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20 ‖ 臺灣劇壇因王海玲而更精彩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20 ‖ 臺灣劇壇因王海玲而更精彩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2021/10/29 | 00:19:45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本節目連續幾集以台灣京劇為主軸,前兩次談到郭小莊雅音小集從1970年代末期到80以後的創新,而若提起70、80年代,絕不能忽略王海玲,因此本集聚焦王海玲,指出王海玲一人扛起台灣的豫劇,但王海玲的價值超越豫劇。
王海玲從小走紅,但觀眾多為河南鄉親和京劇戲迷。19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開始,因汪其楣教授的推薦,王海玲和豫劇成為台灣藝文界的關注焦點。本集由此談起。
1970年代末台灣由西方反折回頭的文化思潮裡隱含著兩股力量,一股是借用西方美學的詮釋重新確認傳統藝術的價值,另一股力量是對本土藝術本質精神的探索與提煉。台灣人民高度關心:本土藝術的價值是什麼?本土藝術的核心價值該如何被有系統的建構?1970年代後期開始,本土美學不只被認同、被肯定,更在被形塑。
而王海玲的豫劇,恰恰成為這兩股美學價值的核心交會。
當有心人積極從鄉土藝術裡探索、建構本土美學體系的時刻,竟然在大陸的河南梆子豫劇表演裡面,發覺、體驗到一股質樸生猛的民間性草根力量。這正是國人亟欲提煉的藝術本質,王海玲唱做裡的自然力量恰恰見證了正在被形塑的本土美學的核心價值。
豫劇生機蓬勃、活力無限,說它土,土得可愛,令人想緊緊擁抱;說它俗,卻一點不空泛,每位演員都擁有一身堅實的唱唸做打藝術功力。
豫劇有著和歌仔戲一樣動人的民間草根性,而豫劇比歌仔戲的程式規範更嚴謹;豫劇的程式沒有京劇嚴謹,但因此比京劇活潑,不像京劇易受規範拘束。類似《抬花轎》之類「以虛擬寫意為本質、以嚴謹程式為基底」的活潑奔放表演,再加上那口有點土俗卻又能帶給觀眾「異地新鮮感」的河南方言,1970末期至80年代,豫劇之所以能成為台灣藝文界的寵兒,正因他兼備了兩股力量的核心價值。此一特質由汪其楣教授發現推薦,使豫劇的觀眾由原來的鄉親和京劇戲迷,擴大到整個藝文界。(汪其楣 : 《賞心樂事》台大出版中心,2019)
王安祈在2017年王海玲退休的學術論壇裡,提出「王海玲等於豫劇,但王海玲不限於豫劇,不是某一劇種傑出演員而已,王海玲突破地域性,超越劇種特質,王海玲代表一種精神,執著、努力、單純,單純到不需要跨界跨文化多元發展,本色就是她的價值,而且王海玲的豫劇,並非河南藝術傳到台灣,而是台灣出了個王海玲,台灣劇壇因王海玲而更精彩。」王安祈以王海玲受邀演出國光京劇《王熙鳳》、唐美雲歌仔戲《狐公子奇譚》和台南《見城》三部劇作為例,證明王海玲的價值不在跨界,台灣劇壇因王海玲而精彩。
參考書目:
王安祈:《性別 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台大出版中心,2020)附錄:〈豫劇在臺灣的政治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