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24_《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24_《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

2022/05/29 | 00:22:13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元瓅理財教室的同學大家好!先跟大家陳述一下我討論財務規劃的一些原則。除了一些和市面通用的規劃流程,例如:設定財務目標,回推各階段性再設定分項的檢核表,定期檢視看看能不能照章順理進行,這是很標準的操作流程,完全正確。
但在本節目中,其實我更注重的是,在進入財務規劃流程前,對自己人生的一些檢討與想像,然後再套進市場平均的現實,來檢討我們在思考目標與策略時,是否能夠有效務實地達成。而且我們在規劃之前,最好先用3D的方式建構起一個理財空間,重點標示出各個用來佈局的關鍵元素,等回到實際操作時,因為時間是線性的,而我們的理智腦和注意力也只能一次處理一件事,所以我們還是要回到2D這樣的線性流程。
因此,當我們開始執行我們計劃好的財務策略時,到了每一個時點,我們仍然要藉由之前已經按照3D理財空間而事先想好的佈局,去訂好優先順序,然後在每一個時點按照重要性去依序執行一個個不同的理財策略,這樣才能面面俱到。
而在3D思考的時候,要像上一集提到的《給兒子的18堂課商業思維課》中強調的,面對人生大事,要以長期機率的角度去思考,愈是長期的計畫,愈是不能孤注一擲,因為一旦快要到期時的容錯和修正空間,以及可選擇的替代策略都會變得很少,必須要小心。所以也要時時回歸現實,看看大環境的變化是否符合我們原先的想像,再做修正。
本集節目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上一集中介紹的書:《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這本書幾乎完全沒有任何財務公式,有的是許多的小故事,藉此串連起作者的理財建議,或者說是作者認為符合現實面的理財藍圖,我也相當的認同。
首先,作者的3D思維模式有五個重點:金錢/資產/債務/房產/股市。這大概率就已經涵蓋了我們之前提到的:金錢觀,資產或債務?家族資產世代累積,還有我們之後將要進入的:房產與投資。
我想跟之前一樣,因為時間的限制,我也只會挑與本節目主題相關的觀念來談,但整體來說,我覺得雖然本書在財務知識方面或許相當簡單,但在作者平易近人又有趣的談論中,相信大家能夠藉此釐清許多理財觀念的誤區,我覺得很值得一讀。
所以我雖然建議大家用3D的方式建構佈局,不過我不打算按照作者的分類來談,我會稍微打亂一下,按照我的想法再作一次重組。
我重視的是:要想安排好人生平穩平安,重點在於如何抓住時間和機會(時機似乎更為簡潔,但實際上我認為這值得分成兩方面來談),並且專注在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部分。現實我們只能接受,個人生活才是我們可以主導的。
作者和我一樣,同樣正視了M形化社會的來臨,正確來說,呈M形化的應該是所得與財富,而在作者來看,真正更該重視的是財富,也就是總資產的累積,而非高所得。因為財富的積累,第一個牽涉到的就是收支之間的差距,收入的高低與否只佔了一半。
而且收入的高低除了自己本身的專業能力以外,更大程度是關連到總體環境,有時並非個人能夠左右;但支出的部分卻是我們個人更能掌握的,所以作者會比較去討論所謂的消費觀,並相當強調第一代的節儉精神(第一代要回到家族累積財富來看,下面會提到)。
然後財富的累積牽涉到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時間,想要用相對短的時間去積累鉅額的財富,以機率的概念來看相當微小,所以回到平均來說,我們的收入成長以及投資報酬率若跟得上經濟成長率就不錯了,如果以平均經濟報酬率4-6%來估算(6%在成熟國家很少見,這是計入了早期國家經濟量體較小,成長率可以較快的階段,成熟國家平均2-3%就算是很可喜了),就算4%好了。
