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16 ‖ 京劇團為什麼在軍中?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16 ‖ 京劇團為什麼在軍中?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2021/10/29 | 00:22:03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我小時候的確看到很多好戲好角兒,雖沒趕上顧正秋的永樂時期,她是民國42退隱的,我44年出生,沒趕上她的永樂時期演出,只看過後來的義演。而我在小學就買了她的第一本傳記《顧正秋的舞台回顧》(民國56年「徵信新聞社出版」) (顧正秋口述,劉枋執筆),狠狠看了好幾遍,像是要補回來她的永樂座的表演。
當時除了顧正秋之外,以下是曾經看過的名角:
金素琴(《宇宙鋒》)、戴綺霞、秦慧芬、乾旦趙原、趙玉菁、張正芬、徐蓮芝(《活捉》)、李桐春、李環春、孫元坡、孫元彬、朱世友、劉玉麟、周正榮、胡少安、哈元章、李金棠、謝景莘、曹曾禧等,幾乎都曾經親炙過。
至於為什麼這些都集中在軍中劇團,另外臺灣又有民間開辦的有復興劇校附設劇團。所謂軍中劇團包括,「陸海空」、「聯勤明駝」、「干城」、「大宛」、「虎嘯」、「龍吟」,只因清末民初,京劇是當時大眾流行娛樂,當時流行一句話:「滿城爭說叫天兒」,這裏「叫天兒」指的就是譚鑫培,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所拍的就是譚鑫培的《定軍山》,而非中國的第一部戲曲電影。電影這項藝術傳到中國,首先拍攝的作品是京劇。一直民國初年,梅蘭芳大紅特紅,一舉將京劇帶上國際舞台,到抗日戰爭時期京劇仍是大流行,否則抗戰勝利為什麼萬方矚目等梅蘭芳剃鬚上台? 那是民國34年梅蘭芳再度登臺的幾場戲,一張票是使用黃金計價的。
1949民國38國民政府來臺時,京劇當然還是大眾流行娛樂。那時許多京劇演員(流行娛樂表演者)隨國民政府來臺。
部隊裡都有康樂隊,有些人演奏有些人演唱,不管是不是專業演員,許多人都會唱幾句,軍中許多康樂隊基礎上成立了京劇團;軍中劇團就在康樂隊基礎上吸收隨政府來台的專業演員組成的。
軍中在康樂隊基礎組成京劇團,當時有實際的需要,聽京劇是當時流行音樂。當時1920年的四大名旦是報紙票選出來;梅程尚荀。是當時流行天后天王。
來到臺灣後他們各地勞軍,軍中劇團也對外公演。每年十月有各劇團競賽,當時稱為文藝金像獎,有各類藝文藝術表演軍種競賽。
軍中各劇團成立小班:「小大鵬」、「小陸光」、「小海光」、「小大宛」。
小大鵬的:徐露、古愛蓮、鈕方雨、嚴蘭靜、邵佩瑜;第二期廖苑芬、張安平、李璇(朱繼屏)、郭小莊、楊蓮英;
小陸光:朱陸豪、胡陸蕙;小海光:魏海敏、王海波,這些都為當時人津津樂道。
至於民間的復興劇團是由王振祖以個人熱愛京劇成立劇校,後來由教育部整併,成為現在的臺灣戲曲學院
第一期水準最高:復字輩:葉復潤、曲復敏、崔復芝(後來用崔富芝)、曹復永、王復蓉;興字輩:吳興國。
我與臺灣京劇接班人一起成長。我看京劇的經驗都是從這些過程不斷累積起來。
再來配合廣播電台:「中廣」、「警廣」、「軍中」有許多京劇節目,不僅是當時劇團現場演出錄音,也有許多「老唱片」,當時廣播店臺京劇節目十分有趣:播一段《武昭關》,兩句換一人讓大家猜是誰唱的?是張君秋?是楊淑蕊?是薛亞萍?嚴蘭靜?我的京劇知識與素養是如此培養起來。我對戲曲的喜愛不是從書上得來的是戲臺下、聽廣播、聽老唱片所得來的。
到現在很多戲迷回想當年,至今回想當年,還覺得那是鼎盛。當時絕對是風華正盛,作為一個學者來看,從內部觀點與演出盛況而論,在前一時期流行娛樂今天再回頭檢證,從清末起來到臺灣時確實,絕對是當時的大眾文化娛樂,如此強大的文化力量。但是來到今天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問題是,沒有開拓新觀眾,他與現代之間的脫節十分明顯。
臺視在1962年,電視產生,京劇就從流行娛樂位置退下了,暴露出京劇與現代節奏感的差異。生活節奏也不一樣了,因為審美習慣早變了。傳統京劇最考驗展示功力的是開頭幾句演唱,隸屬於慢板。如果今天只有唱而少了劇情,就無法吸引現在的觀眾。
郭小莊曾說:謝幕時掌聲如雷,可是當她鞠躬後抬起頭來,燈光一亮,臺下的觀眾是白髮蒼蒼,為什麼一輩子鑽研的藝術表演,臺下竟都是爺爺奶奶輩,同輩究竟何在?年輕族群何在?此一念頭也促成了她推動「雅音小集」最主要的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