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臺灣美術史(2版)

臺灣美術史(2版)

作者: 邱琳婷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22/04/10
ISBN-13: 9786263177369
書店 1







內容描述


臺灣美術史的書寫,雖與近代臺灣史論述緊緊相扣。然而,它卻不只是歷史中的一個樣貌,更應視其為在不同時空中,藝術家探尋美術主體性的流變軌跡。

  本書以「游動之間的主體性」來思考臺灣美術史發展,一方面對於以往從「邊緣與中央」、「殖民與帝國」、「自我與他者」等論述的反省;另一方面也是對現今所處世界的回應。因為,今天已是「平行」交流、可以自由在「真實」與「虛構」間移動的世界。科技的體驗,也使人類輕易披覆他人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在時間、空間與文化間的「游動」中,呈現出對於自我主體的思索,實為今日美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書共十二章,包括「美術」概念的變遷、史前的藝術(人的裝飾)、史前考古與原始美術、十七世紀往來於臺灣的物質文化、圖文之間(十八世紀的番社采風圖)、清季以來的書畫趣味、日治時期(1895至1945)的美術(跨界的藝術‧複調的啟蒙)、冷戰時期(19520至1970)的畫壇(政治視野的轉換與文化正統的確立)、從「正統」到「多元」(1950年代以後的發展)、「美術」的普及與商業化、現實與虛擬之間(1980年代以後的發展)。從臺灣藝術的起源、歷史;多元族群藝術展現、各殖民時期下的藝術品,以及藝術普及、商業化,詳盡描寫。


目錄大綱


第一章 導論 9

第二章 「美術」概念的變遷 13
第一節 「美術」一詞在西方的發展 15
第二節 「藝術」一詞在中國的概況 19
第三節 「美術」一詞在東亞的流變 21
第四節 「美術」一詞在臺灣的形塑 24

第三章 史前的藝術:人的裝飾 29
第一節 裝飾藝術中的風格 30
第二節 史前遺址出土的耳飾玦 34
第三節 古琉璃珠(玻璃珠) 53
第四節 文身 62

第四章 史前考古與原始美術 73
第一節 萬山岩雕 74
第二節 青銅刀柄 85
第三節 木雕 88
第四節 史前與原始藝術的紋樣特徵 96

第五章 十七世紀往來於臺灣的物質文化 111
第一節 航海地圖中的臺灣 112
第二節 澎湖出土的中國陶瓷 117
第三節 中國貿易瓷的轉銷與訂製 119
第四節 臺灣出土的貿易陶瓷 123
第五節 後作力:《福爾摩沙變形記》 130

第六章 圖文之間:十八世紀的番社采風圖 133
第一節 相關的研究 135
第二節 《采風圖》與《職貢圖》、「風俗畫」、「故事畫」的關係 137
第三節 不同版本的表現模式 146
第四節 教化的隱喻 210

第七章 清季以來的書畫趣味 213
第一節 從貿易轉運站到文化邊陲帶 214
第二節 中原文化的傳入 218
第三節 視覺的造型趣味 222
第四節 水墨書法的變化性 226
第五節 物象的趣味性 231
第六節 人物畫 235
第七節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240

第八章 日治時期(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的美術:跨界的藝術‧複調的啟蒙 243
第一節 前言 244
第二節 美術教育的建立 245
第三節 《臺灣日日新報》的美術氛圍 263
第四節 官方美展的興辦 268
第五節 跨界的藝術 297
第六節 複調的啟蒙 313

第九章 冷戰時期(一九五○至一九七○)的畫壇:政治視野的轉換與文化正統的確立 335
第一節 從東亞的聖戰到世界的冷戰 336
第二節 官展所形塑的「中國」 337
第三節 「文化中國」語境下的水墨創作 343
第四節 傳統文人畫的時空意涵 367
第五節 幽暗的角落 382

第十章 從「正統」到「多元」:一九五○年代以後的發展 387
第一節 一九五○年代正統國畫論戰 388
第二節 從東洋畫轉向國畫 392
第三節 從東洋畫轉向膠彩畫 396
第四節 鄉土意識的興起 399
第五節 回歸造型的純粹性 406
第六節 傳統的再現 409
第七節 女性藝術家與女性議題 417

第十一章 「美術」的普及與商業化 425
第一節 美術與生活 426
第二節 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 427
第三節 美術雜誌 431
第四節 公開的展示空間 434
第五節 數位化的省思 441

第十二章 現實與虛擬之間:一九八○年代以後的發展 443
第一節 前言 444
第二節 當代藝術中的「凝視」與「言說」 445
第三節 當代藝術中的各種議題 447






相關書籍

靜心舒壓曼陀羅

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

鏡頭的語言:情緒、象徵、潛文本,電影影像的56種敘事能力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暢銷經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