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詩詞蒙太奇 EP17__〈形影神〉Ⅱ、陶淵明|周晏菱

【元瓅少年遊】詩詞蒙太奇 EP17__〈形影神〉Ⅱ、陶淵明|周晏菱

元瓅少年遊

2022/04/06 | 00:22:53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接續上集內容,本集要繼續講授「葛巾漉酒」、「息交絕游」、「雲出無心」,「北窗高臥」的陶淵明,這首以詠懷反映內心深處沉重矛盾與痛苦人生觀的〈形影神〉組詩之後二首──〈影答形〉及〈神釋〉。
上集談論的〈形贈影〉,主要表現物質主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透過關鍵句「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便可窺知一二。以下進一步探討組詩的另二首內容。首先賞析原文: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游昆華,邈然兹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一)〈形影神〉組詩解讀
2.〈影答形〉
〈影答形〉主要是寫「影對形」的回答,描述生命要永存不朽既不可能,通往神仙境界之路亦不可通;既然如此,人生在世不如盡全力立下善德,以留下供世人敬仰的美名,如此豈不比飲酒行樂要來得更加高尚!因此,〈影答形〉屬於人生價值觀,表現立名不朽的生命觀,可由關鍵句「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得知。
〈影答形〉為組詩的第二首,屬於「影我」的理解抒情,「影」除了可依字面理解為「影子」外,更代表著陶淵明的道德觀念和理想境界。在此詩中,陶氏進一步從「委化」生死觀嚴肅認真地思索「人生價值之不朽」問題:由於影我和形我「如影隨形」,故「『形我』速亡而『影我』隨滅」。人生的不朽性並不是在死後的遙遠未來,更不是「神」的不滅,而是在「現實人生的實踐過程」。
陶淵明在〈影答形〉中以「人生有限」為前提,加以剖析「人生價值之不朽」問題。詩一開篇便言道:「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盡頭的,即使注重養生之道,也不可能長生不老,此與「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一句,同樣表達了對死亡事實不可避免的清醒認知;「誠願游昆華,邈然兹道絕。」既然這是一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之途,相對而言,對於自然規律也是不可抗拒,道教成仙亦無法實現。因此,人終究是無法逃避死亡,那麼應該如何對待生前?生前種種行為對死後又有何影響?針對此疑問,陶氏的回應是轉向對「人生價值」的思考──人生的不朽並非「靈魂不死」或「靈魂轉世」,也不是脫離有限和相對的孤立存在,而是指人生價值的無限性、延續性和絕對性而言。
「身沒名亦沒」便一語道破陶氏的此種認知,他在人生價值有限的基礎上提出「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人生的價值與不朽並非擁有顯赫家世、謀取高官厚祿,而是依憑生前的「立善」,詩末陶氏又提出「飲酒」行為與「立善」對比,強調道德建樹遠勝於肉體上的狂歡;如此一來,便使「形我」和「影我」在互相贈答的對話中,有意識地確立了價值選擇的對立關係。
最後來看〈神釋〉,先看原文:
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善惡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3.〈神釋〉:即人生態度,表現自然體道的生命觀,由關鍵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可知,文中亦破除立善求名、求仙長生及縱欲長飲的論點,表現順化的生命觀點。
〈神釋〉為組詩的最後一首,屬於「神我」的理解抒情,「神」除了可依字面理解為「精神」外,陶淵明更付予它「人的常識和理性及反映人的現實社會性需要」之特徵,並受到「形我」、「影我」和「外界」的制約,以協調三者關係與維護個體生存為己任,故「神」正視現實,依據常識、理性和邏輯行事,遵循現實原則。〈神釋〉在題名上即有別於前二首,〈形贈影〉和〈影答形〉具有明顯的對應關係,〈神釋〉則帶有總結意味,同時對形影言說,解決開釋二者間的對立矛盾。其具有三層意義:第一層從「大鈞無私力」至「賢愚無複數」,仍是強調人皆有「死」這一基本前提;第二層為「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同時否定了「形我」和「影我」的人生選擇;第三層從「甚念傷吾生」至「無復獨多慮」,提出一種超越上述兩類人生方式的第三種選擇──無思無慮、委運任化且隨遇而安。
「神我」認為,「形我」和「影我」因為陷於執著體現生存焦慮,因此「甚念」又「多慮」,唯有「無思無慮」且破除「我執」,才能達到隨緣逍遙的至高境界。陶淵明在〈神釋〉中借「神」之口來表白自己的人生態度,以及對釋家「三世輪迴」說的否定。開篇即言「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宇宙變化是個人力量無法阻檔的,萬事萬物都以各種不同的形態顯示出來。一年四季周而復始,人的一生也是生老病死有福有禍。接著「神」又進一步言:「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人活著時「形影神」三者共存,人死後則同時俱滅。
