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22 ‖ 從收音機裡認識「戲曲改革」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22 ‖ 從收音機裡認識「戲曲改革」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2021/10/29 | 00:23:48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王安祈從小喜歡京劇,五歲開始進劇院,把台灣京劇團的戲看遍了,愛聽收音機裡的京劇節目,也買台灣出的京劇唱片。
但還是有限,不夠過癮。小學五六年級的她到處搜尋,看看還有甚麼地方有戲可聽。
她發現兩個管道 :
(一)、收音機短波可以聽到大陸京劇節目,不清楚,但戲很精彩,她每晚豎著耳朵聽。很多戲是以前沒聽過的,連劇名都聽不明白,後來才知道是尚(尚小雲)派的《失子驚瘋》、《響馬傳》、《赤桑鎮》、《李逵探母》、《(秦瓊)觀陣》……極不清楚,但王安祈聽得過癮,清楚感受到對岸的新戲和傳統京劇很不一樣。
(二)、發覺台灣唱片行賣的京劇唱片,其中有貓膩。臺灣的京劇唱片未必只出台灣演員的演唱,大部分是以前的名伶、流派宗師,像譚鑫培、余叔岩、梅蘭芳或程硯秋等等,都是老戲。但她發覺唱片行出了一些新戲,第1類是老故事、新劇本,像《趙氏孤兒》、《秦香蓮》、《白蛇傳》、《野豬林(林沖)》、《柳蔭記(梁祝)》、《玉簪記(京劇)》、《西廂記(不同於傳統流行的荀派紅娘)》; 第2類是傳統京劇沒演過的新故事、新劇本,像《狀元媒》、《楚宮恨》、《望江亭》、《詩文會》、《楊門女將》等等。雖然《望江亭》是元代關漢卿名劇,《詩文會》源自清代吳炳傳奇,但京劇以前沒有。傳統戲有《武昭關(五子胥)》,但沒有全本的《楚宮恨》。
這些戲哪裡來的?
小學五六年級的王安祈還不知道這些都是大陸「戲曲改革」政策下的新編京劇,但憑她聽戲看戲的經驗,一聽就知道是新編戲,而且是好戲。
首先是唱腔動聽,劇情曲折緊湊動人,光用聽就知道多能吸引觀眾。
這是王安祈小學五六年級的事,但她11歲到21歲無法聽到大陸短波,為什麼? 因為1966至1976是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文革結束後,過了幾年,王安祈讀碩士班時,又可以聽到短波了,印象深刻的有《春草闖堂》、《錦車使節》、《徐九經升官記》、《鳳凰二喬》、《賣水》等等。
而後錄影機問世,這些戲的錄影帶偷渡來台,更引起戲迷圈轟動。
不只是戲迷圈,台灣的京劇團也發現了一大批新戲好戲。民國七十幾年,戒嚴前後,軍中劇團和復興劇團想方設法把這些大陸「戲曲改革」的名劇偷天換日、改名換姓搬上舞台。
《野豬林》改名《林沖》(朱陸豪、吳興國都演過),《楊門女將》改名《葫蘆谷》(曲復敏、趙復芬主演),《狀元媒》改名《珍珠衫》(嚴蘭靜、曹復永、葉復潤主演),《九江口》改名《忠義臣》(朱錦榮、張富椿主演),《鬧天宮》改名《美猴王》(朱陸豪主演),沿用的不僅是劇本,更是名伶的身段做表、武功設計、武打套式,以及精采絕倫的新腔。
其實未必要等到民國七十幾年,早在民國五十五、六年,《紅梅閣(李慧娘)》《玉簪記》就被搬上台灣京劇舞台,徐露主演,鈕方雨反串小生。連演幾天爆滿轟動,只是樹大招風,很快就被發現原來是共匪的「戲曲改革」新戲,當下禁掉。只是還有幾齣漏網之魚,《白蛇傳》《秦香蓮》《趙氏孤兒》沒被發覺,始終能夠安然演出。當然台灣的劇團很小心地把這幾齣戲做了一些局部修改,萬一被檢舉還可以有說法。
王安祈舉出這些例子,是要說明大陸「戲曲改革」新編好戲早已納入傳統,至今傳唱不歇。
王安祈想證明的是,「戲曲改革」新戲的藝術價值不是她個人的偏愛,是經過台灣觀眾檢驗的。
王安祈讀到博士班時知道「戲曲改革」是大陸的政策,是政治對藝術的監控與利用,戲曲被當成政治工具,當然必須嚴加批判,但她無法忽略「創作」,而且堅持「創作成果」最重要。因為她不是從書本上認識「戲曲改革」,而是一齣戲一齣戲從收音機裡聽下來的。
參考書目:王安祈〈兩岸交流前的偷渡與伏流--以京劇演唱為例〉,《兩岸戲曲大展學術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中研院文哲所 台大學院),2003年。收入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閱讀書目: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 : 三民書局,2002年。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台大出版中心2020)第七章〈兩岸京劇禁戲〉(包括台灣的局部創作)。
《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王安祈著 國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