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16__《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人際網絡解密: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預兆:疫情失控紀事》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16__《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人際網絡解密: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預兆:疫情失控紀事》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

2022/04/01 | 00:21:37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元瓅理財教室的同學大家好!馬上就要放清明長假囉,相信大家也在忙著掃墓和紀念先人,在此同時也請各位保重身體,祝大家都平安健康。
好了,上次說過這次因為遇到長假,想讓大家來點不一樣的口味,本集談的,和疫情,金融情勢的傳播與研判都有相關,主要介紹三本書:
第一本書名是叫做《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作者是 尼爾.弗格森,台灣由廣場出版社在2021年9月出版。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教授為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經濟史、金融史與帝國史。曾任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目前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擔任資深研究員。同時也是《彭博新聞》(Bloomberg)的專欄作家。
他曾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人物,是一位跨足歷史、財經、外交領域的重要學者。常與各領域知名學者如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等人對話與辯論。弗格森教授出版超過十六部作品,作品也獲獎無數,放在文稿中給大家參考。
(包括:《廣場與塔樓》、《文明》、《帝國》、《貨幣崛起》、《戰爭的悲憐》、《世界大戰》、《季辛吉》、《巨人》。獲獎紀錄包括國際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富蘭克林公共服務獎、海耶克終身成就獎、艾哈德經濟新聞獎、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亞瑟.羅斯圖書獎。)
第二本書名《人際網絡解密: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作者是馬修.傑克森教授MATTHEW O. JACKSON,在台灣由先覺出版社於2021年7月出版。本書作者學經歷豐富,他和上一位作者同樣在史丹佛大學工作,目前是史丹佛大學的經濟學系教授,也是聖塔菲研究所外聘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計量經濟學學會和博弈論學會的研究員,經濟理論研究員和前古根海姆研究員。
他從事社會和經濟網絡研究已有25年以上,被譽為是當代網絡經濟大師,曾出版一本針對學界人士而寫的書,書名為《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本書《人際網絡解密》是他首部寫給大眾的作品。傑克森教授在史丹佛大學開設「經濟與社會網絡」和「賽局理論」網路公開課程,修課人次突破一百萬,課程評鑑為4.8星,亦曾受邀至Google Talk演講。
第三本書名叫做《預兆:疫情失控紀事》,作者是麥可‧路易士,台灣由早安財經於2021年12月出版。麥可‧路易士 Michael Lewis是美國人,先後就讀普林斯頓大學與倫敦政經學院,曾為《紐約時報雜誌》撰稿,擔任《新共和》雜誌資深編輯、英國《觀察家》週刊美國版編輯。
麥可‧路易士是一位暢銷作家,他的著作具有將新聞與科普巧妙結合的特點,所以讀起來不但有著故事性的懸疑和趣味,而且也能藉著專業性角度的深入淺出,擴大了對於相關時事的探討深度。
