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作者: 松田美佐
出版社: 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 2022/08/10
ISBN-13: 9786269616046
書店 1







內容描述


看懂訊息背後的人心,你對世界的理解就會比昨天更透徹。

  ★ 超過30年研究,日本知名學者寫給現代人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 以語言學、心理學、資訊科學破解全球「爆紅」、「瘋傳」、「恐慌」等事件
  ★ 跨界好評:方格正∣王宏恩∣洪貞玲∣陳慧敏∣野島剛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資訊,是人與人連結的籌碼
  我們做任何選擇、融入不同團體、做人生計畫、甚至在確立信念時,都仰賴所掌握到的資訊。然而今天有太多飛快推送的「人工」訊息,讓我們一腳踩進決策陷阱、甚至人際關係也蒙上陰影。

  謠言在傳開之前,本是立意良善
  為何社會上有這麼多騙子,不負責任地操弄真相?本書依時間線分析,「一則訊息引發全國騷動」的經典案例,並點出:謠言、假訊息只不過是一群人的無心之過,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為資訊裹上糖衣的共犯結構!讓人愛聽、愛轉述
  造假的內容之所以傳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趨避風險,對「別人有而我沒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
  你可能每天都會聽到「欸,我聽朋友說……」。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
  虛實不分的訊息搬運工,
  還是一眼看穿資訊價值的先覺?
  本書提供一套媒體判讀、數據解讀的後設思考。從資訊失真的過程、不同交流場所對聽者心理的影響、轉述八卦的人際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別/婚姻狀況)對資訊類別的偏好,整合成一面看得見的資訊路網圖。

  從接收到轉傳,「影響力」與惡,其實差之毫釐:
  ● 人類消化資訊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觀
  大腦在聽或讀到與觀念不符的訊息時,會依3個步驟調整它:
  分辨出重點、或畫面中的主角(去背)→
  將多餘細節省略(重點畫線)→
  使訊息看起來合理、與自己的觀念一致(校正)。

  ● 轉述訊息可滿足人際目的
  「從他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立場」
  「講這個一定能炒熱氣氛!」(不是真的也沒關係)
  「告訴他這個健康知識,讓他知道我關心他」
  即便只是轉發無關緊要的趣聞,背後都有動機存在。

  研究發現,現代人一天會接收到105,000字的資訊,
  在如此應接不暇、又手無查證方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知道:
  訊息本身必然是無數個人偏好、主觀意識的結合體,而且隨著傳播不斷「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而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在資訊判讀時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訊息,而是人心。

  謠言有多種別稱,無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訊、八卦、好康、冷知識、假新聞、「踢爆」、疫情新聞、財經內線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訴你」、「誒,我朋友說」……。

  以下心理學原理,也會影響我們對訊息的取捨:
  ✔羊群效應 ✔喜好原理 ✔錯失恐慌症 ✔自利性偏誤 ✔奧坎剃刀 ✔巴南效應 ✔互惠原理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本書特色

  1讓資訊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讀的數位素養寶典
  2用圖表說話,一本書集資訊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經典之大成
  3作者曾訪台研究,是最懂台灣時勢的日本權威學者之一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客觀推薦
  方格正(心理師)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陳慧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
  (依姓氏筆劃排序)


目錄大綱


【推薦序】謠言的兩面性/野島剛
【前  言】謠言,歷久彌新的傳媒

第1章 謠言的真實影響力

  1. 社會現象的推手
    「缺貨」之亂
    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謠言化為現實
    找出「兇手」的獵巫行動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
    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2. 深入我們的生活:謠言有各種變體
    從口耳相傳到網路謠言
    在傳播過程中成真
    造謠與傳播
    謠言、八卦、風評、都市傳說

  3. 謠言如何造成恐慌?
    寧信其有,也要規避損失
    流傳的公式與路徑
    謠言必須有「依據」
    擔心引起恐慌?
    正常化偏誤:低估眼前危險
    出於「善意」的謠言
    火星人入侵地球
    我們該具備的資訊判讀心理

第2章 謠言是什麼?古典理論怎麼說

  1. 資訊的衰敗與產生
    三大經典分析
    簡化、強化、同化的流傳趨勢
    目擊者偏差
    被塗改的記憶
    麥克阿瑟是日本人!
    口傳資訊的衰敗與建立
    謠言的依據:專業性與可靠性
    引發適度不安,並提供解方