陶氏借「神」訴說,既對應了〈形贈影〉和〈影答形〉的觀點,更表達了「形神相即、形盡神滅」的思想,再一次批判慧遠「形盡神不滅」論,並舉出相關例證支撐論點:「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遠古三皇大聖人如今不復存在,好長生不死術之彭祖雖活了八百多歲,最終仍無法長留人間;只要是人,就會經歷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不管願意與否都必須遵循之,以此來破除立善求名及求仙長生之論。「神」又再對「形影」言:「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飲酒會使人短壽、立善沒有人稱譽;人不可能長生久視,由生至死乃是無可抗拒和改變的自然法則,生死禍福、升沉榮辱都不能自己決定,以此來破除縱欲長飲之論;「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任何憂慮和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當生命該結束時就讓它自然結束,無須為此再枉費心思,將「委化(隨任自然變化)」的人生態度澈底體現,在魏晉服食求仙求長生的氛圍中,誠為一股清流之音。
(二)總結:〈形影神〉組詩總結思考
陶淵明創作〈形影神〉組詩將人的問題分為形我、影我和神我三階段,代表肉體之我、道德之我和超思慮之我三境界,此亦為人生觀念的三個環節及構成人的生存問題之基本維度,特別是超思慮之我,具有明顯的道家色彩價值追求,主要目的無非是化解思慮的執著,走向無思無慮的大自在;換言之,「形我」和「影我」都是主體之我,故有「我執」之弊端,為了化解二者矛盾,必須從「我執」的消解入手,放下思慮之念與利害計較,如此才能走向非主體或超主體之我。此外,陶氏欲藉由組詩解決「生存困惑」的問題,亦即「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的生存現狀思考,句中的「營營」二字,不僅適切地描述終生碌碌且熙熙攘攘的謀生狀態,也是陶氏全詩批判和警示的關鍵點,因此,如何超越「營營」的狀態,便是深受道家思想影響之人的共同選擇。
綜觀陶淵明這首〈形影神〉組詩當為其「多層人格抒情」的代表作,也是其表達「飲酒自適(即行樂屬肉體滿足)」、「立善求名(即立善求道德美名)」和「皈依自然(即順化即超思慮)」的內心獨白。詩中以層次清晰的三個心理人格作為抒情載體,融合陶氏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理解。當行樂不足以破除內心對生死的執著時,進一步以立善求美名來消解,但如此卻又會陷入營營追求聲名利害的執著內;最後,陶淵明參透唯有順化且皈依自然,才是真正破除並超脫生死束縳的不二法門,因此,本組詩展現了集享樂主義、儒者形象及老莊哲學思維於一體的陶淵明,從平淡中見豪放,自然中顯本色,值得深究探討。
|陶淵明這首組詩就介紹到這,以下跟閱讀者們分享一則陶淵明的小故事,也與各位共勉。|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生活。
一日,鄉里一位年輕讀書人,來向陶淵明請教為學之道:「晚輩敬佩先生的學問,不知道讀書求學可有什麼妙法?」陶淵明答:「為學,哪有什麼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你可聽過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做學問沒有妙法,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年輕人疑惑,陶淵明便帶著他走到屋外田園邊,指著其中一棵禾苗,說:「你看看禾苗是不是在長高?」年輕人凝視半晌,只見禾苗和原來一樣,就答:「晚輩沒有見到禾苗長高。」陶淵明笑說:「年輕人,禾苗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的肉眼沒有察覺到。讀書也是,學問得一點一點地累積、增長。只要勤學不輟,持之以恆,自然日久見其功。」
隨後,陶淵明又指著河邊一塊大磨石,問:「你看這塊石頭,為什麼會有像馬鞍一樣磨損的凹面,是在哪一天磨成的?」年輕人搖頭。陶淵明說:「這是農夫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凹面也隨著年歲漸漸磨損而成。
少年聽後恍然大悟,連忙向陶淵明行大禮:「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會去尋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讓我時刻銘記於心。
陶淵明欣然起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而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因此,為學之道無它,只有持之以恆,日日用功。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人生不學則不會進步,只要有心志在於學,持之以恆,自然進步有成。無論為學、修道或從事任何工作,都應鍥而不捨,孜孜不倦。持之以恆,方得始終,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假以時日,自然能有一番成就。
最後以這則小故事與閱聽者們共勉,並做為講述陶淵明〈形影神〉組詩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