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15__史記、〈酷吏列傳〉|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15__史記、〈酷吏列傳〉|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

2022/04/12 | 00:31:11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收聽古今書房podcast的朋友們好,我是李智平,本周與下周,我們將分成兩周來聊聊〈酷吏列傳〉當中的那些人與那些事。何謂「酷吏」?也就是執法嚴格的官吏。而嚴格執法是否是件好事?如果嚴格執法能約束非法的行為,這不正好對社會治安有所助益嗎?
至於司馬遷對〈酷吏列傳〉的態度,可以從上周我們在〈商君列傳〉一開始曾引用孔子所說的話,司馬遷同樣以這段話作為本列傳的開場白,也就是「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大抵意思是說如果用法律來約束人民,人民頂多會想免於刑罰而不犯罪,但卻不會有羞恥心;但若以道德禮義來約束人民的行為,人民便會從內而發有羞恥心且行為合乎正道。
不僅如此,司馬遷還引用《老子‧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第57章〉的「法令茲章,盜賊多有」這兩段話作說明。我試著融合這兩段話,用現代的方式來詮釋,即:老子認為真正的道德,是以自然為德,而不是只守著形式上的道德。譬如:當法令愈森嚴,但卻不能從根本,也就是品德教育開始革新,那麼,這些法令未必能穩定治安,反而會孳生更多違法犯禁的行為。因此,司馬遷總結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治之清濁之源也。」即法令只是治理國家的工具,而不能當作治理國家的本源。
至於司馬遷為何會這樣說?這跟他的時代背景有關。司馬遷認為當初秦始皇以法家的法、術、勢治理天下,建構出嚴密的法網,以為能以此掌控天下,但實際上,卻不能阻擋許多奸偽狡詐之事的發生,甚至一般官吏根本無法壓制住人民,講道德更是沒人理會,最後非得使用一些「武健嚴酷」的官吏來鎮守才行,但治標卻不治本,天下依舊不太平。
等漢高祖推翻秦朝,漢初採用揉合了道家精神與法家治術的「黃老治術」,而黃老治術的特點之一就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這總算有了能夠讓百姓們有喘息空間;而當時的教化,也重新讓百姓開始端正、修養自己的品德。因此,司馬遷形容漢初當時的狀況是「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樸,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這是說當時法律較鬆,執法亦寬,從而使社會治安,與官吏、人民皆淳厚無華,並以守道德節操自我勉勵。
但到了呂后,文帝、景帝時期,儘管施政主基調仍是「黃老治術」,但逐漸有開任用酷吏之端緒。而更讓司馬遷難以接受的是,後來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即後來東漢班固在《漢書·武帝紀贊》所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做法,今人易白沙則衍生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因為當時的所尊之儒,也非純粹孔孟所傳之儒,而是揉合法家治術、陰陽家思想形成的新治術。而這些官吏操弄著新法,欺上瞞下,並以此黨同伐異,不僅破壞了原來社會的純樸人心,更壓迫百姓屈從於酷吏酷法之下,而將社會善良風俗破壞殆盡。司馬遷對此頗多批判,如本列傳中有高達10位傳主,全部都來自於漢朝,更有超過2/3出自漢武帝朝,由此可見司馬遷對其漢武帝及其新政的不滿。當然,這或許也跟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而受到酷吏酷法施行腐刑而有所不滿有關,在此先聊備一說。