  2. 媒體報導、社會輿論中的謠言
    如何區分報導與謠言?
    包裝成謠言的輿論
    政府該管制謠言嗎?
    從放大解讀到危言聳聽
    在謠言中看見人性
    大家都這樣說

  3. 古典理論的不足
    關於資訊的兩個問題
    大眾社會理論與經驗學派
    內容不重要,交流才是目的
    不同的傳播媒介

第3章 故事的誕生:都市傳說、學校怪談

  1. 流竄數十年的「故事」
    變成「不倒翁」的女大生
    成為風潮的都市傳說

  2. 從都市傳說到學校怪談
    席捲日本的「裂嘴女傳說」
    《哆啦A夢》大結局
    設計好的都市傳說:人面犬
    都市傳說的可疑之處
    學校裡的鬼故事
    當怪談登上大眾媒體
    敘述與場合的重要性

  3. 同樣的主題,不同的細節
    故事的核心不會改變
    加上「在地化」的細節
    「別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
    風向使人害怕
    先掌握謠言的類型
    奧爾良謠言:只澄清真相是不夠的

第4章 閒話家常:維繫「關係」的謠言

  1. 謠言造就的人際網路
    想知道、想轉述、想交流
    共享帶來連結
    謠言,是「同理心」的展現

  2. 社交工具,或是孤立工具
    人人愛聽八卦
    八卦行為的好處
    評價他人的八卦
    閒話家常與社會孤立
    不妨聊聊輕鬆有趣的話題

  3. 為何謠言如此真實
    適合當話題的故事
    在網路發酵的謠言
    謠言是當下「最合理」的解釋
    在新事物的普及過程中萌生
    追求秩序的謠言
    當都市傳說成為題材
    一旦成為新聞,就會越來越難查證
    新聞的「事實」
    是媒體,還是造謠推手?
    「媒體不報反而更可信」的謠言

第5章 謠言的新衣:在網路與手機的時代

  1. 謠言與媒介不可分割
    媒介的擴散作用
    從一張傳單開始
    內容跟形式的整體性
    媒介本身的訊息

  2. 現代網路與謠言
    特性一:缺乏形體
    特性二:匿名性
    媒介與傳播手段的區分

  3. 手機帶來的人際關係變化
    電話與「心理鄰里」
    手機與選擇性人際關係
    變多的「好友」
    手機裡的「一般聯絡人」
    更廣更雜的「要事」

第6章 網路社會的謠言

  1. 電郵、簡訊帶來的新溝通方式
    電郵與簡訊的特性
    非同步性:不用馬上回覆
    紀錄性:留存時間與內容
    長輩圖等「非日常小驚喜」
    經典案例:帶來幸福的信
    出於好意,卻引發騷動
    謠言擴散的阻力心理
    跨媒介的現代謠言
    資訊的檢驗:有紀錄還不夠

  2. 網路擴散效應
    多樣的資訊,謠言的溫床
    資訊的存在與擴散
    找到自己的「同溫層」
    不分真偽的「資訊瀑布」
    得到認同,比得到批評容易
    開放性,反而帶來抑制效果
    看得見的「互惠原則」
    不可抹滅的紀錄
    歷史文章:謠言的火種
    網路匿名性的迷思
    素未謀面的較勁
    少了「來龍去脈」,所以容易過度解讀
    社群網站:自我的舞台
    「認同請分享」的溫馨小品文
    網路謠傳與表現欲

  3. 謠言社會的生存之道
    各種媒介的使用狀況
    不讀報的現代人
    有聲譽「損害」,那聲譽「利益」?
    損害帶出的系統性問題
    「反抗迷思」不一定能闢謠
    現代人的資訊判讀素養:保有想像力
    【結語】謠言,是將人們連繫在一起的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松田 美佐/社會學家

  在溝通、社會學、資訊科學等領域有傑出成就。

  生於兵庫縣,畢業於東京大學社會心理學專修課程,人文社會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暨社會資訊科學博士班肄業,曾任東大社會資訊科學研究所助理,現任日本中央大學教授。2021年曾經來台灣,以學者身份訪問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進行獨立研究。

  著有《流言的科學》、《手機的2000年代:成熟的移動社會》(合著,東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簡介    

林以庭

  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畢,現為專職譯者。
  大半輩子都和日文及貓咪泡在一起。






相關書籍

殺戮的艱難

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

行政程序法逐條釋義(下)

發現峇峇娘惹:推動近代東南亞發展的神祕商業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