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21 ‖ 河洛精緻歌仔戲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21 ‖ 河洛精緻歌仔戲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2021/10/29 | 00:18:11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這幾集連續談台灣的京劇,發展脈絡已見於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上下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本節目王安祈分期切入重點,整體觀照台灣表演藝術界,先以雲門、蘭陵與雅音小集的京劇創新互証,更特別提出豫劇王海玲,見出1970、80年代台灣的文化思潮。本集進入1990年代。兩岸自解嚴(1987)以來開始交流,1992年大陸表演藝術團體來台商業演出,各劇種紛至沓來,形成一股大陸熱,而當時又是台灣本土化的關鍵時刻,90年代大陸與本土衝撞也交融,最能代表本土的歌仔戲,也大量採用大陸劇本。當時廣受歡迎的河洛歌仔戲團,作為台灣「精緻歌仔戲」的代表,演員出色、表演精彩,劇本卻多來自大陸。包括閩劇、莆仙戲、高甲戲、楚劇,其中不乏大陸得獎名作。反映大陸「戲曲改革」政策主旋律「揭發封建醜惡」的劇作,經由河洛演出後,台灣觀眾的感受是「反映台灣人長期被壓抑的悲情」。台灣歌仔戲在移植、修編過程中逐漸累積「精緻化」經驗,到2000年之後,創作能量開始爆發。而1990年代的《曲判記》、《鳳冠夢》、《天鵝宴》、《御匾》(楚劇獄卒平冤)、《皇帝秀才乞丐》(莆仙戲玉蘭花)、《殺豬狀元》、《秋風辭》等河洛精緻歌仔戲,正可見證當時大陸熱與本土化的衝擊以及互滲。
主要閱讀書目:王安祈《錄影留聲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偷窺、仰望到內省》,國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