舉例來說,他的作品可能最為人知的是《魔球》、《大賣空》,這兩本甚至拍成了商業電影,都由著名影星擔任其中角色。另外有《橡皮擦計畫》、《快閃大對決》、《老千騙局》等經典作品。《橡皮擦計畫》就是我們之前提過的《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教授,與他學術小伙伴經濟學教授特沃斯基的恩怨情仇,相當有意思。
相信各位同學聽到這三本書,大概就知道我要談的是疫情相關的科普,但那與我們的理財知識有什麼關聯呢?我比較著重於其中對於消息傳播與風險控管的反應和學習,希望大家能從更廣的角度,對於人生中的風險,能有更為全面性的理解。
同時,也想提醒大家,人生中會遇到的風險各種形式都有,或許回頭來看,本質類似的狀況可能都出現過,但一開始發生的形式可能千奇百怪,一時間不一定有一個標準模式可以套用,只能以類比和猜測,來試圖掌握大概的趨勢與對治的方法,並在嘗試中找出和以往類型可能相異之處,所以必須修正失誤的許多摸索過程。
另一種可能更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我們技術和社會結構的變化,連結為新的系統運作結構,結果看起來和以往類似的風險,卻可能產生不一樣的影響路徑和規模,或是技術進步有更好的對治手段,因應的方法也會有所變化。舉例來說,瘟疫和火災自古以來都是令人如臨的大災,但因為人類社區形式與建築的變化,瘟疫傳播和火災的燃燒模式都會出深淵現以往不曾見過的狀況,這就是我們必須不斷學習的課題。
好,我們先回到第一本書:《末日》這本書中提到三個不同型態的災難=灰犀牛,黑天鵝,和「龍王」。黑天鵝我們談過,指的是在我們有限的經驗看來,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件;灰犀牛指的是顯而易見,們卻視而不見的威脅。
這兩種災難其實比較像是認知的偏誤,未必是本質上的不同。對某些人來說很意外的黑天鵝,但事後來看,未必沒有徵兆,在當時也可能有一些較為警覺的人已覺察到。另外,有時我們以為很少見的特殊風險,可能是我們據以預測的機率型態並不正確,比如我們以為是常態分配的風險事件,事實上許多天災的規模和機率比較符合冪次分布或帕松分布,這兩種分布的特色是極端事件發生的機率,會比以常態分布來預測的機率要更為頻繁。
但「龍王」這個新名詞比較特別,它不但是極端的事件,而且通常帶來劇變,若以物理學來類比,有點像是越過臨界點的相變,會從原有狀態劇烈改變。
另外,作者還語出驚人的說,所有的災難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人禍。特別特別聲明,作者指的不是惡意的陰謀論,認為所有災難都是有人刻意製造的,不是不是喔。這裏比較深入解釋我們之前提過的觀念:複雜系統。
複雜系統有以下的特色:
一.系統可能會把效果放大,少量的輸入就可能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但衝擊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其實和衝擊能否引起傳染性也很密切相關,也就是最初的衝擊會不會透過由生物體組成的生物網絡或人類世界的社會網絡散播開來。
二.因果關係通常(但未必)是非線性的,因此幾乎完全不能用趨勢分析或抽樣這樣的傳統歸納方法去研究眼前現象,也難以預測系統即將使出什麼行為。
三.複雜系統中有一大堆零件彼此互動,組成的方式並不對稱,因此有些複雜系統的運作會處於有序與無序之間。這導致複雜系統一旦被擾動的時候,其擾動的規模幾乎完全無法預測。
所以像氣候,地震,以及人類的社經其實都屬於複雜系統,只是前者是自然複雜系統,後者是人造複雜系統。所以《末日》一書作者的意思,其實是說,即使是源自於大自然的衝擊,對人類的影響程度也類的行為有關。舉例來說,大地震中的死傷規模,就和大都會圈與移動斷層線之間的距離成比例。也就大地震的影響,其實和震災區是否經過人口密集區與脆弱建築,較為相關。
從第一點,相信大家就瞭解,一個人為的複雜系統形成怎樣的網絡結構,會影響衝擊帶來多大的影響。因此引入第二書:《人際網絡》。其實套一句比較俗氣的說法,這裏所說的人際網絡,有些部分像是我們一般提到的「人脈」。本書在封面就說了一句很霸氣的話:人和人的接觸和連結,決定了你的價值。
各位,還記得我們在第七集中提到的《高手賽局》嗎?作者是不但是網絡大師,也是一位精熟賽局理論的大家,所以各位不妨將賽局理論向上提一個層次,結合進入人際網絡來看,可能更能掌握。
或許中文的賽局讓大家可能有一些聯想,覺得好像是一場爾虞我詐的比賽,可能陷入勝負的迷惑。但如果以賽局的英文原意Game來說,其實更貼切的是一場場的「遊戲」,各位玩過線上遊戲的同學應該有體會,除了單打獨鬥的技巧,很多時候是團體作戰的合作默契。那麼隊友之間進行的就是我們提過的正和賽局,雙贏甚至多贏之下創造出比一加一更大於二的正和。
