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17__史記、〈項羽本紀〉Ⅰ|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17__史記、〈項羽本紀〉Ⅰ|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

2022/04/25 | 00:36:18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收聽古今書房podcast的朋友們好,我是李智平,本周與下周,我們來聊聊〈項羽本紀〉當中的那些人與那些事。
當談到〈項羽本紀〉時,您會想起那些關聯人物與場景?是「霸王別姬」中的虞姬?還是「鴻門宴」中那生死一瞬間的分秒必爭?又或者是象棋中的「楚河漢界」?這場發生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由項羽、劉邦兩大「英雄」與其他眾多配角撐起的反秦起義行動,為開啟後來的漢帝國盛世拉開序幕。
在此,我想先從兩個角度來看一下〈項羽本紀〉與「項羽」、「劉邦」這兩人特點。
首先,《史記》中的「本紀」是紀載帝王之事,但項羽並未真正成為帝王,何以能列入本紀之中?此外,還有一個人也很特殊,就是劉邦的妻子「呂后」,也單獨成為〈呂太后本紀〉,這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兩個特殊的「個案」是因為儘管他們無帝王之名,但卻有帝王之實,當時的天下已由這兩人掌權,所以儘管不是帝王,但司馬遷依舊以帝王視之。誠如清代馮景在《解春堂文鈔》所言:「周有天下,秦滅之而統在秦;秦有天下,楚項羽滅之而統在楚;楚滅而天下之統乃歸漢耳。羽人咸陽,殺子嬰,燔秦宮室,於是分列天下而封王侯,政由己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然而秦而號令天下,則既五年矣,此五年之統,非羽誰屬哉!」這段話大抵意思是說,時代不可無「統」,故從秦滅再到漢興這五年的紛亂時期,係由項羽主導整個局勢發展,他殺了秦三世子嬰,又火燒秦宮殿,然後分封天下諸侯,因此,在項羽被劉邦消滅以前,他確實掌有了天下實權,故當可列入帝王之列。至於呂后也是同樣的概念,她在漢高祖逝世後,掌握實權,直到呂后去世,才由陳平、周勃等老臣剷除呂氏家族的勢力。
其次,該如何看待項羽、劉邦,這真是一個可以大書特書,且不褪流行的討論人物、主題。從兩人分別打天下開始,到兩人成為諸侯共主,再到劉邦如何運用權謀一統天下,居間有太多故事好談。我個人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喜歡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的人個性也往往大不相同。在〈項羽本紀〉,項羽一生中,只要是他上場的戰役,幾無敗仗,就連退到最後一戰到烏江畔自刎前,仍能屢次突破重圍,奮勇擊退數百名漢軍。對性格浪漫的讀者而言,項羽的人生就是一個充滿悲劇性格的梟雄,令人同情且扼腕。相對的,〈高祖本紀〉更強調他如何謀劃與決斷,還有如何妥善安頓、管理曾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大將、謀士、宗親、外戚等。對於有志於管理與經營的讀者而言,高祖的人生與其待人處世之道,咸可作為參考典範。
而在三國時期,劉邵的《人物志》談到「英雄」的品類時,他把人才分成「英才」、「雄才」兩類,英才聰明有謀略,雄才有膽識勇力,要兼得二者方能稱為「英雄」,而在劉邵眼中,能真正成為英雄者有兩人,就是劉邦、項羽,但劉邦要高過項羽一籌,他是這樣說的:「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歸之,兩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這是說漢高祖、項羽都是英雄,但「英」要比「雄」多,也就是聰明謀略要高於膽識勇力,才能成為號令天下的英雄、霸主。可惜項羽是「雄」比「英」多,懂得戰場上的謀略變化,卻不懂重用人才,最後才會覆亡。
