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14 ‖ 京劇,我的胎教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14 ‖ 京劇,我的胎教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2021/10/22 | 00:19:31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從今天起往後幾集想談台灣京劇。
我寫過《台灣京劇五十年》上下冊,三民書局的《當代戲曲》有一大部分是大陸「戲曲改革」,一小部分台灣京劇。關於歷史發展已經寫在書裡了,在此只聊聊我自己看戲的心得。
這些我在各地演講時常講,但每次講完就隨風而逝,能在元瓅書坊留下錄音,挺開心的。
每當被問我是甚麼時候開始聽戲? 我總回答「胎教」。
我母親喜歡京戲,她是蘇州人,從小生長在天津,在京劇全國大流行的時代,生長在北方的她愛看戲是極為自然的事。母親迷上李少春(台北新劇團李寶春父親),混進後台要到李少春和侯玉蘭簽名照。後來七七事變抗戰開始,我母親一個人從天津逃到南京,倉促中甚麼都沒帶,就帶了這張照片。而後再到台灣,這張照片始終揣在懷裡。
我小學五年級時家中著火(我是1955出生的,小學五年級大約是1965),我從學校趕回家,母親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照片燒掉了。」
切斷的不僅是母親對京劇,更是對家人對家鄉的懷念憑藉。
好在我繼承了母親的愛好,還能分享母親的愛好。
我從娘胎裡就聽戲,母親總在聽收音機廣播電台裡的京戲節目,京戲對我而言是胎教,而後是搖籃曲。
五歲我擁有第一張唱片,黑膠唱片,葉盛蘭的《羅成叫關》,五歲的我,從嗩吶二黃裡聽出人間有一種情感叫做「悲愴」。
京劇對我而言,是情緒的投射、抒發與想像。
後來讀到國文課的祭文、哀悼文、墓誌銘,我都要搭配京劇唱腔才能讀出感情。那時我總選擇聽《祭江》,孫尚香祭長江。孫尚香被兄長和周瑜安排嫁給劉備,隨劉備回荊州,又被誆回東吳。從此一個人在東吳等劉備的消息,卻等來白帝城晏駕噩耗。孫尚香進宮辭別母后,去到江邊,「設祭長江岸,舉目望西川。夢魂應不遠,空教淚不乾」,唱了一大段反二黃之後投江自盡。
我每次都要配著《祭江》反二黃才能讀得進哀悼文。
《祭江》的唱片不只一張,有張派(張君秋),也有黃派(黃桂秋)的。黃桂秋嗓音嬌嫩(雖然他是男的),唱起來像小兒女夫妻離散,張君秋嗓音壯闊,一開口就牽起三國蜀漢悲情。我是從小直接聽唱感受京劇流派魅力的。
京劇是我情緒的投射、抒發與想像。但我從小很寂寞,因為同儕之間沒有同好。早在我的幼年,京劇就式微了。我的同學都在聽美軍電台的西洋流行歌曲,還打電話進去點歌。……………而我卻在小學五年級立下了「戲曲現代化」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