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20__史記、「第一季總結」|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20__史記、「第一季總結」|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

2022/05/17 | 00:33:04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收聽古今書房podcast的朋友們好,我是李智平,本周是本季的最終回,今天我想聊聊曾經講過的那些《史記》的二三事。
從今年一月初至今,元瓅書坊受文化部補助,邀請我製播第一季長達5個月,共20集的「元瓅少年遊——《史記》」故事的講讀,並於每期末介紹「每周一書」, 在這段期間,我導讀過15篇《史記》的內容,以及數十本的每周一書,由於有些周次,是以「作家」為單位,而非以書為單位,那麼,所延伸出的相關著作,就不僅僅是每周「一」書了。
在這段期間,我每周邊講《史記》,也邊回顧我曾在大學讀過、教過的內容,當年歲增長,人生閱歷也愈多,對於這些人物傳主的事蹟與歷史也會有不同的體悟。此外,當把講述內容寫成講稿時,以往有些不求甚解的細節部分,就必須仔細斟酌與再三考量;也必須要查考資料,儘量避免錯解或過度詮釋司馬遷的原意。再者,當把複雜的歷史敘事變成聲音檔時,若有過多出場人物與多線出發的敘事,也必須儘量單純化,避免聽眾聽到後來會張冠李戴。因此,每周末馬不停蹄的書寫、講讀,成為教學、研究之餘的另一個生活重心。
司馬遷的《史記》一共130篇,扣除「非」紀傳人物為主的體裁,則有:以串連世系、人物與史事的8個「表」;還有講述上至天文,下智地理、人文制度的10篇「書」。至於以人物傳記為體裁者,則有講述帝王的12篇「本紀」,講述諸侯的30篇「世家」,以及講述一般人物事蹟的70篇「列傳」,加起來共112篇。在這些人物傳記中,有的是以單一人物為主的「單傳」,如:〈田單列傳〉、〈項羽本紀〉。有的是許多是很多人物綴合於同一個傳之中的「合傳」,如:〈酷吏列傳〉、〈刺客列傳〉。那麼,我所講述的這15個人物傳記的篇章,也只不過是《史記》當中的一小部分。
因為是講給年輕朋友們聽的《史記》,我試圖以年輕朋友們在未來人生旅途中將要走進的團體生活、社會,乃至於職場、與身為一個公民的立場,來反思《史記》中的人物寫照能帶給我們哪些的啟示,尤其是透過故事的敘說「動之以情」,遠比動輒以大道理「以理服人」更具有說服力,也能讓人印象深刻。
接著,我將分成「回顧元瓅少年遊曾走讀過的篇章」、「回顧司馬遷其人其書」兩大主題,為本季內容劃下一個句點。
一、回顧元瓅少年游曾走讀過的篇章
以下我將把所講讀過的內容,分成七大類。
(一) 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決定了他的命運。像是伍子胥的個性,就十分「剛厲忍訽」,這是指伍子胥個性是「強硬兇狠,能忍受羞辱」。在〈伍子胥列傳〉中,他為了報父親被楚平王所殺之仇,輾轉流亡於好幾個國家,最後藉由進獻刺客專諸,以獲得當時的吳公子光,後來的吳王闔廬的信任,假其手報復楚國,並鞭打楚平王的屍體。在報完父仇後,他就留在吳國,協助繼位之吳王夫差治國。但遺憾的是,在後來吳越之爭,伍子胥認為夫差應該殺了越王句踐,免除後患;夫差卻聽信大臣伯嚭的讒言,放了句踐,甚至被伯嚭進讒言說伍子胥目中無人,瞧不起夫差,最終反被吳王夫差賜死。
其次是〈商鞅〉(商鞅列傳),他以法治國,為後來的秦帝國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但司馬遷說他「天資刻薄人」,得罪了當時的太子,後來的秦惠文王,最終被五馬分屍。
復次還有「項羽」。秦末項羽與叔父項梁一同起義,在短短三年間,成為當時所有起義諸侯中的「諸侯上將軍」,能號令天下;尤其是在劉邦退出,項羽接管咸陽後,他更是成為唯一能「挾天子(楚義帝楚懷王心)以令天下」的霸主。但他剛愎自用,不聽人言;又殘暴異常,像是坑殺秦兵、對咸陽老百姓燒殺擄掠;且無逐鹿天下的遠見,一打完天下就想東歸,回到江蘇老家彭城,而放棄有山河之險為屏障的關中。這一連串的只顧自我的態度,最後也注定失敗,成為悲劇梟雄的命運。