當我們略為釐清以上的寫作、人物特點後,我們馬上就要進入〈項羽本紀〉中了,但因為該本紀中,出場人物眾多,又起義過程牽涉的前因後果,以及所征戰過的足跡頗為複雜,故我們將拆分成幾個大的事件、戰役來敘說,並儘量單純化配角人物,使故事主線更為分明。接著,就讓我們走進〈項羽本紀〉,今天先講述起義前的項羽,讓他走向輝煌的鉅鹿之戰,以及差一點就要改寫歷史的「鴻門宴」。
一、起義前的項羽
(一) 項羽,本名項籍,一字「羽」。他的祖父是項燕,被秦將王翦所困而自殺,他們一家世代都為楚國將領,而封於項地,故姓「項」。
(二) 項羽一直跟著他的小叔叔項梁過生活。他年輕時,讀書讀不好,學劍術也學不好,常惹得項梁不高興。項梁就罵他,但項羽就回嘴道:「讀書頂多就是記記書中人物的姓名,練劍術也頂多跟一個人對抗,我要學的是能與萬人相抗衡之道。」於是,項梁就教他兵法,但項羽學到一半又不肯好好學完。
(三) 後來,項梁因殺人,最後避到吳地,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一帶。當地許多有名的士大夫都出自於項梁的門下,而項梁在當地也頗負盛名,經常教人如何使用兵法。
(四) 秦始皇37年,始皇游會稽,也就是浙江紹興,此地離吳很近,項梁、項羽叔姪有機會見到秦始皇出遊的大批車隊人馬。當時項羽就誇下豪口說:「我將可取代秦始皇。」項梁馬上摀住項羽的嘴,讓他別亂說,小心被人聽到,全族都會被殺。但此時項梁看著這個人高馬大,氣力過人的姪兒,也認為他將來也許會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五) 秦始皇過世後,秦二世即位,當年七月陳勝(涉)、吳廣便帶領著人造反;九月,當時會稽的代理太守殷通就跟項梁說:「現在大家都開始造反,這正是亡秦的好時機,我聽說要先發制人,晚了就會被別人所制,所以我準備造反,讓你們叔姪為我的將領。」但項梁可不這麼想,他最後趁著殷通召見項羽時,暗示項羽拔劍殺了殷通,拿了殷通的符令,又擊殺了約莫幾十人,最終項梁叔姪就在吳地,也就是江東號召精兵八千人,開始了他們起義之路。
二、鉅鹿之戰前的局勢
(一) 而項梁與項羽這對叔姪絕非普通人,他們渡過長江,先是得到陳嬰的支持,又吸納精兵兩萬多人;後來又得到黔布、蒲將軍的人馬六、七萬人;然後又殺了另一個起義造反秦嘉、景駒等人……此時的項梁叔姪一路過關斬將,已成為當時起義隊伍中,不容小覷的一股勢力。在此同時,劉邦也正從老家江蘇沛縣起義,並曾拜見過項梁,請求援助。
(二) 此時,有個七十多歲的老謀士范增找到項梁,並跟他獻策說道:「這最早起義的陳勝、吳廣等人就該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秦滅了六國,當中最恨秦朝的,就是你們楚國人。當初秦昭襄王誘騙楚懷王入秦國,不讓他回楚國,最後他就死在秦國,至今楚國人都很同情他的遭遇,所以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今天陳勝等人起義竟想自立為王,但這些人哪有資格號令天下?所以,你們如想要成功,就要立楚懷王的後代為天下共主,這樣才能號令天下諸侯。」項梁覺得此話頗有道理,就命人找懷王後代,結果終於找到他的孫子名「心」,找到他時,他正在幫人牧羊維生。於是項梁就擁立他為楚懷王二世(以下稱他為楚懷王心),並開始自封為武信君,繼續攻城掠地,擴展勢力版圖。
(三) 後來,項梁叔姪因驍勇善戰,接連勝利,大破秦軍,便驕傲了起來。此時,宋義就勸項梁驕兵必敗,要他留心,但項梁不聽,最後就真死於秦將章邯的軍隊之手。
(四) 項梁死後,秦軍認為楚人不足懼,便持續進攻,秦將章邯、王離人開始進逼到鉅鹿,此時被困在鉅鹿的,是已自立為趙王的趙歇等人。
(五) 趙王對各路諸侯發出求救訊息,楚懷王心得知後,就命楚軍分成兩路攻擊秦軍以救趙:一路是由劉邦領軍,往西攻打秦關中一帶;另一路則由勸項梁驕兵必敗的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謀士范增為末將,往北攻打章邯,展開了這場聲勢浩大的鉅鹿之戰。同時也約訂好,誰先進入關中者就可稱王。在此,聽眾們是否覺得奇怪,這似乎明擺著是楚懷王心故意在幫助劉邦取得關中,這確實也是如此。明代凌稚隆《史記評林》便引王九思的說法提到:「當時救趙難於入關,秦大軍在趙既有當之者,則入關差易為力。」
三、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
