最嚴重的台灣,本書是最基本的戰爭防護裝備。
  ◎ 資訊洪流時代,除了電腦要有防毒軟體,我們的腦袋也要有抵禦認知作戰的防毒軟體。
  ◎ 以簡單易懂的問答方式,讓人清楚明瞭地理解,我們腦袋裡的戰場如何被開闢的。

  資訊戰、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在這幾年似乎成了可以掛到任何口水戰上的標籤,而這就是操控認知作戰的人想要的結果,讓人們對這議題因為過於浮濫而輕忽、懷疑,台灣社會就會變成最宜於操弄認知作戰的溫床。

  認知作戰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行動,為資訊戰之一環或影響力作戰的一種。過往,當我們在討論戰爭的時候,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會是砲火、屠殺、性暴力等畫面。與一般傳統作戰方式最大的不同,認知作戰通常是在熱戰真正開打前,國與國之間早就已經發動的無硝煙戰役。

  這種無硝煙戰役是「運用心理戰和戰略欺騙等手段,動搖軍心、民心和政府信念」,以及「利用爭議訊息,破壞社會既有網絡、並加深原本之對立」。當被攻擊的一方出現認知錯亂時,輿論開始出現兩極化,立場迥異的雙方陣營對彼此充斥著不滿情緒,並且隨著受到攻擊的時間而不斷加劇,降低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進而達到攻擊方「破壞穩定」主要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訊息本身的真偽,並非認知作戰的重點,重點是一旦風向被成功帶起來之後,人們不再能夠理性思考與對話討論,進而造成社會的分裂、對重大公共議題的冷漠。當實體戰爭發生時,攻擊方可以大幅降低熱戰所需耗費的成本,甚至有可能不需要耗費一兵一卒一毛錢,很快地就可以讓對方自動舉白旗投降。

  台灣民主實驗室專門研究資訊操作的機制,並觀察監控技術和數位威權擴張所帶來的民主威脅,創辦人及常務理事沈伯洋、執行長吳銘軒與台灣民主實驗室的同仁們,這次以最簡易明瞭的筆法、清楚問答的方式,快速幫讀者爬梳資訊操弄的相關議題。特別是台灣身為全球被資訊攻擊最嚴重的國家,除了因為受到各種錯假資訊維生的內容農場的資訊混淆,還要遭受敵對勢力有目的的資訊操弄,也因為台灣的政黨競爭與對立下,混淆了政治攻防下的輿論競爭與境外敵對勢力的認知操作。

  本書可以讓你有對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的基礎認知,就像是讓你的意識接種了疫苗,才有抗體來應對資訊洪流社會裡的種種不清不楚的認知操作,理解才會是最好防禦。

名人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王婉諭(時代力量黨主席)
  撰文推薦

  王立(《阿共打來怎麼辦》作者)
  矢板明夫(日本資深媒體人)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作家)
  沈明室(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安全研究所所長兼代副執行長)
  林秉宥(新北市市議員、《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
  陳信聰(媒體工作者)
  陳憶寧(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兼院長)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滅火器(金曲樂團)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鄭家純(藝人)
  爵爵&貓叔(人氣創作者)

  「台灣必須嚴肅的面對中國認知作戰的議題,在本地建立普遍的理解與紮實的實證研究,這本書不浮誇、腳踏實地,能夠協助有志者打開探照燈,直接開圖,定義戰場。」——王婉諭

  「假如台灣民眾都有了抗體、可以對抗認知作戰的話,意謂著中國解放軍想要入侵台灣的成本將會更高,因此使得真正開戰的機率降低,也會讓台灣更能夠維持現狀。」——王宏恩

  「面對快速進化、防不勝防的資訊戰爭,本書最大貢獻在於培養全民面對資訊戰的防禦心態,並進而強化民眾的敵我意識。」——陳憶寧

  「以前身在香港的我就非常懂中共在玩什麼分化遊戲,到了台灣才知道台灣是全世界受到假消息攻擊最密集的國家,想也知道來自哪裡⋯⋯」——爵爵&貓叔


目錄大綱


推薦序——「 認知作戰 」 就是真正的戰爭(王婉諭)
推薦序——台灣面對認知作戰,現在「補課」還來得及(王宏恩)

前言

第一部  認識認知作戰
01  什麼是認知作戰?
02  很多人都在帶風向,為什麼我需要特別認識認知作戰?
03  常見的認知作戰方式有哪些?
04  什麼是協同性造假行為?
05  認知作戰為什麼會成功?哪些人容易受到影響?
06  認知作戰可能會對我的生活帶來哪些危害?
07  我在網路上分享或討論我覺得很重要的訊息,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認同和我一樣的論點,這樣也算加入認知作戰嗎?
08  我只是普通人,我怎麼會是中國蒐集個資、進行認知作戰的目標?