秉持這種理念來理解人際網絡,會更懂得怎麼去營造對自己有利的網絡,並如何適當地利用這個網絡能提供給你的價值,將自己融入網絡的架構,發揮自己最大的強項,彌補自己的弱點。同時我們也要謹慎從網絡中篩選消息,不致被網絡迷惑了自我的獨立判斷。作者同時也藉著拆解網絡不同的結構形式,用來判斷當事件發生後,會如何藉由網絡產生怎樣的影響。
本書中舉了許多不同方面的例子,因為時間有限,我就只取其中一章談〈連結緊密到不能倒的金融網絡〉。提醒大家一下,這兩本書實例豐富,又適時帶入相關的理論探討,非常深入淺出。但我也只能弱水三千取一瓢飲,不然我們做五集大概都講不完,真的要請大家有辦法的話找書來看,真的很值得的啦。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開始出現一種呼聲,是否有「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正反意見都有,但我們不如先回到網絡系統的特色,從理解金融衝擊如何演變成系統性危機,或許會比較能判斷。
作者很有意思,他巧妙先提出疾病傳播網絡,再來對照金融體系網絡。這兩個網絡有很大的不同,疾病的傳播,只要人類的社會網絡連結愈密集,疫情就容易更快速地蔓延;但是金融體系和金融危機之間的關係卻不是這麼簡單。相信大家都聽過投資時應該多元佈局,以求達到風險分散的効果吧?所以當金融網絡連結程度上升時,其實系統性風險會先升後降,藉由更多元的交易連結,反而能分散系統性風險。
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這裏引入三個概念:金融網絡的中心性,連通程度,以及「核心—邊陲網絡型態」。前兩個概念如果以人際網絡來比擬,中心性就好比人氣度。以網絡術語來說,點度等於一個人在網絡中有多少朋友(或稱為連結,或人脈關係),中心性則是指一個人有多靠近網絡的核心位置,例如甲有100個朋友,乙有200個朋友,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乙的中心性是甲的2倍。
但是金融體系還有一些不一樣的特色。金融市場是具有所謂的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特性。金融體系因為規模經濟,會趨向於規模越大越好的現象,金融體系主要處理的資訊,利用資訊來製造資本中介的利差,所以金融機構愈大,資料庫愈完整,它能節省資訊收集維護通訊和管理的成本,也能參與更多的投資機會,並藉由多元的佈局分散本身資金運用的風險。
外部性是指當個別公司管理不當,會波及到網絡內的其他公司。舉例來說,當某家銀行失去償債能力,它的交易對手若因此無法準時收到還款,就很可能也會影響交易對手本身的償債能力,形成骨牌效應,導致整個體系極高的破產成本。這其實牽涉到的經濟學觀念,就是「誘因不足」(或稱「誘因不相容」)的問題,簡單來說,個體所考慮的成本利害並不是全部系統承受的規模,所以可能會導致個體過分冒險的決策,讓整個系統的風險上升。通常有外部性特色的系統,可能需要適當的監管或協調,以抑制這種現象。
不過金融體系的風險不只於中心度或交易風險分散的程度,其實有點像機場或電網體系,也就是核心—邊陲網絡的特色。極少數的超大型節點的連結了體系中絕大部分的交易對手,且交易的能量非常高。這樣的體系面對衝擊影響,要看衝擊的節點是誰,衝擊程度有多大,會有非常不一樣的後果。
當衝擊的規模不大,或針對的是絕大部分的邊陲網絡時,體系可以很好地消化掉衝擊的影響,保持系統的穩定性,但若是衝擊不幸打到的是核心節點,而且足以癱換該核心節點時,可能會嚴重影響整個體系難以正常運作。而且金融危機和疾病傳染不同,不需要直接接觸,也就是不一定要和一開始受衝擊的節點直接有交易關係,還是可能會使偏遠邊陲的節點同樣受到嚴重的傷害。
剛才我們曾說具有外部性的體系需要更小心地監測與管理,但這樣的監測管理未必是法令或官僚階級的制式規定,作者建議的是應由金融網絡的特性著眼,監管單位應該動態地掌握金融體系網絡分布圖,理解衝擊可能會由何種路徑傳播,然後要掌握金融體系的曝險分布樣貌,才能衡量系統性風險有多大。
好,兩本有點硬的書,但很值得花時間瞭解。最後,《末日》一書中提到災難的影響也要看人為的複雜系統怎麼應對,《預兆》這本書帶進了一些觀察點,我想在疫情更為安定之後,應該會對這次的事件有更全面完整的評估或研究,希望我們能藉著更多的理解,增強對未來還不斷會出現的衝擊,能有更好的應對。
再次祝福大家平平安安,都能和心愛的人愉快地共度長假。下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