(一) 先回到鉅鹿之戰,一開始便呈現不對等的態勢。面對秦將章邯的20萬大軍,宋義等人的兵力僅數萬人。此時,宋義率領著項羽等人的軍隊停留在安陽一帶,就裹足不前長達46天。項羽非常著急,就跟宋義說:「現在我們如果與被圍困在鉅鹿的趙王(歇)內外夾攻,一定可以大破秦軍。」但宋義卻想等秦軍按耐不住,先去攻打趙王,等他打完後,無論勝負,軍隊人馬一定都很疲累,趁其不備而攻之,方能獲勝。但宋義知道自己鎮不住項羽,便號令道:「猛如虎,很(執拗不聽勸者)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
(二) 但項羽怎會乖乖聽宋義的話,他直接進到宋義的營帳中,砍下宋義的頭,就號令所有人說:「這宋義私心謀反,又不體恤士兵天寒大雨在外忍受飢寒,該殺。」此時,其他將領都不敢多言,就說:「原來楚國能夠興盛,靠的就是您項家世代為楚將,今天您誅殺亂將,理所當然,我們都共推您為『假上將軍』(假,代理)。」這楚懷王心聽聞自己立的宋義被殺,也不敢多說什麼,直接命項羽為「上將軍」,也不必代理了。
(三) 拿到軍權後,項羽便命人帶兵兩萬渡河,渡河後,「沉船,破釜甑,燒盧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就跟秦軍大戰,大獲全勝,殺了秦將蘇角,又俘虜了秦將王離,還有不願投降的秦將涉閒便選擇自殺。
(四) 當時要救鉅鹿的各路諸侯還有很多,但都不敢隨意出兵抗秦。等到項羽出兵時,大家都只敢「壁上觀」,而楚國的戰士「以一當十」,呼天動地的聲響震驚了其他諸侯。等項羽勝利後,項羽意氣風發召見各路諸侯,大家都不敢仰視他。從此時開始,項羽不再只是楚懷王心立的「上將軍」,而成為「諸侯上將軍」,各路諸侯都聽從他的號令。
(五) 接著,項羽持續追擊敗走的秦軍。但秦軍主將章邯因戰敗,唯恐被殺,就私下與項羽約定,帶領著秦軍投降,項羽便封章邯為「雍王」。但問題是,這些秦軍是因為章邯投降,所以被迫投降,所以心中陷入兩難。為什麼呢?如果自己跟著項羽一路打回秦倒也就罷了,但如果失敗了呢?自己可能會被俘虜,而家人也會因為我們的投降被秦殺掉。
當這些耳語輾轉被項羽知道後,知道這些人是身服心不服,又擔心他們攻打到秦,回到家鄉之後,會不會反叛?既然無法讓他們心服,項羽竟心狠手辣的聯同章邯、楚國軍隊,夜間坑殺秦軍二十多萬人。
四、項羽大擺鴻門宴
(一) 正當項羽忙著鉅鹿之戰,號令諸侯時,另一支由劉邦帶領的軍隊,已率先攻破咸陽城了,秦三世子嬰拿著皇帝印璽出來投降。項羽聽到消息後大怒,然後,劉邦手下的一個司馬官叫曹無傷,命人偷偷告訴項羽,散播謠言道:「劉邦不僅要稱王,還要把一切珍寶收歸己有。」項羽一聽,就更加生氣。此時項羽的軍隊已經有40多萬人,對比劉邦只有10萬人,劉邦怎樣都不是項羽的對手。
(二) 此時,一直跟著項羽的謀士范增就說了:「早年,劉邦貪婪好色,如今進入關中、咸陽以後,自己竟然不拿取任何百姓的錢財,也不准軍隊燒殺擄掠,此人頗有帝王氣象,一定要找機會殺了他,避免他擋了您的路。」
(三) 但項羽沒想到的是,他的堂叔「項伯」卻不經意的背棄了他。原來是項伯早年曾殺了人,但劉邦手下的謀臣張良救了他。於是項伯就趁著夜晚,偷偷驅車私下見張良,本意是希望張良趕緊逃走,別為了劉邦而送命。但張良反而引見項伯給劉邦,將劉邦知道自己實力不如項羽,躲也躲不過,於是就先跟項伯稱兄道弟,甚至締結了兒女親家,並請他轉告項羽:「自己入關進入咸陽後,分毫未取,派人守著府庫,就是怕有人偷盜。這一切都要轉交給項羽的,又怎敢占為己有?」等項伯回到楚營之後,便將劉邦的話轉知項羽,盼項羽能善待劉邦,項羽也同意了。這場鴻門宴就此展開。
(四) 雙方約好在鴻門擺宴,由項羽宴請劉邦。到了當下,劉邦請項羽不要聽信纏言,項羽說:「就是你手下的曹無傷派人告知我,你要稱王的,我能不信嗎?」既然只是誤會,一切說開了,項羽便留劉邦飲酒言和。
(五) 此時,宴飲的營帳內主要有項羽、亞父范增;劉邦、張良隨侍在側。在此之前,身為亞父的范增早就跟項羽說好,只要他用眼神示意,拿出佩玉為暗號,項羽就直接動手殺了劉邦。但此刻項羽早沒了殺心,范增連番暗示,項羽都不為所動。
(六) 無奈之下,范增走出營帳,找到項羽的堂弟「項莊」,便跟他說:「大王不忍心殺了劉邦,你就佯裝敬酒舞劍為樂,然後趁機一劍刺死劉邦,否則,若是劉邦稱霸天下,怕你們項氏一族都會成為階下囚。」