我們舉個例子來算算看,假設小明25歲開始工作,準備60歲退休,他每年存個50萬,辛苦35年,到了60歲時可以累積到3千8百多萬,對中產階級來說可說是鉅款沒錯,不過這可能要先想想看,如果扣掉要買房的貸款,特別是在都會區的房價,可能所剩就不多了。而要每年存50萬元,一個月要存到4萬多元,如果不是雙薪家庭,還要養兒養老,完全靠個人的勞動收入,真的是會有點辛苦。
所以除了要拉開收支差距,儘量存下第一桶金,再來靠有效的投資來加快家庭財富之外,作者也花了不少篇幅,談到台灣(其實全球都差不多),要能累積出相當可觀的家庭財富,基本上可能都要拚個三代:第一代犧牲打下本金基礎以及兒女的更高生財能力(方方面面都有,包括個人專業能力,也可以包括資源人脈,以及更有彈性的解決問題能力),第二代接棒,突破中產階級的上限,然後帶給第三代更多的機會。
而大部是平凡人,就把我們都當做是第一代來想好了,靠的本領是什麼呢?務實地說,要靠:本業收入+節儉+投資。前兩步就是開源節流,而本業收入要拉高,靠的是不浪費青春努力學習,所以我們在規劃開支的時候,也必須在這中間求取平衡,如果是投資未來的花費,可以斟酌先想辦法去融通,可能借貸也是可以考慮的管道,這就是投資而非單純的負債了。
然後一般人最大的財務軟肋有三:第一,缺乏財商觀念;第二,本業的現金流過於單薄,簡言之,較難存到第一桶金;第三點,想著快速致富,卻不斷虛耗時間,作者認為是因為我們不認識真正富有的人,不瞭解獲利/收入曲線的正確發展。
以第三點來說,我們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認識真正富有的人,就算有接觸,富人也未必有機會告訴你獲利曲線該怎麼正確發展,所以或許還是得回到多讀書。閱讀雖不如直接觸強者那麼切實有用,但對於一般人來說也總是個彌補的管道。但書籍內容常常很多方位,也未必一致。
我只能說,多看書,但也要多想像,如果是我,我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或修正,總是多有一些準備。或許有人會覺得,各人選擇不同,並不想太犧牲眼前的生活品質,我只能說,如果沒有創造出超額的收入,那麼在定額的總量收入下,目前的高奢品,就要用降低以後的消費水準來交換。
剛才說了,M形社會收入未必能靠我們主導,所以能否用更高的收入成長來彌補因為目前高消費而減少的儲蓄,恐怕大家要好好想一想。作者畢德歐夫很好笑,用一個有點俏皮的說法:永遠要假裝自己沒賺這麼多,除了騙別人,也要騙自己。就是意味不要因為一時收入很高就誤以為永遠都能保持高收入,而放心地高消費,那就有點危險。
這裏不禁讓我想到一位電影中的典型人物,漫威的奇異博士,他本來是一位高超的外科醫生,月收入非常高,所以他租豪宅開豪車,說穿了,就是月光族,而且資產不是租就是貸款,而豪車又不能增加他的本業收入,這就是畢德歐夫提到的壞負債。然後這位先生還作死,開豪車還超速,不好好保護自己的生財工具:他的大腦和手的精細度,同時還要傲嬌到沒朋友(只有聖母前女友能忍),所以我一看就覺得大大不妙,這位先生就算不出車禍(讓自己的生財工具置身於高風險中,另外也沒有留下足夠的積蓄來讓自己有時間去轉業),恐怕一旦產業環境變動使得他無法維持高本業收入時(比如出現醫療機器人能完成比他更快更好的手術時),他都得面對財務困境。
結果好吧,果然人不作死不會死,然後他還能峰回路轉去成了超級英雄,說實話,我個人覺得這比中超級樂透還難,所以各位同學還是把他當成反面例子作為警惕,不要用他後面的運氣來自我安慰比較好。
這就跟我們在第三集中談到,如何分辦資產或者是負債,才能決定要不要借錢,也就是要不要舉債即動用槓桿,必須以購入的是會帶來未來更高收入或增值的資產,而不是會折舊減少價值的消費品,是一樣的概念。