接著,我們在進入這些傳主的故事前,可以思考幾個問題:一、一如前述,若酷吏大公無私,執法嚴格,甚至是六親不認,這是否是好事,我們是否應該讚賞這樣的酷吏?二、在《漢書‧東方朔傳》中有兩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是說太過清澈的水是養不了魚的;同樣的,對待他人太過分苛察精明,就不會有朋友。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故這兩句話似與第一點強調的大公無私是背道而馳,我們又該如何解讀這句話在人生態度上的應用呢?在此先賣個關子,先聽完故事之後再說。
最後,針對〈酷吏列傳〉,有三點需要說明:首先,因為該傳傳主甚多,值得深思與討論之點也很多,兩周時間很難悉數講畢,故我們會挑選其中具代表性的酷吏來講述。其次,〈酷吏列傳〉正文涉及到許多西漢初年的中央、地方的官職、俸祿,若不清楚其中位階高低,就很難讀得懂,故講述過程中,我會盡量簡化這些制度問題,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對看原文。復次,司馬遷在〈酷吏列傳〉中,採用了穿插寫作的技巧,他除了一個個敘述酷吏以外,然後每個酷吏的故事之間又相互連結,彼此互為盟友,又互相傾軋。從意義上看,這說明當時朝政儼然形成一個酷吏集團;從書寫上看,司馬遷則指引出了一種敘事技巧,如同清人吳見思在其《史記論文》所提:「一篇共序十人,可以為難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獨將十人花分插穿,處處組織,更覺異常絢爛。」又說:「非必一人還他一篇,若泥塑神佛,逐尊逐位,排列兩邊,絕無生氣也。譬如戲劇,凡為孤酸末尼,參軍傖鶻,不過聽我搬演,以成此悲歡離合,非必一人一齣也。」這不單是說司馬遷為文組織之縝密,還能讓文章如同戲劇,傳主如同戲中各個角色,任我安排調度,而不只是像神佛雕像只是站在兩排,了無生氣。
在理解這些之後,我們將走進〈酷吏列傳〉,本周先讀讀其中「郅都」、「寧成」、「周陽由」等三位前期的酷吏,然後回應上述提出的一些思考。
一、六親不認的郅都
(一) 第一位酷吏是郅都,他任職於漢文帝、景帝時期。他在朝為官時,經常不顧同事顏面,敢當面斥責其他大臣。司馬遷是這樣描述他的行為:「都為人勇,有氣力,公廉,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請寄無所聽。常自稱曰:『已倍親而仕,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妻子矣。』」這是說郅都有勇氣、有魄力,不接受各種私下請託,也不接受人家的餽贈,他常自稱說道:「我既已離開親人來當官,那就只能全心全意於公務,甚至是以身殉職,而不再顧及到妻兒。」而郅都也真的是酷吏中,唯一真正做到六親不認的人。
(二) 某次,漢景帝帶著妃妾們去皇家苑囿「上林苑」狩獵。結果一名妃妾「賈姬」上廁所時,一頭野豬衝了進去。景帝看到了,先暗示郅都去救她,郅都沒有理會。景帝眼見如此,想要自行拿著兵器去救,但卻被郅都阻止了。郅都說:「死了一個賈姬,就再找一個妃妾嘛!您身為天下之主,上有祖宗、太后,下有黎民百姓,又怎能不顧自身安危,輕縱自己的生命呢?」聽聞後,景帝只好作罷,最終慶幸野豬自行離去,賈姬也沒事。太后聽聞此事後,認為郅都很識大體,賞了他不少錢財,也更重視郅都。
(三) 而郅都的兇狠也是威震海內外的。像是當時山東濟南有瞷氏一族三百多家人非常豪暴狡猾,連當地最高的地方官濟南太守都鎮不住這個家族的人為非作歹。後來景帝命郅都前往管理,郅都一到當地,就直接殺了瞷氏的頭頭,嚇得其他人都乖乖的,不敢再犯,他到任一年過後,當地治安良好,路不拾遺。附近的太守一聽到郅都之名,儘管大家都是同官職,但也對他十分敬畏。
(四) 郅都也不怕當時的王室宗親,執法時一概同仁,因此,王室宗親們只要一看到他,也都不敢直視,給他取了個「蒼鷹」的外號。後來,景帝與因犯事自殺的「栗姬」的兒子臨江王劉榮因事被廢,關在獄中,他想寫信向景帝報告狀況,但郅都禁止獄吏給他紙筆。最後是魏其侯竇嬰偷偷塞了紙筆給劉榮,劉榮寫完信後,亦追隨母親自殺了。竇太后聽聞此事,十分震怒,就要求罷免了郅都。
