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25_《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賽局教養法:讓孩子學會雙贏》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25_《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賽局教養法:讓孩子學會雙贏》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

2022/06/04 | 00:24:23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元瓅理財教室的大同學小同學端午節快樂!本集應該是節目結束前最後一次的長假特輯了。各位也知道我喜歡藉由引入各種經濟的科普書,來理解許多包括親子間的理財流程,今天也不例外,藉由兩本書來探討,我們如何利用經濟學的許多發現和架構,更好地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與未來規劃。
我首先想藉第一本書,替大家梳理一下,到底金錢與教養之間,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又會如何互相影響。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作者是兩位教授,馬蒂亞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歐.茲里波提教授(Matthias Doepke, Fabrizio Zilibotti),台灣由親子天下出版社於2021年5月出版。兩位作者都出生於歐洲,但目前都在美國大學任教於經濟系。他們的經歷可能使他們更具有跨國多元的視角,更關心在不同的社經文化環境下,父母教養子女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經由這兩位教濟學教授的跨國資料研究顯示,世代間的教養方式和投注的心力成本,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更貼切一點來,是跟當地貧富差距是否拉大,以及教育會不會提升所得的程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貧富愈是不均,而且教育提升所得的效果愈明顯,那麼父母就愈傾向於所謂的密集教養,也就是會投注更多的金錢/時間在教養下一代,以求提升下一代未來人生的成功機會。
書中把教養的方式分為四種:忽略/放任/專斷/威信。忽略大概就是幾乎不怎麼注意兒女,放任倒不是字面上看起來的好像放縱,而是鼓勵小孩獨立自主,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專斷則是要求小孩順從,並嚴格控制孩子的行為,大概就是人稱的虎爸虎媽;至於威信型則是透過說理來影響子女的價值觀,希望藉此影響孩子的決定。
這裏沒有要批評哪一種方式的意思,事實上,哪一種方式比較有助於子女未來的教育成就,不能只由以上的教養方式來看,其實和父母本身的教育程度有更密切的正向關係。
好,再回到對於世代間不同的教養傾向這個現象的觀察。這一點由美國來看更是明顯,美國在1960到70年代,是貧富最為平均,所得差異沒有今天這麼明顯的世代,此時的美國父母也比較接近放任式的教養方式,對於子女的教養資源比較沒有投注這麼多。
而我們知道,1970年代以降,美國的實質中位數薪資一改之前的逐年成長趨勢,竟然隱隱有倒退的傾向,這當然跟我們在節目第一二集時談到的技術變遷逐漸帶來貧富不均的趨勢是有關聯的。與此同時,愈是注重教育投資的父母,他們的子女也取得較高的成功機會,使得整個世代的教養態度也出現變化。
各位可以去看一下附錄中的附表,事實上,父母的教育程度可能是影響子女教育成就最主要的因素。平均來說,父母的教育程度愈高,不論採取哪一種教育方式,子女取得較高教育學位的機率都比低教育程度的父母要高出很多。
這裏不由得想起上一集我們介紹的書: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作者畢德歐夫提到的,第一代犧牲,第二代再努力突破中產階級向上流動的瓶頸,然後第三代就有更高更多的成功機會。我想理論與現實在這裏似乎不謀而合。原來也不是只有台灣如此,看來跨國都有類似的現象。
至於哪一種教育方式較為優異呢?其實也跟父母的教育程度而有所不同,各位同學再回去看一下附表,如果父母的教育程度都比較高,則放任和威信的方式可能更能提高子女的教育程度;但父母如果教育程度都比較低下,則威信的方式可能較其他方法要勝出。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發現,可以供親子來參考一下。
以上說是客觀的外在環境,如何影響了我們之前五十年的教養趨勢,這提醒了我們,顯然目前的經濟情勢變化,也勢必會再回頭來影響父母怎麼考慮教養投資的規劃,我想都值得再加以留意和觀察。
好,第一本書讓我們明白了,對子女投注更多的教育培養是會帶來明顯的教育成就差異,那麼再來我更好奇的是,那麼又該怎麼去教養子女更為有效益呢?剛才討論的是教育的投資,再下來介紹的這本書則注重子女與人合作解決衝突的技巧,我個人覺得有小孩的父母都很值得拿來參考。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賽局教養法:讓孩子學會雙贏》。作者是保羅‧雷伯恩,和凱文.佐曼(Paul Raeburn, Kevin Zollman),台灣由天下文化於2019年12月出版。本書藉著引入賽局意識,來思考家人間怎麼互動,不但可以有效矯正子女的行為,也藉此引導孩子養成策略性思考的機會,藉此解決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矛盾,從小訓練子女協商的藝術。