作者畢德歐夫有點殘忍地說,高價商品需要一個撐得起的主人,否則只會淪為配角。這裏的配角可能指的是那位撐不起的主人,嗯。總之,畢德歐夫先生很委婉地說,豪車300萬元到底O不OK?倒不是多少錢的問題,如果這輛豪車+司機能讓主人能更有效率地處理公務,增加本業收入,本業收入還能賺到幾千萬元,那豪車就算是可接受的消費水準。
我自己悄咪咪地說,如果你的高奢消費品總開銷,不超過你平均年收入的20分之1,那大概還算在安全範圍內,否則,就請再保守一些。簡單來說,要買300萬元的車,最好平均年收入6千萬元,而且這6千萬元最好不是一時曇花,要合法守紀又穩定才好。比如美國的職業運動員,在體力高峰期可能有達到以上說的極高年收入,但大家都知道他們沒有幾年可賺這麼多,那就不能把高峰期的收入當成可持續的水準,不如把平均服役期間的預期總收入當作要花用一輩子的本金,那麼相信大家就知道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開銷了。
這裏就要回到作者一再強調的現金流。帳面上的資產有時只是數字,一旦要變現時未必全部能實現,但負債通常都不會縮水,而且會定期要吸你的血,所以你要保證每一期都有最低限度的現金流入,能滿足負債的現金流出,否則就可能使你不小心以債養債甚至高利貸危機,或不得不折價賣出資產,那就悲催了。
這裏要再說明一下,畢德歐夫先生說的好負債是低利長期房貸,有一些前提:利率夠低,而且你的收入穩定,房子的價值也在逐漸增加,至少跟得上利率的增幅,不致讓你因為現金流突然因為意外斷炊,無法償付貸款而失去房產,甚至因為被法拍折價太多,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只要滿足以上條件,那麼有了多餘的收入的確不見得要急著還房貸,但多餘的錢不能用來買更多的消費品,而應該把眼光放在尋找投資報酬率比貸款利率更高的資產去投入。剛才說了,前提是你有足夠的底氣滿足每個月的貸款支出,此時請不要計入多投資的資產收益,這樣考慮更為安全。
這樣應該就可以回答另一個問題:要不要抵押房子去投資高風險資產?可能大家都會覺得答案當然是不應該,問題是什麼叫高風險資產?現在很夯的高配息基金,或高股息個股算不算?大家可以去看看作者對於配息的話術解析(配息可以配本金,左手配右手),也可以了解一下,股息不是一定會發,只要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就叫做風險,銀行是不會跟你討價還價說好,那等你發了股息再還銀行貸款,那麼剛才的答案就要多斟酌適用的範圍了。
另外,作者很感性地說,要向上變成有錢人很難,可能要拚個三代,而有錢人要向下流動其實沒有我們新聞上看到的投資失利了大錢那麼容易,因為有錢人的爸媽通常都很精明,對於富二代或富三代的投資嘗試,多半只會給些他們認為的小錢讓孩子練練手,這樣即使失敗掉了幾千萬也不會動到家底。
父母多半會讓孩子去試錯,等到累積足夠經驗,又有獲利率較高的機會和計畫時,才可能考慮投入更大的本金來支持。我想這也是富二代或富三代較一般人更容易成功,畢竟他們積累經驗的次數和規模都不是一般家庭的子弟可以有的機會,起點不同,成果當然也難免有差距。咦,又想到一位漫威英雄,就是鋼鐵俠,他大概就是富二代,有錢任性代表的是老爸常可以讓他嘗試自己的奇思妙想,只要十個裏面成功一個可能就足以勝過九次失敗的損失,而且這一路的試錯也能讓未來的相關計畫少繞路,或有更豐厚的解決經營,更快更有效率地解決可能障礙。
好吧,我們是一般人,那麼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方法試圖累積同樣或類似的經驗,例如觀察實習,願意負起更多責任多做事,多由創業者或管理者的角度去了解經營的方方面面,或許是可以彌補的另類管道。
好了,本書還談到可能大家都很關心的房產和股市,股市的部分我會融入投資時再來談,而作者談房產相當接地氣,我之後也會特別開一集來談房產的選擇,希望能對大家更有幫助。
各位同學下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