(二) 知己以及友誼:再來看看知己與友誼。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但「朋友」應有不同的區分:有的是可託付生死的性命之交;有的是伯樂與良馬之間的惺惺相惜;還有「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不求生死,但求淡泊名利,不存在心機的友誼。此外,自然還有金錢利祿相交的酒肉朋友,或以公事與共同利益相交的職場友誼、粉絲與偶像之間的崇拜……等等不勝枚舉。
〈管晏列傳〉中,鮑叔牙年輕時屢被管仲占便宜而不怒,還推荐管仲給齊桓公,甘心作為他的下屬,這種彼此信賴,不拘名利的友誼令人羨慕。
〈刺客列傳〉中的刺客為賞識自己的朋友報仇,又是另一種類型的朋友。他們大多身分低微,分別因不同機緣而為人所賞識,一旦朋友有難,這些刺客便會奮不顧身犧牲生命以成就這段「伯樂知良馬」的情誼。
至於戰國末年的孟嘗君(〈孟嘗君列傳〉),則是廣納天下之士為門下客,在屢次危難中,這些門下客都發揮了不同的能力,為他解決困境。但也因為他不擇朋友,什麼三教九流的人都相交往,通通邀請他們到自己的領地「薛」來過生活。結果,致使當地風俗複雜,兇暴之人特別多,這點頗為司馬遷所詬病。
(三) 善於計謀謀算:在未來人生與職場生涯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都不是以一個既定的道德原則便能解決問題的。有時需要一些謀略來明哲保身,像是〈田單列傳〉,表面上是寫田單如何復齊國,但實際上卻是告訴我們如何利用謀略取得勝利的方法,如他最擅長利用「反間計」脫困。
至於〈孫子吳起列傳〉中的三位傳主——孫武、吳起、孫臏,就更是善於兵法與謀略之事。像是孫臏與龐涓原本為同門師兄弟,卻因龐涓忌妒孫臏的能力,而引發出師兄弟各為其主的大戰。
謀略謀算講究的是「正」、「奇」互變互用,人生有時如戰場,也不可能都是「正」,經常也會需要謀略,如同之前我曾在〈田單列傳〉反思到的:「形容一個人有權謀,究竟是褒還是貶?很有意思的是,當我們說一個人很有『權謀』時,似乎貶多於褒,代表其心眼重,城府深,得特別小心他。但若以『深謀遠慮』來形容人時,就變得有先見之明,能動見觀瞻,周詳掌握未來局勢的變化。」我們不害人,但不能保證別人的心思心眼是否單純,那麼,保有一些權謀以保護自己,也是極為重要的。
(四) 幽默面對人生:司馬遷在〈滑稽列傳〉一開始就說「言談微中,亦可以解紛」,這是說與人談大道理,莫不如用一些詼諧幽默的言語來解決紛爭。因此,司馬遷透過「淳于髠」、「優孟」、「優旃(ㄓㄢ)」等人勸諫國君的故事,告訴我們與人相處不必然要正經、嚴肅才能達成目標,有時換個角度、說法、方法,輕鬆以對,更能讓對方所接受,便能達成目標。
(五) 遊走灰色地帶:我特別喜歡〈遊俠列傳〉,這或許與喜歡讀武俠小說有關,儘管司馬遷所描述的「遊俠」與後來俠義、武俠小說中「俠」的形象略有不同,司馬遷筆下的俠,既無過人的功夫,也無過人的容貌,但遊俠的「行不軌於正義」,卻真實反映出社會法治不公平下,人民透過「非法正義」來主持所謂的「公道」、「正義」。
(六) 職場生存智慧:這讓我想到〈留侯世家〉的張良。在秦漢之際,有幾件事情反映出他的智慧。首先,他擅於出謀劃策,先是在〈鴻門宴〉(〈項羽本紀〉)前,讓劉邦與故舊之交項伯結為兒女親家,後來在鴻門宴上,項伯果真拚命護住了劉邦的性命,張良又勸劉邦趕緊尿遁,並從容的向項羽報告劉邦已回到陣營,其智謀與勇氣令人佩服。其次,他能夠顧大局,在劉邦想要廢太子之時,他知道劉邦的軟肋,不正面與之衝突,轉而讓太子先修己德,再讓劉邦勸降不了的出世高人輔助太子,讓太子能順利繼統。最後,是他能忍、不爭,從年輕時面對圯上老人對他的測試,能忍而不動怒,到後來不爭取權力,最終能在詭譎多變的政治場上全身而退。這都是當我們在職場上要知道如何「知進退」的智慧。
(七) 官場百態現形:談到官場之事,倒不是要勸人當官為人生目的,而是一些「官場現形記」可讓我們身為一個社會公民對於當權者行為的省思,以獨立出個人的思考。如:〈佞幸列傳〉中的人物多以旁門左道而受寵信,表面上可風光一時,沒有實際能力與貢獻,一旦領導者寵愛不再,最終也只能被遺棄。
又如〈酷吏列傳〉中的酷吏,除了最先的酷吏郅都,約略可做到「水至清,人至察」以外,其他的〈酷吏〉呢?結為朋黨,撓法亂權,媚從上意,刻薄百姓,現形出無比醜態。在封建社會中,百姓大多身不由己,只能服從於君主;反觀民主社會,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力,那麼,我們是否有如實盡到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好好監督當權者?