記得我們在第七集時提到過「高手賽局」以及「造局者」,在那裏引入了「賽局理論」的概念,那兩本書更多注意的是如何應用此一概念,解決成人世界的各種互動狀況。
這本書則更對焦在親子與家人間的互動,可以利用我們逐漸發現的各種心堙與經濟運算,讓家人間的互動不再混亂模糊。不但在實際的行為互動上,幫助家人對焦並達成有效的合作,同時又能撫平在互動過程中的可能情緒起伏,建立互信的基礎,達成未來持續的愉快合作。
這本書碰到許多親子教育的重要發現,我想先藉著提點出一些關鍵字,再由此串連起來一個大概的架構,但細節藏在魔鬼裏,這中間有很多值得再參詳並思考的點,希望同學們抽空研讀一下,相信能帶開許多有趣的啟發。
分類的關鍵字如下:
「有關分配」:帕雷托最優境界,我切你選,平衡輪流法,拍賣;
「有關決策」:多數決,波達計數法,隨機選擇法,隨機獨裁者;
「其他」:厭惡不公,正義感,新版棉花糖實驗(有關可信度),厭惡損失的獎懲機制設計。
其實還有非常多,限於時間和我個人的興趣,先挑這些給大家聞香一下,希望我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大家先入個門看看風景,之後可以各憑所需去尋找自己想更加了解的相關知識。
好,我們先想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培養,除了讓他們上學學習共通的社經知識,並培養專業的技術能力以外,還想做到什麼?我想對於進入AI與演算法等自動化技術逐漸加速發展的時代,我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怎麼讓子女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化的過程,更為順暢地解決與任何人互動時可能產生的利害衝突,還能平撫雙方的情緒,更為愉快地達成彼此都滿意的行動結果。
記得在談「高手賽局」和「造局者」時,我們談到目前的社會更傾向於合作,達到雙贏的結果,畢竟在全球化時代,幾乎沒有人能搶了就跑的一次性掠奪,要調查參與者過去的合作或衝突紀錄都很簡單,所以我們最好朝著建立自己好合作的善意口碑,對於未來在社會立足並行功建業會更為有利。
但要達成雙贏,前提是,你要認識自己想要什麼,底線是什麼,又有什麼資源,同時也要試圖去猜測或掌握你的對手玩家,他要什麼又有什麼,然後不能接受或會引起不快的可能禁忌又是什麼,這樣才可能在接下來的協商和互動中,達成愉快合作的目標。
所以我們先回頭來看,和人互動最容易碰到的經濟情境,大概不外是效率與分配的問題。效率牽涉到互動的結果能不能達到比原先狀態更好的目標,而分配就是參與的各方在互動的前中後,怎麼去規劃彼此的權利義務。
對於家庭活動來說,更多的日常活動較多牽涉到的是分配問題,然後藉由日常活動的正常進行,逐漸達到家庭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如更清潔整齊的居住境與家庭氛圍,如子女更好的學習成就,如各種社會化的技能與練習。
———
所以我們在這裏關注的焦點,會比較放在賽局理論在分配,決策與機制的設計上。剛才提到的第一個關鍵字=帕雷托最優境界(Pareto Optimality),也稱為帕雷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羣人和一筆定額的可分配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帕累託改進或帕累托最優化。而最優境界則是指分配的結果已經改進到無法在不使任何人受損的情況下重新分配,能夠再讓其他人變好。
這是經濟學上的最理想狀態,當然啦,現實上我們很難知道家人分配利害後,是不是有其他的分配方法是否讓所有人都更為滿意(或至少不會更不開心),不過因為家人相處天長地久,所以倒是不妨藉不同的互動過程,慢慢去試驗看看各種方式。
我們以本書的第一和第二章,談怎麼分配家務活動為例,我們之前提到的各種教養書有許多建議(有時還有點小矛盾),這本書作者們倒是很大方霸氣地說,乾脆拍賣啦,挺有趣。同學們不要覺得頭痛,雖說看起來在講家務分配,但其實以後在學校,在職場,在進行任何協商時,都是不妨加以考慮的可能選項。
本書簡單介紹了最傳統的價高者得的英式拍賣,還有變形版加入時間壓力的蠟燭式拍賣法,英式價格鐘拍賣法,反向的荷蘭式拍賣法。因為時間限制,請各位回書中去仔細品味一下,各種不同拍賣法的微妙之處。
我覺得同學們可以先在家庭內試試看各種拍賣法。以我的經驗來說,拍賣表面上只是一種叫價的方式,理論上應該可以逼出每個人心中對不同商品或勞務的底價或上限。但由現實層面來看,拍賣更常考驗參與者的情緒控管。這也是為何會出現這麼多五花八門的拍賣方式,因為拍賣很常會出現在現場氣氛火熱甚至被聰明人人為操弄的情況下,哄抬參與者出價過高,結果事後後悔不迭的狀況。
至於誰容易陷入這種窘境?那真是不練不知道,一練嚇一跳,所以誠心建議各位同學不如在家中先操練一下,一方面習慣非理性的市場氛圍,一方面也增強自己理性思考和抗壓能力,是很好的實習機會。這當中還有許多細節和注意事項,也麻煩同學們再去找書來看。
再下來,我個人很感興趣的是,如何在互動中,不要引起家人非理性的情緒對抗?不論是分配/決策,都容易演變成討論到後來,大家火氣上來,翻出陳年老帳,新仇舊恨吵得上頭,根本忘了原來想解決什麼事。
