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第14章 性情
兩周後,陸容華又到了天心茶樓,她已經看完了6冊大道系列,覺得內容好像都知道,但是又什麼都不明白,此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她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故而特來諮詢李方明是何原因,陸容華說:“這兩周多時間,正好學校老師有事,教學時間很少,我就全部用來看書了,感覺書裡講的內容都明白,好像以前看過一樣,但是,細想裡面說了些什麼,又說不上來,真是很奇怪的感覺,以前學習從來沒有這種感覺!”李方明說:“道學書籍並非一看就能懂,尤其像大道系列這樣的論藏,更要反復閱讀,才能領會其中三味,師姐根基不錯,能這麼短的時間流覽一遍,也很不容易啊!”陸容華問:“那麼我應該怎樣看才好呢?”李方明說:“讀書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和進度,並沒有適合所有人的一致途徑,對於我個人來說,學習大道系列時,是全套通讀三遍後,再一冊冊的細細研讀,感覺看著內容,書中真意會自動浮現于腦海中時,才是入門,能將書中真理,應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之中,才算是掌握一些基礎,如此過程,不斷反復,就是我的進取之道,可供師姐參考。”陸容華說:“一般的書看一遍,我就能基本理解書中大意,原來大道系列需要反復看,才能理解吸收啊!但是這裡面的知識是怎麼用的啊?師兄可否說明一下呢?”李方明說:“這也涉及到方方面面,難有統一的說明,就事論事最好,若按現代人理解勉強來說,就是用書中的理諦,重塑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智慧境界,學習原理方法,將這些內容內化,變成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知師姐認為如何?”陸容華說:“聽得不是很明白,我對書中性命、性情方面的論述很感興趣,但是又不明白,師兄可否從這方面解說一下呢?”李方明說:“問得好,這是個根本性的問題,涉及人體靈魂的組成,待我先上茶,再為師姐細說,高山烏龍如何?”陸容華說:“謝謝師兄,我喜歡。”
李方明泡好茶後,接著上面的話題開始:“簡單的說,人是由身體和靈魂兩部分組成,身體是父母所賦予,而靈魂則是由上天所賜,也被稱為“性”,中庸“天命謂之性”就是指此,而易經中更是明確說明靈魂的組成及生化過程,這裡的“性”‘天命’,也被稱為‘元神’,源自宇宙之初的元始一炁,是屬天地生成之後純陽之氣,一般人在轉生之時,就是此性體,先孕育於靈相界的冥府血河上的紫河車中,待嬰兒出世一刻,靈體投入軀體當中,才能啟動人的一切思想言行;此性體,日間居於玄關之處,夜間宿於肝臟之內,若是離開肝臟時,多會產生做夢現象;人之身體屬陰性,性體屬於陽性,性體投入身體之時,同時陰陽化合而成‘識神’,此‘識神’居於心臟之中,統領進行日常生存一切活動,人的魄體,依附於‘識神’產生各種欲求和情緒作用;‘元神’‘識神’二者,其實為一體兩面,均為元始一炁所化而生,在日常之中,人們僅用‘識神’而已,很難啟動‘元神’,而修行,就是為了開啟自己的‘元神’,所謂的性命、性情,性是指‘元神’,命是指‘識神’,可以隨物而生各種思維作用,情是指魄體,依附‘識神’產生欲求和情緒反應。中庸一書對此兩者屬性,做了一個總結:‘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用現代人的方式來講,可以這樣說:‘元神’是人的根本,被稱為‘中’,是上天所賦予,是靈魂的本體,其屬性類似於人喜怒哀樂未發時的狀態,而‘識神’是靈魂的作用,必要做到發而皆中節,一直保持‘識神’處於‘和’的狀態,就是逐步與‘元神’協調一致,將‘元神’‘識神’融為一體,這是人生達至成就的大道,也是天地位育萬物的原理。”如此拗口枯燥的知識,陸容華卻聽得津津有味,說:“原來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體用關係啊,性是體,命情是用啊,若能明白二者為一,就能達至天人合一,否則一直‘識神用事’,僅是用自己的觀念來做事,很難有所長進咯。”李方明一呆,沒想到陸容華反應如此迅捷,還以為一遍很難講明白呢,笑了笑說:“大致就是這個意思,理解就好,性無形入微,難以覺察,而情易見,修行就是通過‘情’入手,覺察‘性’的存在,不斷轉變不良情緒,而達至自己‘性體’的彰顯。”陸容華又問道:“我在這六冊書裡,沒有看到今天師兄所講的內容啊?”李方明說:“這些內容在證釋系列中,今日所講這些,是為了讓師姐容易理解新唯識學,才特別提出來一些,下面我們繼續。”
李方明拿過一些茶點水果,請陸容華用過後,接著說:“大道系列前六冊中,是從思維形成的過程,來論述性情作用的,人與外境的交互,是形成思維的基礎,“眼耳鼻舌身”與外境“色聲香味觸”相接觸後,這些不同官能的感覺,彙集到意識中,形成對外境資訊的收集整理,由意識匯總後的資訊,就會傳送到末那識進行分判,形成判斷和行動,末那識中進行分判時,會將資訊傳送到阿賴耶識,調用所有往昔儲存與此次資訊相關的內容,同時也會啟動並延續與之相關的因果迴圈,阿賴耶識就像一個無線信號發射塔,將這些因果資料發佈到整個世界,吸引相關的善德冤親前來了緣,而往昔儲存的相關所有內容,會統合成為此次判斷的初始資料,這些歷史資料返回末那識後,結合外界傳入的即時資訊,綜合形成當下的判斷和行為指令,指令再下達於眼耳鼻舌身,形成言行動作,同時也會存于阿賴耶識中,與往昔資訊一起進行反覆運算儲存。在這個過程中,第八阿賴耶識不分別善、惡、無記,只要資訊進入,就會存儲下來,以待後用,相當於性體元神的功用,而第七末那識,則相當於識神的作用,啟動一切的行為動作,由此來體現性體的功用;如此,可以反觀心念意識的形成過程,達到淨化不良思維氣秉、彌補自身不足欠缺的目的,以後還會學習三魂七魄的原理,由此結合新唯識學,更能對本體情緒、欲望的產生及變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由此達到更佳的淨化提升功效。”陸容華說:“不聽不知道,其中還有這麼多玄妙啊,我對思維形成又有了新的理解,以前只是以為學了用就好,沒想到裡面還有如此規律,若是每一次都會調用以前的資訊,不是意味著所有習慣,都會一直延續嗎?那又如何轉變呢?”李方明說:“你說到重點了,修行就是在明白這個過程後,能夠以新的標準,反觀自己的思維行為,改正錯誤的,對有欠缺不足的進行彌補,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苟日新日日新,就是這個意思。”兩人又聊了一些其他話題,相談甚歡,在結束談話時,陸容華又索要了後面所有的大道系列書籍,帶著這些書,高高興興的回學校去了,李方明也很期待與陸容華相聚,覺得她能透視問題關鍵,和她談話自己也很受益,想著“所謂教學相長就是如此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