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S01E21 單身年代

S01E21 單身年代

良也 ‧ 微說書

2020/07/15 | 00:08:07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0715 單身年代
各位聽眾網友大家好,我是傅良也,歡迎收聽〈良也.微說書〉的節目。今天良也要和大家一起讀的這本書是《單身年代》。為什麼會選這個主題呢?主要是近日讀到了一則新聞,它是有關於台灣家戶的人口統計,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民眾結婚年齡愈來愈晚,108年台灣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2.5歲;女性為30.2歲,這數據反映出大齡獨居的單身者比例增加。另外,家戶平均人口數下降,這幾年大概是一戶平均2.7人左右。這使得近10年來全台家戶數由793萬戶成長為883萬戶,增加戶中,增幅最高是單身人口的一人戶。換句話說,獨居、單身不只可能像傳統一般發生在老年者身上,例如有婚姻者中的喪偶者;也會發生在社會的各個年齡層上,例如愈來愈晚婚或不婚的年輕世代。所以今天良也要選讀《單身年代》這本書,它的作者是伊利亞金・奇斯列夫,英文書名如果直譯是《一個人也可以快樂過活》。
微說書
在微說書的部份,良也選了幾段文字。首先是中文譯本的副標題下得不錯,它是這麼說的
1. 「單身年代:一個人的生活可以簡單,卻不會孤單。」
這本書中告訴讀者,未來美國的新出生嬰兒中,每4個就有1個可能會終身單身。歐洲都會區單人戶的比例是40%以上到過半,這樣的統計顯示,對全球都會化地方來說,以後半數人口皆單身的時代可能會來臨。這本書就是要讓讀者透過了解單身者,改變對單身的刻板印象;也使因各種情況成為單身者的人,學習如何享受單身、活得簡單自在。
2. 「許多西方國家的單身人士在成年人中占多數,但單身人士卻受到嚴重的汙名化。一項研究調查一千名大學生,讓他們列出對已婚和單身人士相關聯的特徵,結果顯示,受訪者較常會認為已婚的人成熟、幸福快樂、和善、有愛心且誠實;相反地,單身人士給人的感覺是不成熟、缺乏安全感、以自我為中心、悲慘且孤單。」
「這些社會的慣常規範反映的是所謂的「單身歧視」(singlism),而對於已婚者的看重,就是「婚姻狂熱」(matrimania)。兩者加乘起來讓單身人士變得孤立。這些慣習作風在社會、教育和經濟及法律層面都可能為單身者帶來不利情勢,不管是離婚、喪偶後獨自生活的人,或是打從一開始就選擇單身的人,都深受其害。」
3. 「 家庭曾是個人最大的後盾,但近期來眾人開始轉向在生活中發展個人社群團體,這個現象稱為「人際網絡所支持的個人主義」(networked individualism)。這個風潮是來自於個人化、全球單身人口增加以及科技的連結力,以上種種因素讓單身人士能更獨立做出社交安排。尤其是對年輕的單身人士而言,傳統上婚姻家庭所提供的情感、社會、物質和經濟援助,已由友情和社群網路所取代。」
分享時光
據「CNN」報道,在美國有一對結婚超過50年的夫婦,74歲的斯圖爾特(Stuart Baker),和他72歲的妻子阿德里安(Adrian Baker),他們在這次瘟疫中同時感染,最後他們在子女安排下,同住在一病房內,同時摘下呼吸器陪伴彼此,最後在相隔6分鐘的情況下分別離世。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像這樣能同生共死的婚姻有多少呢?絕大多數的婚姻中,任何-位都會面對最後孤獨的一段時間。所以,不論有婚姻或終身單身,《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能夠善於安排一個人的簡單適意生活,才是真正面對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