第一章討論的是如何「無嫉妒分配」,是在只有兩個參與者A和B的情況下好解決,利用”我切你選”就很不錯。也就是由A來分配要分的東西,由B來選要哪一個,這樣AB兩位參與者一定會憚精竭慮,試圖找出最公平的公割法或任何可能的差異,至少不讓自己吃虧。
決策也是如此,如果只有兩個選項,使用「多數決」也很容易找到最符合所有參考者最能接受的方案,而且不會出現因為決策過程不同而有差異的結果(符合所謂的一致性)。
但如果牽涉到三個以上的參與者或選項時,事情就大條了,常常在數學上也未必能夠找到符合一致性的最適方案,這時決策或分割的焦點,就未必是一定要找到在經濟或數學上的最優解,反而會多考慮參與者的心理狀態,儘可能找到大家情緒上比較能接受的共通方案,是比較要去努力的方向。
所以接下來要談的是,在互動中最容易引起的情緒可能是什麼?我想如果先說底線是什麼,大家可能更好入手,那就是「厭惡不公」,由各種實驗來看,不管哪一種年齡層的人,似乎都會對自己覺得遭受不公平待遇最為氣憤,我想這大家捫心自問或觀察一下家的反應,應該很容易明白。
研究顯示,即使年齡很小的幼兒,一旦覺得被不公平對待了,那可是不會客氣立馬要哼哼唧唧抗議。也難怪,歷代革命多半是抗議不公平引起的,畢竟如果是想要更多利益,通常參與者更容易理性思考要停利停損的界限在哪兒。而抗議不公則似乎相對比較容易逐漸升級到不惜玉石俱焚的非理性狀態。所以父母們在主導親子事務時,可能要很小心避過這個危險。
那反過來想,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培養出同理心,願意成就自己也願意公平對待他人的正義感呢?是不是也這麼與生俱來,放諸四海而皆準呢?實驗顯示,這似乎比較屬於需要社會化學習的技能,不僅點亮的時間點比較晚(大約在八歲左右),而且何謂公平對待別人的界限,也多半跟所處的社會文化有關,跨國研究顯示差異還不小。事實上,不同文化定義下的公平性差異,可能也常常是族群間爭議甚至衝突的起源,這還真不是件小事。不過相關的探討就靜待有緣時我們再來進行吧。
啊,竟然又快到節目的時間終點了,我簡單帶過後面的一些內容。作者很強調信任的建立,所以父母如何設計一個可被各方信任獎懲機制很重要,所謂可信的機制,是指相信父母會言出必行執行他們所提出的獎勵或懲罰,不然會嚴重影響未來父母或子女相應去遵守協議的機率。新版棉花糖實驗談的是這個狀況,相對於舊版棉花糖實驗著重的自我控制能力,我個人覺得這是個很新奇的論點,但也昭示了父母的任重道遠,所謂言教身教莫過於此。同時,抓緊時機也很重要,愈是幼小的兒童,愈要縮短獎懲和行為結果間的時間差,這樣幼兒才更容易印刻下要為自己的行動負責的情緒爽感或痛感。
然後在設計機制時,也有許多可以注意的技巧,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足以自行履約的架構,使得雙方從一開始就明白對方會很願意執行的協約內容,這樣就更容易讓彼此遵守協調。也就是說,利用正確的誘因來設計機制就很重要了。
而就心理學小撇步來說,因為人們比起贏得利益的快樂來說,更厭惡承受損失的痛苦,所以父母在表達獎懲的後果時,可以巧妙地從怎麼讓子女覺得違約的結果是要失去什麼,而不是違約的結果可能會獲得什麼來著眼,或許更容易促使對方遵守協議。
啊,真的來不及了,還是那句話,大力推薦一下這本書,也歡迎同學們留言,如果真的覺得還想瞭解更多,可以跟元瓅書坊主撒嬌一下,看看以後能不能有機會再來深入,謝謝大家,也祝與家人歡度佳節,平安快樂!
附錄:金錢與教養
馬蒂亞斯.德普克為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現居伊利諾州埃文斯頓市。他出生並成長於德國,後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修習經濟學。主要研究為家庭決策如何影響總體經濟結果,以及經濟狀況如何反映在家庭生活中。
另一位作者法布里奇歐.茲里波提是美國耶魯大學國際與發展經濟學教授,現居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他出生自義大利波隆那,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取得經濟學博士。透過跨國與跨學科的視角,研究文化和家庭教養在機會不均與代間流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賽局教養法
作者之一的凱文.佐曼 Kevin Zollman先生是一位賽局理論家,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心理系。主要研究社會行為背後的數學法則,以及人類語言的演進。研究成果常刊載於《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科學美國人》。
另一位是保羅.雷伯恩 Paul Raeburn先生,他是一位資深科學記者,也是一位育有五名子女的資深老爸。著有暢銷書《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Do Fathers Matter?),該書曾獲國家教養出版品獎(National Parenting Publications Award)金獎。文章常刊載於《科學美國人》《發現》《赫芬頓郵報》《紐約時報雜誌》,不僅為《今日心理學》雜誌部落格「關於父親」撰文,也是麻省理工學院「騎士科學新聞學」學程部落格評論家、美國公共廣播電台「科學星期五」節目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