(五) 後來,漢景帝還是想重用郅都,就令人帶著符節命他為「雁門太守」,鎮守邊關,但直接赴任即可,不用來京城述職,就怕惹得太后不高興。郅都到了當地後,連匈奴都聽聞其威名,不敢冒犯。匈奴甚至還拿著郅都人偶來練習騎射,但實在是太忌憚他了,居然都無法射中這人偶。匈奴到郅都死時,都不敢再冒犯漢朝的邊境。
(六) 但最後,郅都仍不敵竇太后對他的中傷,景帝還想為他開脫,說:「郅都可是個忠臣啊!」結果竇太后冷回道:「難道你兒子,在獄中被郅都苛待的臨江王劉榮就不是忠臣嗎?」最後還是決定斬殺了郅都。之後有了第二個酷吏寧成。
二、狡猾任威的寧成
(一) 寧成是漢景帝的侍從官。司馬遷形容他是「好氣,為人小吏,必陵其長吏;為人上,操下如束溼薪。滑賊任威。」意思是說他很喜歡與人較勁,如果在他人之下為官時,就會想著辦法來欺負自己的長官;如果是當他人的長官,態度十分急躁,如同被淋濕的柴火,還沒等它乾,就想要趕緊捆成一束。作人「滑賊任威」,也就是指他狡猾狠毒,專用嚴酷刑罰待人。
(二) 後來他擔任濟南都尉,此時他的長官就是太守郅都。其他人看到郅都都怕得要死,但寧成不一樣,他的派頭、氣勢更是凌駕在郅都之上。但郅都素聞寧成的名聲,或許是惺惺相惜,郅都非但沒有對他不好,反而還善待寧成。
(三) 郅都死了以後,京城中的王公貴族又開始目無法紀,景帝就調寧成回京擔任中尉,執掌京城治安。他仿效郅都的方式來治理,果真是讓這些王公貴族是人人驚恐,但話雖如此,寧成可不像郅都般的清廉。
(四) 後來,景帝死後,武帝即位,寧成改任「內史」,也就是京城的行政長官,類似今日的首都市長。但最終他也不敵貴族外戚勢力對他的詆毀與反撲而被治罪,當時的官一旦被治罪,還來不及用刑,就會羞慚的自殺謝罪。但寧成可不同,他不願因此就死,也想著自己大概不會再被起用為官,就趁著解開刑具之時逃脫,拿著假的通行證離開京城,偷偷回到老家。
(五) 回家後的寧成,還很囂張的說:「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千萬,安可比人乎?」這是說:當官不當到年俸祿二千石的大官,做買賣沒有上千萬的收入,又怎有資格跟人一較長短?於是他先貸款買了上千頃的水田,再放高利貸租給貧窮人耕種,被他奴役的人家高達上千戶人家。幾年後遇到大赦,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富翁,而且手中握有當地官吏的把柄,常常出入時身邊跟著好幾十人,他的聲威比當地的太守還要更厲害。
(六) 其實,在大赦之後,漢武帝本來還想再重用他當太守,但當時的御史大夫公孫弘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寧成在當濟南都尉時,已讓當地百姓聞風喪膽,用這樣嚴酷的治理手段升任太守,怕是不妥。於是,漢武帝就讓寧成當「關都尉」,擔任把守邊關的武官。他上任短短一年多,各郡國往來的官吏都說:「寧見乳虎,無值寧成之怒」,其威嚇可見一斑。
(七) 但寧成終究無好下場,後來他遇到另一個整肅他的酷吏,就是義縱。義縱氣盛,當他先到邊關見寧成時,寧成對他很客氣,但義縱根本不理睬他。義縱知道寧成老家在南陽,後來義縱一到南陽,便直接彈劾寧成一家,搞到家破人亡,並治了寧成的罪,迫使寧成又不得不逃亡而去。
三、以下欺上的周陽由
(一) 至於周陽由,他本姓趙,因為他的父親趙兼是淮南王的舅舅,而被封為周陽侯,於是就改姓為周陽了。周陽由本因宗親身分而為官,他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他在景帝時,就已經當到地方太守的大官。
(二) 在武帝初期,當時的吏治還是比較循規蹈矩,謹慎小心的,唯獨周陽由非常暴戾殘酷,行為十分驕傲放縱。司馬遷形容他:「所愛者,撓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誅滅之。所居郡,必夷其豪。為守,視都尉如令。為都尉,必陵太守,奪之治。」意思是只要他所喜歡的人犯了法,他會想方設法干涉法律讓此人能活下來;他所討厭的人,便會曲解法令務必誅滅對方。他一到地方為官,就會夷滅當地的豪族,對待只比他低一階的官吏,本該有所尊重,但他直接視對方是小官而不與理睬;若是當人下屬,他就會去奪取長官的治理權。所以當時與他同級的官員都怕他,不敢與他同車。
