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作者: 楊寧茵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24/08/27
ISBN-13: 9786263965751
書店 1







內容描述


用破框力,打造共生社區

  認識臺灣共生社區實踐的第一本書!
  從新北市民活動中心、臺南老街、彰化農村,到花東偏鄉;
  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社區營造蹲點地方,也有一個人的共生之旅。
  看這些人如何打破框架,找到新的突破點,
  重新設計自己的社區與生活!

  你理想中的社區生活是什麼模樣?

  阿公、阿嬤平日能到社區的公共空間共餐、玩桌遊,而不是整天窩在家看電視;小朋友放學了也不怕沒人照顧,他們能在長輩們的陪伴下,寫作業、與同伴玩耍;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則可以安心上班,不怕有突發狀況無法請假處理……

  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彼此照應,又不互相打擾。

  「共生社區」讓每一個人都不再是孤島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即將突破20%。隨著國家人口高齡少子化,勢必面臨照顧人力減少和老人獨戶數攀升的衝擊,社會福利與資源量能不足,這時候更需要社區中自己長出來的「互助」能量。

  「共生社區」正是藉由跨年齡、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並能貢獻自己所長。就像傳統農村鄰里間彼此認識,不同世代可以共同幸福生活那般,看似平凡的日常,底層是居民互相信賴、扶持所結成的安全網。

  11個臺灣在地案例,指引一條可能的未來
  本書用十一個熱血感人的在地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共生社區。不同的人、文化、環境會造就出不同的社區和共生條件,因此營造共生社區並沒有一個標準的SOP;甚至大部分的人一開始並非有意識地營造共生社區,但他們做了某些很關鍵的事,讓社區長出了共生價值。

  共生模式無法直接套用,但共生的經驗可以借鏡與學習,藉由前人的道路,指引出一條可能的未來。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故事中,提出屬於自己的,共生社區想像與實踐。

  ▍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找到一個突破點,打破框架,善意就會在社區循環!
  ◇    先讓大家願意來,從歡迎每一個人,任何人都可以放鬆待在這裡的社區客廳開始!──高雄前金「林投好客廳」
  ◇    誰說長輩只能是被照顧的對象?活化農村長輩的技能做金碳稻,發揮永續社會影響力──彰化埔鹽「大有社區」關懷據點
  ◇    帶著爺爺奶奶一起當保母,在社區成立嬰幼兒臨托服務,疫情期間成為防疫人員堅強後盾──新北永和「民權社區」關懷據點
  ◇    調解舊(年長)居民與新(年輕)商家對立,讓古都不同世代一起好好生活──臺南「Oh Old!」
  ◇    「防跌互助換工」,弱弱相扶,每個人都可以被承接,每個人也可以有付出──基隆暖暖「左下角工作室」
  ◇    開一間二手商店培力青少年,讓孩子找到對家鄉的認同,成為社區營造重要的生力軍!──花蓮豐田「五味屋」
  ◇    小鎮醫師開「社會處方箋」,讓老有所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嘉義新港陳錦煌醫師
  ◇    山邊海濱、小學穿堂、廟埕教會,都是診間!將在宅醫療帶進臺灣──臺東都蘭余尚儒醫師
  ◇    從零開始打造臺灣第一個原鄉共生基地,讓長輩養雞當復健──臺中達觀部落「伯拉罕共生基地」
  ◇    不是養老院,而是解決「照顧」與「孤獨」需求的居住創新基地──臺中沙鹿「好好園館」
  ◇    用打工換宿的書店,創造移居人口最落地的實踐──臺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


目錄大綱


【作者序】來到共生社區,一起好好生活  
──楊寧茵  高齡趨勢觀察家  
【作者序】成為美好共生社區的第一顆小石子
──李若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前言】認識共生社區

用十一個案例,看見共生社區在臺灣的可能

PART1  破框組織: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轉型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共生社區前哨站,可行嗎?
案例1 高雄前金區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之「林投好客廳」
案例2 彰化埔鹽鄉大有社區關懷據點
案例3 新北永和區民權社區關懷據點

PART2  破框做法:從社區營造到社區共生
社區營造是什麼?為什麼它是打造共生社區的重要基石?
案例4 臺南青銀共創概念店「Oh Old!柑な店」
案例5 基隆暖暖的防跌互助換工計畫
案例6 花蓮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打造宜居新故鄉
案例7 嘉義小鎮醫師陳錦煌的社會處方箋

PART3  破框人物:一個人的共生之旅
一個人也可以開始的共生社區之旅
案例8 臺東都蘭診所:余尚儒醫師
案例9 臺中伯拉罕共生基地:林依瑩
案例10 臺中好好園館:紀金山、紀鈞惟父子
案例11 臺東長濱鄉書粥:高耀威

從弘道的共生實踐,看見臺灣高齡照顧新解方

PART4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社區共生之旅
弘道為什麼開始做共生?
百歲世代來臨,如何回應新生代老人的需求與期望?
破什麼框?弘道如何用破框思維開始共生旅程

【結語】從日本共生社區走走看看之行談起
【後記】尋找洪班長──讓「優YO世代」成為在地安老的關鍵力量
【附錄一】共生社區、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名詞說明和比較
【附錄二】何謂C級巷弄長照站?

參考書目
引用出處
※:參考書目、引用出處為左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寧茵(Deborah Yang)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旅居美國矽谷多年,曾服務於科技新創產業,負責全球市場行銷,也曾在臺美兩地擔任媒體記者。2013年因協助臺灣紀錄片《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在美國上映,成功將臺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進而投身銀髮新創領域。目前以高齡觀察家暨特派員的身分,持續走訪世界各地,透過國際連結、跨域整合,觀察並分享人類在長壽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著有:

  《全球銀力時代: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有感於臺灣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1995年成立,並隨著社會型態不斷改變下,從健康老化、優質照顧、經濟安全、自我實現、友善環境、人才育成六大面向,建構超過40項的服務,積極回應長輩需求。除關懷服務獨居、弱勢、失能長者外,從2007年舉辦「不老騎士」摩托車環島活動後,迄今持續推動多元長者圓夢計畫,並於2019年開始推動共生社區,藉由持續推動各項方案與倡議,提供長者安心、精彩的老後生活,「一起道老,精彩美好」!






相關書籍

殺戮的艱難

窪地與韭菜:阿姨論中國(人)的心理、現實與結局

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

跨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