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26 快篩之亂-諾貝爾獎得主有解釋: 排隊一次賺400元,有了公定價,當然更要去藥房排隊阿!

26 快篩之亂-諾貝爾獎得主有解釋: 排隊一次賺400元,有了公定價,當然更要去藥房排隊阿!

電商行銷大航海

2022/05/11 | 00:14:47 | SoundOn #busines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今日討論話題來自: 林智群律師(klaw)臉書發文帶來的社會討論,以下【】內為林律師PO文,引用的新聞為蘋果新聞網
【新聞:快篩之亂延燒數日,4大超商、美廉社、全聯、康是美與屈臣氏等8大通路,今天(9日)上午開賣「亞培1入快篩試劑」,每劑180元,每人限購1盒。由於跟藥局實名制1份5劑、每劑100元相比仍有不小價差,上午買氣明顯不如預期;以臺北市美廉社文山興隆二店為例,上午9點開賣未見人潮,反觀隔壁的路加健康藥局,開賣前即有數十人排隊。
100元的快篩大排長龍,180元的快篩乏人問津,
這證明
大家是「想買便宜的快篩」(i want),
而不是「需要快篩」(i need),
如果真的需要,貴個80元也會去買。】
兩者同時存在: 你的選擇是? 願意藥房排隊的人就是收入比較低的?
其實不然,這跟行為經濟學有關
現在狀況是:
藥局可買五支500元的快篩,假設需要排隊約一小時
跑五個超商可買五支900元的快篩,不需排隊
很多人不願意超商買,因為原本只要花500,去超商要多花400,等於多花了400/500=原本預算的80%,比例很高
如果改一下
不排隊可以用10萬900元買某商品
排隊可以用10萬500元買某商品,也是少400元,你會想排隊嗎? 根據實驗,更少人會願意排隊,因為少的錢的比例低很多,僅有0.398%,儘管都是少400元,諾貝爾經濟學理論已經驗證過,這跟比例有關
理查.泰特(Richard Thaler)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是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行為經濟學,認為人不是傳統的經濟學假設的「都是理性的」,而是會感情用事的,其中一個理論就是「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理論,就是把錢在「心理上」制定帳戶而分類,並依此去花用,例如伙食費、交通、娛樂、人際關係、學習等,也就是會去做預算貼標,並且按照自己主觀的感覺去作出「快樂解釋」(hedonic editing),讓自己心裡更好過。
例子1:
假設你提前買了一張一萬元的周杰倫演唱會,進場前發現票掉了,你會再買一張嗎?
或是,要買票前,你發現皮包裡的現金掉了一萬元,你會補買一張票嗎?
實驗證明,後者會補買的機會高許多,因為前面一萬元是掉了娛樂的費用,後面不是
儘管二者都是丟了一萬元錢,卻導致了不同的決定與心情
例子2: 輸的是莊家的錢
你拿一千元去賭,贏了一萬
原本要走了,遇到朋友,要你多玩一會,你又留下來繼續賭,結果全部輸光,包含你原本的1000元
回家時,家人問你輸了多少? 你會怎麼說? 輸了一千還是一萬?
實驗證明,很多人會說1000元
例子3:
買爆米花時,很大的杯子裝了6成,你會覺得少給你了4成嗎?
若我把杯子變成小一號,裝到滿出來,你會覺得自己賺到了嗎?
實驗證明,後者讓人更爽
例子4: 意外之財花得快
中了頭彩的錢,花起來就比努力工作獲得的輕鬆自在
例子5:
還沒賣掉的虧損股票就不算虧
其實虧損都是一樣的,但人們傾向在心理上將二者區分開來,增加了投資誤判的機會
應用1:
送節儉的父母禮物,不要給現金,因為他們會存起來,送他們住宿券,他們就會去用而比較不心疼
應用2:
做高級廣告時,不要講產品的實用性,而是強調這是慰勞自己,或尊榮的顧客或家人應該得的,把預算挪一個帳戶,從實用必須支出到寵愛自己的精神層次或是享樂的預算,或是挪到送禮的感情維護的支出預算。你去看看賣奢侈品,鑽石或高級汽車的廣告是否都應用這原理
再回到快篩的案例:
如果你已經去藥局買了500元五支的快篩,然後才知道原來還有跑五個超商可買五支900元的快篩,不需排隊的選項
你會覺得?
1.沒感覺,雖然省時間但要花多點錢
2.不爽,早點知道就不要花這麼多時間
3.超爽,省了400元
4.超爽,賺了400元
相信有不少人是選擇3或4,現在,藥房排隊已經有了價格,就是400元,當然會更堅持要排下去啊!
像我收入還算OK,一餐吃1000塊也不心疼,但我也會去排隊的….
思考一下,如果價差不是400,而是4萬元呢? 你會排隊還是不排? 不知道林律師會不會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