二、回顧司馬遷其人其書
當走讀完這七大主題後,不知是否有哪幾個主題或哪些人物讓您印象深刻?現在也讓我們再回想司馬遷在他父親司馬談臨終前對他的遺言,讓他勿忘父志,寫下這部中國第一部的通史——《史記》,也是中國第一本以紀傳體為主要體裁的史書。
在司馬遷數十年寫作生涯中,最讓他有切膚之痛者,莫過於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這原本與司馬遷一丁點關係都沒有,卻因漢武帝隨口一問,司馬遷的「正義之氣」,在群臣一片撻伐聲中,他獨排眾議而支持李陵,最後被漢武帝處以腐刑,而這起事件也許是造成司馬遷書寫發生轉變的理由之一。他經常會在書中有意無意的評議時政,暗暗表達出對漢武帝施政的不滿,如:〈酷吏列傳〉中十多個酷吏都是取自漢初,酷吏最多的便是漢武帝時期;而〈遊俠列傳〉中的遊俠行非法正義,也是出自於同一個時期,而他想證明的,正是孔子所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道理。這種寫作方法使得《史記》與後來歷朝各代以官方立場著史不同,司馬遷更像是站在民眾角度來反思時政、經濟……等對於社會的影響。
唐代的史家劉知幾在討論一位歷史學家應具備的能力時,提出三項要點,分別是:要有能裁化、組織、有條不紊敘事能力的「史才」;淵博豐富知識與常識的「史學」;還有能判斷、解讀歷史能力的「史識」。到了清代的史學家章學誠,再加上了第四項能力「史德」,也就是歷史學家的道德。一個史家如果空有前三項能力,但卻缺乏史德,他便擁有顛倒是非黑白、操控歷史因果的可能,再進一步更可以操控民心的各種情緒,尤其是負面「仇恨」的種子,所以,一位史家的史德尤其重要。司馬遷鎔鑄了這「四史」之長,相信在這幾個月講讀《史記》的過程中,聽眾朋友們已能有所體悟。
當然,司馬遷並非完全無誤者,司馬遷靠著大量閱讀、行走踏查、口述歷史、個人所知所感,試圖還原出歷史的面貌,但終不免會有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在二千多年前,還尚未有現在先進科技的發展,只能靠人力去探訪這些歷史故實,但也要先有司馬遷的紀錄,後世才能有比對與證明其中真偽的可能。
如:《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陵寢的興建,提到:「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藏)皆知之,臧(藏)重即泄。大事畢,已臧(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藏)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這是說秦始皇剛即位的時候便開始在驪山一帶開始興建他的陵寢,裡面藏有很多奇珍寶藏,但未免人盜墓,裡面設有很多機關,但凡接近者就會被機關內的弓箭所射殺。又裡面放有大量水銀,把秦始皇打下的江山複製於陵寢之內,當中便以水銀作為百川、江河、大海之貌。當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便讓秦始皇的後宮嬪妃作為陪葬,而那些打造、知道興建靈寢秘密的工人們也一律關在陵寢內陪葬,不讓外人知道其中秘密。最後,再將秦始皇陵寢上種植樹木,讓人遠看像是一座山,而不知其為墓。
這段話非常有意思,直到上世紀1970年代,因當地農民挖掘水井,無意間發現了震驚全世界的歷史文物「兵馬俑」。而目前已開挖上千具的兵馬俑還只是秦始皇陵寢最外圍的護衛隊,根據兵馬俑的位置,最後考古學家也確定了秦始皇陵的實際範圍,我曾在2005、2009年去過兩回,真的就如司馬遷所形容的「樹草木以象山」,無論遠看近觀都真的只是座平凡無奇的山丘,怎知底下竟是埋藏無數寶藏的秦始皇陵寢呢?這山丘的規模似是一座金字塔,一座植栽茂密以掩人耳目的金字塔。
到了21世紀,科學家們根據水銀會揮發的特性,每隔一小段距離便放下一根水銀探測棒,以分析秦始皇陵土壤的汞含量,竟發現不同土壤下的汞含量是不一樣的,根據數據回傳,竟驚訝的發現這汞含量之多寡,竟如《史記》所述「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一致,隱然藏有當時秦帝國所擁有的疆域版圖。
司馬遷《史記》所述,真的讓人不得不震驚與佩服。無論想要研究上古史,又或者想要學習如何敘事者,《史記》無疑是值得一再學習與認識的典範之作,裡面充滿源源不盡的文化寶藏,讓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嗎?