第二部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09  為什麼中國要發起認知作戰?目的是什麼?
10  中國的灰色地帶作戰是什麼?與認知作戰的關聯是什麼?
11  中國認知作戰對台威脅有多大?最壞情況是什麼?
12  中國早年如何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
13  中國近期常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手法有哪些?
14  在台灣選舉期間,中國如何進行認知作戰?
15  在台灣沒有選舉的時候,中國也會發動認知作戰嗎?
16  中國政府如何透過境外粉專來進行認知作戰?
17  在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裡,常見的攻擊對象有哪些?
18  各政黨不是都有「網軍」或「側翼」嗎?側翼網軍在做的事情,跟中國認知作戰有什麼不一樣?
19  許多國家像是俄羅斯、北韓、伊朗,也都有在進行認知作戰,中國有什麼不一樣嗎?
20  怎麼檢查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中國發動的認知作戰的受害者?
21  我明明生活在台灣,為什麼會受到來自中國的認知作戰影響?難道執政黨不會更容易洗腦台灣人民嗎?
22  中國滲透很危險,難道美國或其他國家的「滲透」就不危險嗎?
23  未來,中國可能會用哪些方式繼續對台進行認知作戰?

第三部  認知戰手法解析
24  認知作戰如何在社群平台發生?演算法如何加劇問題?
25  關西機場事件中,中國如何帶風向?
26  COVID-19爆發初期,中國如何透過認知作戰製造恐慌?
27  COVID-19疫情在台灣爆發後,中國如何藉由認知作戰干擾台灣政府防疫?
28  護國神山台積電真的會被美國掏空嗎?
29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前後,有哪些認知作戰痕跡?
30  在台灣蛋荒下的資訊操弄?
31  中國認知作戰真的會對台灣選舉產生影響嗎?
32  中國如何在Facebook上進行認知作戰?我該如何判斷哪些被「炎上」的話題不是炒作出來的?
33  Instagram上也會有中國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的案例嗎?
34  我要怎麼知道YouTube上有認知作戰?
35  中國如何透過LINE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
36  中國如何在X平台上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
37  TikTok和抖音為什麼危險?政府該禁止嗎?

第四部  中國大外宣的力量
38  除了台灣,中國也有對其他國家進行認知作戰嗎?目的又是什麼?
39  和在台灣相比,中國在其他國家發動認知作戰模式有哪些不同?中國容易面臨哪些困難?
40  烏俄戰爭中有哪些認知作戰痕跡?中國與俄羅斯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41  日本排放核廢水事件中,中國如何透過境外資訊操作帶風向?
42  中國如何透過認知作戰影響菲律賓與美國的關係?
43  印度為何成為中國認知作戰攻擊的目標?
44  中國的大外宣真的有效嗎?哪些人容易受影響?
45  對於來自中國的認知作戰,國際間可以如何反制?台灣有哪些可以借鏡之處?

第五部  如何防禦認知作戰、破解錯假資訊?
46  面對中國認知作戰,我們可以如何反制?
47  網路上許多訊息真真假假,面對錯假資訊,有時事實查核組織速度也跟不上,我該怎麼防止自己陷入認知戰的漩渦?
48  身邊親友堅持相信錯假訊息,我該怎麼與他溝通?
49  這類新聞媒體都不報或一直報,記者是不是都被政府收買了?
50  我該怎麼知道對方是不是「中共同路人」?
51  抖音和小紅書上有許多我喜歡收看的內容,但我又不想因此被洗腦怎麼辦?
52  對抗來勢洶洶的認知作戰,我們的政府和政治人物可以做哪些事?
53  面對惡意不實資訊撕裂民主,台灣公民社會可以怎麼做?
54  新聞媒體經常被認為是助長錯假資訊的溫床之一,該如何發揮第四權?
55  社群平台可以怎麼做,遏止更多協同性造假行為?
56  隨著生成式AI技術日益普及,認知作戰在未來會不會越來越常發生?

結語
致謝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

  創立於2019年,是在台灣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目標是透過研究、開發以及國際串聯等行動,探索新的方法,回應當前的民主挑戰。台灣民主實驗室目前的工作專注於理解並追蹤線上資訊操作的機制,並觀察監控技術和數位威權擴張所帶來的民主威脅。透過研究專案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分析不實訊息的傳播模式、敘事修辭,以及如何影響媒體、政治及社會大眾。

沈伯洋

  立法委員、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常務理事。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系,留美獲得美國賓州大學碩士與美國加州大學犯罪與法律社會學博士,學術領域關注刑法、法律社會學、刑事政策及白領犯罪,近年主力研究資訊戰與假新聞。

吳銘軒

  社運工作者與網頁設計工程師,2004 年起參與台灣同志、人權、環境、公民科技與開放政府等社會運動,提供創意、溝通與橫向連結、制定策略等協助。目前為台灣民主實驗室執行長,專注於理解與追蹤線上資訊操作的機制,並觀察監控技術和數位威權擴張的發展,也專注在研究數位科技如何影響民主與社會等相關領域。

採訪撰稿:游婉琪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務委員,英國約克大學應用人權碩士、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新聞資歷15年,曾任報社文字記者,現為獨立新聞工作者。關注人權、性別、公共政策等議題,盼有天歧視不再,多元族群都能在台灣這片土地自由呼吸。






相關書籍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

研究方法五十個關鍵概念

反智:不願說理的人是偏執,不會說理的人是愚蠢,不敢說理的人是奴隸

臺灣大案鑑識現場:用科學、心理學、偶爾靈異,與嫌犯鬥智,鑑識專家謝松善帶你解讀犯罪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