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15 ‖ 京劇 ‧ 未來式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15 ‖ 京劇 ‧ 未來式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2021/10/22 | 00:17:14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上集提到我在小學五年級立下「戲曲現代化」的志向,所謂現代化,不是加燈光布景,不是改變虛擬寫意的表演,而是劇本的情感思想要能和時代接軌,說故事的技巧也必須扣緊時代脈搏。
為了實踐這理想,我小學五年級就立志要讀臺大中文系。我們那年代沒甚麼戲劇系,我要在中文系攻讀詩詞曲,打好元雜劇、明清傳奇的基礎,實踐我的理想。
順利考上中文系,卻發現我仍很寂寞。
我是在劇場裡、從活生生的演員的演唱裡喜愛上這項藝術的,不是從書本上認識戲曲。在劇場裡我很明確感受到,凡是「人」的表演,就不可能是「博物館櫥窗」,不可能像古董像青銅像瓷器一樣固定不變。即使演的是同一齣戲,同樣的劇本,同樣的唱詞,同樣的唱腔和身段,每個人都能唱出不同的情味。即使是同一位演員,今天唱的韻味也可能和前天不一樣。
劇場的價值是「一切就在當下」,每一位演員每一次演出都是全新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在這裡,戲曲不可能是完成式,更不是過去式,絕對是現在進行式,指向未來。
演員的這種追求,身為觀眾的我不可能感受不到。
後來我從事戲曲研究,更關注演員自己的說法,我仔細聽他們演講時的每一句話,發覺連崑曲演員都持這種想法。
為什麼要舉崑曲名家為例?因為崑劇比京劇還古老,崑曲是「百戲之母」,研究者最希望崑曲維持明代樣貌,明傳奇的活化石。其實崑曲演員不是這樣想的。
上崑的岳美緹老師、梁谷音老師就常常說,學者專家希望他們當活化石,他們卻有自己的新想法新體會。比崑曲年輕的京劇當然更不甘心做博物館的動態櫥窗展品。
這是我在劇場裡的感受,也是我一輩子的實踐。
(當然我知道櫥窗展品是一種至高至美的藝術價值,展品也將隨著觀賞者的感受或評析而產生新意義,但我想一般人對櫥窗展品最直接的想法應該就是固定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