三、每周一書
接下來,是本周的每周一書。希望藉由閱讀的力量,抒發情感,同時也增長我們的知識與開拓視野。今天是本季的最終回,當我們每周介紹各種書目之餘,今天我想回歸到《史記》,介紹幾本適合青年朋友,有關「白話《史記》」、「《史記》評賞」的書。
(一) 白話《史記》
司馬遷從上古的黃帝開始寫起,直至漢武帝年間,這縱貫將近三千年歷史的《史記》共達50萬言,已然是一本鉅著,若翻譯成白話,而將是至少可達數百萬言之譜的一套鉅著了。在此,我將介紹三套相關著作。
1. 第一套是聯經出版社於1985年12月,由當時數十位臺灣文史學界前輩學者共同翻譯的《白話史記》一套共三冊,該書主要著重在白話翻譯,惜缺少文白對照,讀者需自行相互參看原典。
2. 第二套是由臺灣三民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由《史記》研究權威,北京師範大學的韓兆琦教授等人翻譯的《新譯史記》(增訂二版)一共八鉅冊。
3. 最後一套,仍是由韓兆琦教授撰寫,由中國大陸江西出版社於2017年1月出版的《史記箋證》共10鉅冊,達580萬字。這套書並無整篇的翻譯,而是透過註解方式,逐一考訂《史記》中的文句,並對於《史記》撰寫過程中的疏漏處,進行大量考證與說明,同時也蒐集了歷朝各代重要的《史記》點評,以力圖「求真」、「求是」。這套書對於想進一步理解《史記》有關文句、制度、歷史背景之意涵者,提供很重要的參考。
(二) 《史記》評賞
有關「《史記》評賞」的著作,當真是汗牛充棟,無論從文學、史學,乃至於應用在生活、職場各個領域的評賞之作,不勝枚舉。此類型的書或者透過「單傳」,或者透過「主題」的方式,再融會寫作者個人的人生體驗與專業背景來進行書寫。縱使每個人閱讀的是同樣的《史記》,但不同的人生閱歷,就會有不同的觀察重點與體會,如同我在講《史記》,也是融入了個人的經驗與體會,是相同的道理。
因此,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下,寫作者不太可能會逐一評賞《史記》的所有篇章,那麼,寫作者為何、如何去甄別出心儀與體會深刻的篇章,以及他詮釋的角度為何,就成為一本本評賞之作的亮點。以下,我將介紹四本相關著作與聽眾朋友們分享。
1. 第一本是由三民書局於2003年7月出版,由清華大學中文系林聰舜教授所撰寫的《史記的人物世界》,當中共分成16個主題,約解讀了20個《史記》的人物傳記,從中可觀察到不同的人性與歷史之間的對比與寫照。
2. 第二本同樣是由三民書局於1998年1月出版,至今已三刷,由湖南常德教育學院的賴漢屏教授所撰寫的《史記評賞》,該書同樣解讀了約20個人物傳記,但更側重於解析司馬遷敘事技巧的展現方法,與當時歷史制度間的解讀。
3. 第三本是由新學林出版社所於2021年9月出版,由馬偕護理專科學校劉錦源教授所編寫的《史記人物故實》,該書著重於以白話小說形式來譯讀《史記》,內容是在秦漢以後節選了13個人物故事來講述,每篇之後還有「深度討論」、「延伸閱讀」,無論是當成歷史故事來讀,或進行教學,都很合適。
4. 第四本比較特別,是由天下文化於2019年4月,由臺灣警察專科學校陳連禎前校長所撰寫的《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小心黑天鵝——風險及危機處理補充讀本》,這是抽撥、節選出《史記》中人物故事的片段,配合陳校長於警界所見所聞,然後以「風險及危機處理」為主題所撰寫出的34個待人應物的處事原則,更偏向於生活應用的參考。
以上將這七本書介紹給我們的年輕朋友。而本季的內容至此告一段落了,在此我要再度感謝文化部的補助,以及元瓅書坊與吳淑慧教授的協助製播,以及聽眾朋友們的支持與指正。片刻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史記》中還有很多耳熟能詳的精采故事,等我稍事休息與整理後,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繼續在空中相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