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06 ‖ 牡丹亭上三生路 (上)《十五貫》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06 ‖ 牡丹亭上三生路 (上)《十五貫》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2021/10/22 | 00:21:27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牡丹三夢才還魂,牡丹亭三次關鍵演出,使得崑劇在當代復興月落重生燈再紅。
既然說還魂,顯然是曾經式微,今天就來談談這段歷史。

乾隆年間發生花雅爭勝,崑劇漸趨式微,
雖然「折子戲的光芒」不容忽略,陸萼庭先生 但到民國初年終究難以支撐。
1923年最後一個職業崑班「全福班」的報散,可視為崑劇死亡的標誌。
即使仍有清曲家與曲友悉心愛護,但連一個職業戲班都無法存活,崑劇自是山窮水盡已無前路。

1921年蘇州崑劇傳習所,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蘇州幾位喜愛崑曲的企業家,眼見所愛日漸凋零,乃出資創辦傳習所,
邀請全福班後期著名演員教學,後來被稱為「傳字輩」的學生們承襲了「乾嘉傳統、姑蘇風範」,
但台上的伶人轉為課堂教師,竟間接促使全福班解散,
1923年全福班解散與1921年崑曲傳習所成立,見證「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哲理。

傳習所的成員是從蘇州生活貧困家庭而來,只要傳承崑劇即可。
因此這些傳習所的孩子就以「傳」字為主,後來我們稱之為「傳字輩」的學生。
名字中最後一字也是由生旦淨丑行當劃分。

周傳瑛、顧傳玠兩位主工小生(崑劇戲班小生十分重要),巾生取玉樹臨風;
朱傳茗、姚傳薌、沈傳芷、主工旦行,小旦取香草美人;
鄭傳鑑、包傳鐸主工淨行,取黃鍾大呂。王傳淞、華傳浩主工丑行,取口若懸河之意。

從取名可以得知贊助人對於這次招募傳承寄予許多期待,
只是時不我與,1921入學時,日暮途遠,人間何世。
劇壇主流已是京劇,當時梅蘭芳已將京劇帶上國際舞台(1894出生, 當時已經27歲),
梅蘭芳已經有機會編出大量的新戲,也就早早就以受國際矚目。

傳習所傳字輩學生畢業上海加入搭班仙霓社,組成新樂府,
但是整個上海審美趨勢早已產生變化,京劇板腔體獨霸天下,
再有崑劇的乾嘉傳統姑蘇風範,他們逐漸凋零,潦倒寂寞,困窘而死,
轉行改業或與其他劇種合演,勉強苟活求生(記錄於《周傳瑛崑劇生涯六十年》)

直到1956年將《雙熊夢》濃縮改成《十五貫》,演出之後,
內容意外符合當時政策而受到當政者關注,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崑劇才死而復生。

今日有學者質疑《十五貫》是受政治力扶起的能被肯定嗎?
能有的位置嗎?但我以為這是歷史事實,不容質疑。

也有學者質疑《十五貫》算不算崑劇標準的崑劇?
崑先生在事業顛峰,但是50歲後氣若游絲,但是70多歲再度站起來後,已經不再如同50年的表演形式。
如果硬要以標準來要求1956年演出的《十五貫》恪遵正統,那麼崑先生大概要倒下了。
如果強要崑曲改名,那麼早在50年前的崑曲早就已經入土為安了。

儘管1956年《十五貫》是因為政策而復甦的崑劇,雖不再是明清傳奇的崑曲,
作為一個崑迷則應是「憐取眼前人」。
到了20世紀有了新崑劇可看,人逢今世緣真是夫復何求?

傳字輩的倪傳鉞接受洪惟助老師訪談時就做了最平實的說明:

「《十五貫》演出之際,最盛行的劇種是京劇,無形中表演方式上,我們也吸收了京劇的表現手法。」

所有戲曲演變都受主流劇種的影響。
當年《十五貫》推出時,京劇已然是最大的劇種,
演戲的習慣早就受板腔體影響。過去崑曲長至50、60齣,
當大家看戲演戲習慣已是3個小時演出為常態,
那麼長篇巨幅的復活崑劇勢必要進行濃縮修改,
就要牽動曲牌聯套、曲律格式的更動,《十五貫》正是新結構崑劇的代表作品。

本作品分場俐落清晰,每一個衝突步步推進,
人物性格在事件情節推動點滴流露,情節、性格、情緒相互涵融交會,
並沒有大量的抒情唱段自剖心境,這些內心獨唱往往會造成事件的停頓。
當下衝突難題,以唱段來表現情緒的波動,心理的矛盾糾葛,進而如何進行抉擇,進行情節推展,
並展現人物性格,如此新結構形式已然與明清傳奇的表演形式漸行漸遠,
這是像板腔體借鏡與演出時間濃縮下的結果。

至於《十五貫》的藝術表現,在下週歡迎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