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6__長亭送別Ⅰ、西廂記∣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6__長亭送別Ⅰ、西廂記∣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

2022/04/03 | 00:21:18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喜愛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上週我們有提示大家《西廂記》為什麼是元末的作品,也跟大家說過,《西廂記》受到大家的喜愛不是單純因為僅僅只是簡單的才子佳人劇而已,之所以被世人反覆吟詠,除了優美的文字外更如後來的評論者曾經提過:「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劇本結構雖然已經具備5本21折,如此一大部作品外,卻是情節結構十分緊湊,帶著插科打諢,我們又可以看到既癡情又呆樣的張生外,紅娘的靈巧、鶯鶯的欲迎還拒的姿態,呈現了當時代的愛情模式。
《王西廂》中的愛情觀是建立在雙方為「至情」基礎上,張生對於鶯鶯的情感除了一見鍾情外,更重要的是突破了過去門閥貴族中,無法跨越階級的情感。他們的情愛雖是從張生先發動,逐漸打動了崔鶯鶯的心,也因此他們的情感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崔張兩人自佛殿相遇,直到兩情相悅進而幽會發生親暱關係,最終劇作家賦予圓滿的姻緣結局,身為觀賞者的我們,第一次足以體會到兩人相互之間愛慕相思的感情,一切的社會功利因素,甚至連傳統的倫理規範在張崔二人的愛情面前也失去了莊嚴的意味。
《西廂記》彰顯的是男女情感是可以突破當時傳統禮教,甚至是門第階級的牢籠,可以在彼此相知相惜下,認定雙方的情感,即使其中諸多波折,也是見證兩人愛情的不朽,也就是第五本第四折所言:「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也是這部作品有機會成為金聖嘆選入六才子書的其中一本。
好了,我們回到原來所說關於《西廂記》目前大家認定是元末的作品,是其來有自的,這個考證,是從國家出版社出版《鄭騫戲曲論集》中附錄處一篇〈《西廂記》作者新考〉中,算是比較可靠的說法,鄭騫老師認為元末鍾嗣成的《錄鬼簿》這本討論元代戲劇作家作品與特質中收錄的王實甫《西廂記》早就已經不見了,他認為目前我們看到的《西廂記》既不是王實甫原有的創作,也非關漢卿所作或續作,而是元末失了名字的劇作家。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有幾條重要的證據:
第一,首先在「題目正名」中,五本21折的《西廂記》與鍾嗣成《錄鬼簿》收錄的不一樣。《錄鬼簿》僅僅只有兩句,但現在所見的《西廂記》因為五本的關係,所以題目正名多達二十句左右,早就不是元代的規範。
第二,《西廂記》的折數特別多,已經多到與明代楊訥的《西遊記》的折數幾乎非常的像,更有第二本來到五折之多,這與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大報仇》五折一樣,況且紀君祥這個本子的《趙氏孤兒》已經被學者考察出來,已有後人增添改動的嫌疑,所以五本21折更可證明應該不是原來王實甫的本子。
第三,不管散曲或者是雜劇,七聲音階的北曲套式,初期的表現是一整套曲子使用的曲牌少,大概頂多只有五六支曲牌,但是到了元代中期以後,套曲曲牌有加多的趨勢,尤其到了元代末期,簡直有十二、三支曲子之多。甚至是將近快二十支曲子。就拿《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來說好了,總共有十九支曲子,可說早就已經不是早中期使用的曲牌格式了,這麼多支曲子要描寫的情感越來越細膩,可以想見當時的觀賞者已經可以接受這麼長的抒情性的音樂與歌曲表現。
第四,已經不是由一人獨唱到底,《西廂記》總共五本21折,一個演員獨唱到底已經很難應付整部作品的表現;況且每一折幾乎主要人物都不一樣,就拿「長亭送別」和第四本第四折「草橋驚夢」這兩折來說好了,「長亭送別」在十里長亭崔張二人分離,主要描述的是崔鶯鶯對張生即將離開,繾綣不捨的離情,與內在心底的煎熬,讓秋景為鶯鶯傳遞內在的痛苦與情感的悲傷。但是來到「草橋驚夢」時,是張生在草橋店暫時打尖休息,不想夢見了鶯鶯,這一折除了張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外,鶯鶯上場時,兩個人是相互對唱的,已經不是過去由一人獨唱到底。如此多人唱曲的音樂與聲音情感的表現方式,可說是受到南戲的影響,早已不是元代中早期元雜劇表現形式了。
第五,《西廂記》的五本21折已經和明代楊訥《西遊記》、劉兌的《嬌紅記》已經非常的像了。楊訥與劉兌兩人都是元末明初的人,並且《西遊記》之長,已經來到六本24折了,《嬌紅記》也不遑多讓已經來到兩本8折的長篇創作。這三部作品的規模說來真的非常的相近,尤其是《西遊記》、《嬌紅記》這兩部作品也早就不是一人獨唱到底了。要說是王實甫創作,其實已經有點牽強了。
第六,最後,曲調的音樂旋律與文字修辭相較元代中早期來得詞藻華麗,並且情感更細緻,而且更講究文句形式的設計,運用大量的對偶、典故、再回頭檢視王實甫《麗春堂》這部雜劇,已經不太像是王德信的作品風格了。
這也正是我跟大家所說,《西廂記》整體創作內容,以及文字形式與與早期的元雜劇早已漸行漸遠了。那麼也由於《西廂記》篇幅變長了,選本折子戲的部分,《西廂》就有機會上榜,通常被選擇的折子,除了上週我們所談的〈拷紅〉一折外,譬如〈聽琴〉、〈佳期〉、〈寄柬〉、〈送別〉、〈請宴〉等常常受到選本的青睞。現在通行的錢德蒼選輯《綴白裝》共選錄《西廂記》共9出,分別是〈惠明〉、〈佳期〉、〈請宴〉、〈拷紅〉、〈游殿〉、〈寄柬〉、〈跳牆〉、〈著棋〉、(長亭)等也成為目前經常在舞臺上演出的折子戲。尤其當折子戲越來越有機會進行商業演出時,《西廂記》的折子戲曲目就逐漸被定型下來,也因此為什麼現在曾永義老師的《中國古典戲曲選注》或者《戲曲選粹》會將〈拷紅〉、〈長亭送別〉作為重要的曲目進行收錄,也是因場上流行而成為重要的定目折子戲。
