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24 ‖ 早已受台灣觀眾歡迎的「戲曲改革」名作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S1-24 ‖ 早已受台灣觀眾歡迎的「戲曲改革」名作 ‖ 王安祈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2021/10/29 | 00:23:08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前兩集提到王安祈雖無法認同大陸「戲曲改革」把戲曲當政治工具,但她更關注傑出編導演在刀架脖子的肅殺氣氛下激發出高度創造力,竟能在焦土上開出朵朵鮮花。而這些新戲,早已納入京劇傳統,至今傳唱。
「戲曲改革」新編戲的藝術成就早就被台灣觀眾接受,除了上集所說1950、60年代新編的《趙氏孤兒》、《秦香蓮》、《白蛇傳》、《野豬林》、《狀元媒》、《楊門女將》等等,陸續被台灣京劇團偷天換日搬上舞台,歌仔戲也曾移植大陸劇本,本節目21集就談到1990年代河洛歌仔戲團移植大陸「戲曲改革」名作,分別源自閩劇、高甲戲、莆仙戲、楚劇的《曲判記》、《鳳冠夢》、《鳳凰蛋》、《皇帝秀才乞丐》、《御匾》、《天鵝宴》、《秋風辭》等劇,深受台灣觀眾歡迎,成為「精緻歌仔戲」的代表。甚至客家戲也有移植大陸名劇的例子,例如《喜脈》、《丹青魂》。
若再往前推,「戲曲改革」名作早在民國五十二年就瘋迷台灣,那是邵氏電影公司所拍凌波、樂蒂主演的《梁祝》,此劇原是越劇,「戲曲改革」名作,邵氏李翰祥導演基本上沿用越劇劇本,但請周藍萍把越劇唱腔改為黃梅調,創出電影史上的黃梅調旋風,引領風騷十多年,創造電影史上的一個時代。除了《梁祝》,凌波、方盈主演的《七仙女》,劇本源自黃梅戲《天仙配》(嚴鳳英主演) ; 凌波、李菁主演的《魚美人》,源自越劇《追魚》; 樂蒂飾演黛玉的黃梅調電影《紅樓夢》,劇本也大致依循越劇。這些都是「戲曲改革」創作成果,符合「反封建」政治任務 (例如揭發大家族醜惡,爭取婚姻自由,歌頌貧農),但吸引人的不是主題,是動人的劇情與真摯的情感。這些「戲曲改革」創作成果,由舞台搬上大銀幕,通過另一種媒介載體,紅遍東南亞。
關於黃梅調電影,參考書目: 王安祈〈藝術 · 商業 · 政治 · 紀錄 ― 論「戲曲電影」及其對黃梅調電影的影響〉,《民俗曲藝》190期,2015.12。收入王安祈《錄影留聲 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2016年)。
關於「戲曲改革」劇作的情節高潮與情感高潮交錯平衡,編劇技法與唱念表演流派藝術分庭抗禮,參見王安祈〈「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曲質性轉變之觀察〉,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編《中國文哲集刊》19期,2001年9月。改寫融入王安祈《當代戲曲》(三民書局,2002年)第二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