(三) 後來他與他當河東都尉時,便與直屬長官太守勝屠公爭權奪利,兩人僵持不下,相互舉報告發,結果,兩人都判有罪,勝屠公如當時人,甘願自殺而不受刑;至於周陽由則被殺。
(四) 司馬遷至此而感歎道:「自寧成、周陽由之后,事益多,民巧法(鑽法律漏洞),大抵吏之治類多成、由等矣。」已不復漢初吏治、民風的淳樸。
四、結語
(一) 本周〈酷吏列傳〉的內容至此先告一段落,各位聽眾朋友不知如何來看待這三位酷吏的行為呢?如同司馬遷所說的,從「治之具」,也就是表面上看,他們的確穩定住了一時的社會治安,尤其是對漢初那些掌握實際政治權柄,而能與朝廷相抗衡的王宮貴族,這些酷吏確實震懾了他們的行為。也因此,他們會被皇帝看重,因為彼此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能互為其用。
(二) 但除了郅都的六親不認,從寧成開始,這些酷吏就已經為自己牟私與爭權奪利了,他們關注的是自己的權力地位,而不是為百姓設想。故我認為治理的嚴格、嚴酷,並非首要問題,問題癥結點在於這樣做到底是為了誰。很顯然,在司馬遷眼中,這些人都是為了自己。
(三) 此外,如前述引用《漢書‧東方朔傳》所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運用在此處,誠可知這些酷吏大多不是反求諸己,而是善於去苛刻別人,自認為是水至清則無魚,但又有誰是真正的至清呢?就連清廉的郅都,也免不了會偏愛與他趣味相投的寧成。那麼,這些官場上的朋友,往往也是利聚則來,利盡則散的,又有誰是真正的朋友?所以說:「人至察則無徒」,正是如此。
(四) 其實,〈東方朔傳〉在這兩句話後,還有幾句積極的話,頗值得借鏡:「『……冕而前旒(ㄌㄧㄡˊ),所以蔽明;黈(ㄉㄡˇ)纊(ㄎㄨㄤˋ)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聖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這段話是說,古代的冠冕前懸掛著玉串,是用來遮蔽視線;至於以絲棉塞耳,就是為了減弱聽覺。視力敏銳卻有所不見,聽力靈敏卻有所不聞。目的就是要張揚別人的德行,而赦免大過,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不犯錯,不要對人求全責備。至於人若犯了過錯,或自我學習,或觀察一個人的行為,都要給他時間讓他涵泳、去反省與改變,這才是古代聖人對於百姓的教化。而不是徒靠法律、靠外在強力逼迫就範。其實,古人所述之金玉良言,放在現今社會,誠可為吾人所借鏡。
好的,以上是今天〈酷吏列傳〉的部分內容。
五、每周一書
接下來,是本周的每周一書。希望藉由閱讀的力量,抒發情感,同時也增長我們的知識與開拓視野。今天我要介紹的是由春山出版社於2020年1月出版,由胡淑雯、童偉格主編的一套四本《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書中共選錄郭松棻、吳濁流、葉石濤、黃春明、……等一共30位作者的小說節選。內容是針對臺灣在1947年的二二八、1949年開始到1987年解嚴,俗稱白色恐怖的時代中的小說創作。內容深刻且血淋淋的揭露出在那個無法以自由聲音表達想法的時代,對於何謂民主、自由的渴望,甚至是因為政治犯罪而與親人分離與永別的淒涼……等各種內容。
透過文學作品進入歷史,難免有是否有潤飾雕琢,能否符合實情的質疑,就像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境界說」中提出的「造境」,指的是經由人為加工而成的文學境界。儘管小說故事未必真實,但虛構也一定要貼近寫實,才能感動人心,不單純只是憑空想像,因此,相信這些小說都能讓我們走進一段近現代的台灣民主發展史。
此外,從文學作品了解一段慘澹的歷史,目的並非掀舊帳,挑起仇恨,或是去除神話後又再造新神話,而是希望能以歷史為殷鑑,不再因循過往的錯誤。畢竟前人走過的路不能再重來,但我們卻能從這些過往教訓中自我惕勵,並以開闊的歷史視野回顧這段史實,為後人開創健康且包容的歷史觀。
好了,今天的內容結束了,我們下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