好囉,以上我們大篇幅的提及《西廂記》之所以膾炙人口成因,也接續上週我們提到的為何《西廂記》被認為是元末的作品,算是清楚的交代了《西廂記》值得我們一再閱讀品味的作品。
那麼我們就繼續進入常常在舞臺上演出的〈長亭送別〉,此折是接續〈拷紅〉而來,〈拷紅〉雖以紅娘為主軸,但在情節上已經約略交代了發生〈佳期〉一折中,崔張二人兩情相悅下的親暱關係,也同時談到了此一結果幾乎是崔夫人所造成的。首先,鶯鶯早已許配給表哥鄭恆,卻因為普救寺受孫飛虎圍攻打算搶鶯鶯為親,崔夫人逼不得已以許配鶯鶯為前提,找出可以退敵計策。自告奮勇的張生與白馬將軍杜確是多年好友,即刻修書使白馬將軍營救有功。事情平息後,崔夫人的不守信用賴婚後,第一時間又不贈與金銀支走張生,留下曠男怨女彼此互通款曲,才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
崔夫人以:
(末見夫人科)(夫人云)好秀才呵!豈不聞「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我待送你去官司裏去來,恐辱沒了俺家譜。我如今將鶯鶯與你為妻,則是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去,我與你養著媳婦。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
為前提,崔張二人的分離前奏曲即將展開。這一折最迷人之處便是利用大量的秋景渲染崔鶯鶯內在心理的焦慮與悲傷,除了讓秋景呈現色彩斑斕的繽紛模樣,卻是鶯鶯最傷懷的情感。本折由住持與夫人先上場,繼之而來的是崔鶯鶯上場後的這段獨自的賓白:
(旦末紅同上)(旦云)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是「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的感慨。此一折由崔鶯鶯主唱,卻是由三個場次所構成,第一場次是長亭路上,也就是崔夫人、崔張紅上場,雖僅只有鶯鶯個人獨白,早就點出離愁之苦;接著是一整套唱段:【正宮‧端正好】直到【四邊靜】共12支曲子。最後則是崔夫人下場後,崔張話別的曲子【耍孩兒】到【收尾】可說是分手時的寒暖叮嚀,以及情懷的交代。
隨著戲劇場面的轉換,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風景畫面,讓一個個描繪秋景的組合意象融人了戲曲空間,彷彿讓我們身為劇本閱讀者欣賞了優美的唱詞,如同劇中人在如畫的風景中行進,我們也隨之進入了詩化的境界。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紅云)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裡呵!
〈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長亭送別」【端正好】舖設了含情之景,借景傳情,映入讀者眼簾的是一片蕭瑟的秋景。深秋的天空碧雲沉沉,如同鶯鶯那暗淡沉重的心情。廣闊的大地上黃花憔悴,不禁使人聯想到「人比黃花瘦」的離人的愁苦形象。涼颼颼的西風增加了離人的淒清,北雁南飛正如張生遠行一樣,更添離人一分悲傷。飽經霜氣的楓葉如同醉了酒一般,在送張生離去的鶯鶯眼中,卻是痛苦的血淚所染成。
【端正好】一開始利用文字渲染了一幅空間遼闊,色彩斑斕的深秋圖畫:藍天白雲、黃花滿地,西風淒緊,北雁南飛,霜林染紅。最精彩處即是「染」字,以上之景在鶯鶯眼下心底是雖是一片繽紛秋景,卻是蕭瑟淒清,點染著的是悲戚憂傷痛苦壓抑之情,此一情感所迸發出的是「曉來誰染霜林醉」,隨後就自答道:「總是離人淚」。蕭瑟的秋景與悲淒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營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這支曲子化用了許多前人的作品: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
李清照【聲聲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滿地黃花堆積」。
蘇軾【水龍吟】:「曉來雨過,遺蹤何在?……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端正好】這支曲子中的「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兩句,係改自《董西廂》中「君不見滿川紅葉,儘是離人眼中血」。《西廂記》如此更動,主要是《董西廂》這兩句是由張生口中所出,展現的是真情男子的性格;但來到【端正好】後,成為鶯鶯的唱詞,蘊含了大家閨秀的柔媚特質,也是長亭送別中鶯鶯情感之表現。可說是即將要離別,知道不得不別,從分離前夜到送別途中,最後揮手道別,離人之淚所觸發的是一連串情感的變化。
【端正好】這段曲詞運用古典詩詞「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一倍增其哀樂」的寫法。運用色彩斑斕的亮色調來反襯鶯鶯的悲情的創作手法,調亮而情暗,更契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深秋清晨,鶯鶯送張生進京趕考。諸種悲情湧上心頭:不忍別而又不得不別的悲情、前途未卜的悲情、無奈之情……
【端正好】可說是「長亭送別」最重要的端緒,尤其在這戀戀不捨之情從秋景出發,除了離別之苦,更是情景交融下,足見作者文字功力。下週我們將持續介紹「長亭送別」在筵席上,崔張二人的情思與傷懷。歡迎大家繼續收聽喔!
喜愛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一定要收聽我們的節目,也幫我們粉絲頁按讚鼓勵,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