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極權主義的起源(三冊不分售)

極權主義的起源(三冊不分售)

作者: 漢娜.鄂蘭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22/11/05
ISBN-13: 9786263184244
書店 1







內容描述


探討「極權」最重要的一本書!
漢娜鄂蘭畢生代表作
全新重譯,華文世界最精確完整、絕無刪節之中文譯本

評斷當代事件最重要的政治尺度,
就是它是否為極權服務。
《極權主義的起源》是極權主義系統研究的開山之作。共分三部。第一部「反猶主義」追溯歷史上反猶主義的興起與其政治、社會結構。第二部「帝國主義」論述民族國家衰落、暴民崛起、種族主義等元素。第三部「極權主義」則呈現各種元素如何結晶成極權,又如何通過謊言宣傳、祕密警察、集中營達成全面支配。甫問世即震動學界,也奠定了鄂蘭無可撼動的大思想家地位。 
 
極權統治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現象,它用不斷擴張的虛構世界取代現實,用祕密警察全面抹除受害者的存在,進而將原本多元複數的人綑綁成單一之人,以徹底消滅人類的自由。透過鄂蘭的分析,將幫助我們辨識日常生活中的極權元素,也警惕和平幻象中的潛伏危機。

「極權統治的理想臣民並不是心悅誠服的納粹份子或共產黨人,
而是這樣的人:在他們眼中,事實與虛構、正確與謬誤的差異,都已不復存在。」
──漢娜.鄂蘭

「這本書是對於我們的政治世界的重大突破,
是討論極權的第一流作品。每一個政治人物都應該去閱讀並理解它。」
──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

重磅推薦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房慧真|作家
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陳翠蓮|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葉 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黃涵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蔡慶樺|作家
劉滄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戴遠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約聘助理教授


目錄大綱


譯者導讀:如何辨識我們時代的極權元素  ◎李雨鍾
鄂蘭著作縮寫對照表
初版前言

第一部  反猶主義 
前言
第一章 踐踏常識的反猶主義
第二章 猶太人、民族國家及反猶主義的誕生
       一、曖昧不明的解放與猶太國家銀行家
       二、早期反猶主義
       三、最初的反猶政黨
       四、左翼反猶主義
       五、安定的黃金時代
第三章 猶太人與社會
        一、賤民與新貴之間
        二、蓋世魔法師
        三、惡習與罪惡之間
第四章 德雷福事件
        一、案件事實
        二、第三共和國與法國猶太人
        三、反對共和國的軍隊與教士
        四、人民與暴民
        五、猶太人與德雷福派
        六、赦免及其意義
註釋

第二部 帝國主義
前言
第五章 布爾喬亞的政治解放
        一、擴張與民族國家
        二、權力與布爾喬亞
        三、暴民與資本的聯盟
第六章 種族主義之前的種族思想
        一、貴族「種族」對抗公民「國族」
        二、以種族統一替代國族解放
        三、歷史的新鑰匙
        四、「英國人的權利」與人權的對決
第七章 種族與官僚體系
        一、黑暗大陸的幻影世界
        二、黃金與種族
        三、帝國主義品格
第八章 大陸帝國主義:各種泛運動
        一、部落民族主義
        二、無法律狀態的遺產
        三、政黨與運動
第九章 民族國家的衰落與人權的終結
        一、「少數族裔的民族」與無國之人
        二、人權的困窘
註釋

第三部 極權主義
前言
第十章 無階級社會
        一、大眾
        二、暴民與菁英的暫時聯盟
第十一章 極權運動
        一、極權宣傳
        二、極權組織
第十二章 極權掌權
        一、所謂的極權國家
        二、祕密警察
        三、全面支配
第十三章  意識形態與恐怖:一種新的政體
註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移居美國。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份,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也奠定她無可撼動的大思想家地位。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後整理出版為《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年出版《過去與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並於1968年再度增訂,記錄了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前後的思考歷程。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譯者簡介李雨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漢娜鄂蘭、先秦政治思想、跨文化哲學,譯有《過去與未來之間》(合譯,商周出版,2021)。譯文賜教:raininglee67@gmail.com






相關書籍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

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

黃珊珊:33個人生故事

你知道的太多了:欠錢可以不還、年金可以不繳、法庭可以喊價、和解可以再告、借名可以侵占、勞保可以害人──這是什麼荒謬劇?!不~這是我們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