(七) 於是項莊就拿起劍,進入營帳,要求能舞劍作樂。但此時,已與劉邦結成兒女親家的項伯覺得事態不對,趕忙起身要求不如兩人舞劍對擊,這才有意思。實際上,項伯卻是拼了命的護在劉邦身前,讓項莊不得近身。後來,有個成語典故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指的就是這件事,形容人說話和行動是另有意圖,和表面不一樣。
(八) 由於項莊、項伯兩人僵持不下,張良就趁隙出了營帳,告知劉邦的妹婿樊噲此事,樊噲一聽,他不顧營帳外還有守兵,打倒守兵護衛就闖進宴席上,然後氣呼呼的瞪著項羽。項羽按著劍,跪坐在席上便問道:「來者何人?」張良回說:「他是跟在劉邦身邊的樊噲。」項羽看他頗有勇氣,便賜他酒、肉,樊噲十分豪邁,一飲而盡,又拔劍割肉來吃。項羽再問:「這位壯士,你還能再喝酒嗎?」樊噲說道:「我死都不怕,還怕喝這一點點酒」,一飲而盡後,樊噲便趁著酒意,大聲向項羽嚷道:「當初大家就約定好,哪隊人馬先入關中,就可在關中稱王。如今我們沛公劉邦入關中後,並沒有稱王意圖,而是等著您項王來接收,現在沛公只是幫著您看守這些前秦留下來的資產。他如此委屈,不但沒有被封賞,反而聽說您聽信小人的話要殺了他,我認為您不該這麼做。」項羽聽到此處,便沉默不語了。樊噲說完後,也絲毫不懼,一屁股坐在張良身旁。
(九) 過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讓樊噲跟著。出了營帳後,左右之人便要劉邦趕緊先回到自己駐紮地。劉邦還深恐沒有告知項羽,這樊噲就說了:「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便趕忙護送劉邦離去,只留下張良善後。
(十) 等確認劉邦走遠之後,張良回到營帳,跟項羽說:「真不好意思,我們沛公不勝酒力,身體不太舒服,就先回去了。但他讓我送上一些薄禮給您與亞父范增,感恩大王您的恩德。」項羽拿到禮物後便放在一旁,范增拿到的是一雙玉斗(酒杯),他直接扔到地上,狠狠用劍敲擊碎之。便感嘆道:「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至於劉邦,回到軍營後,便殺了反骨的曹無傷。
好的,以上是今天的〈項羽本紀〉之一,項羽進入咸陽後,他如何對待咸陽老百姓,之後他又幹了哪些事,最終導致一敗塗地,我們下周繼續聊。
五、每周一書
接下來,是本周的每周一書。希望藉由閱讀的力量,抒發情感,同時也增長我們的知識與開拓視野。今天我想介紹的,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位女性作家以及她的著作。這位作家就是三毛。
三毛本名是陳懋平,因為小時候不會寫「懋」字,旋改為陳平。三毛國中時因為數學成績不好,被老師羞辱導致心靈受挫而休學,而後在父親的指導下,在家自學;後來她曾就讀於文化學院(今日的中國文化大學)當選讀生;之後出國遊學至西班牙、德國、美國;最後嫁給西班牙籍的丈夫荷西,並曾隨丈夫到當時西班牙所屬的撒哈拉沙漠、加那利群島生活。荷西是一名潛水工程師,但遺憾的是他在1979年的一次潛水過程中不幸喪生,哀傷欲絕的三毛處理完荷西後事便返回了臺灣。又在1981年在聯合報系的贊助下,曾走訪南美洲12個國家,也曾再度赴美遊學,把這次經驗寫下《鬧學記》一書,最後返回臺灣,並於1991年過世於台北,享年47歲。
三毛在那個1970-1980年臺灣尚且還不富裕且難自由出國的年代,她有機會踏出國門,造訪了一般人很難到達的地方。再經由她敏銳的觀察、細膩的情感、真摯的筆觸,構築出一個個精彩動人的故事,讓廣大的讀者們能透過她的文章,去想像這個世界有多大,並跟著她一起遊走、生活、呼吸在不同的國度;過程中有驚心動魄,也有溫馨暖意,更有許多的不可思議。即使到了數十年後的今日,當民生富裕,世界旅行不再困難,卻也無法複製出與三毛同樣的冒險經歷與人生。
三毛的著作計有散文、小說、有聲書、翻譯等類達數十本之多,她也曾創作過歌詞,最有名的就是由歌手齊豫演唱的〈橄欖樹〉。而三毛的大部分著作由皇冠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在2021年出版過一套「三毛逝世三十周年版」套書共10冊。而年輕朋友可以從她的第一本書《撒哈拉沙漠》(三十周年紀念版定名為《撒哈拉歲月》)開始讀起,隨著三毛的腳步暢遊、想像在一個個不同的國度與文化之中。
好了,今天的內容結束了,我們下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