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07__零用錢、《高手賽局》、《造局者》、「猶太媽媽系列」|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07__零用錢、《高手賽局》、《造局者》、「猶太媽媽系列」|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

2022/01/28 | 00:18:48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理財煉金術的聽眾好!先祝大家虎年平平安安,財源廣進!
本集的內容來到零用錢這塊最接地氣的場域。爸媽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不論最後的答案是給或不給,相信所有家長都曾必須面對這個問題,不斷天人交戰。
爸媽給不給零用錢的原始初衷,是想要達成什麼目的呢?只要能夠確定好目標,至於怎麼發?發的頻率和額度如何?其實就很好制定,而且有個好處,一旦人事物與當初設定時的情境出現變化,或親子間原先設定的目標有所異動時,也能有效率、有邏輯地去調整執行的細節和心法。
我對這個議題並沒有固定的立場。這樣吧,我先介紹兩本書,給大家來個思維發散一下。這兩本是《高手賽局》,與《造局者》。
《高手賽局》的作者是萬維鋼先生,台灣由遠流出版。
《造局者》一書的全名是=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作者有三位,分別是庫基耶,麥爾荀伯格,德菲爾利‧科德先生。這本書包括美歐兩地的作者。
庫基耶(Kenneth Cukier)先生為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資深編輯和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的副研究員,也是《經濟學人》每週科技播客Babbage主持人,《大數據》一書的作者之一。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先生為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貝爾法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的研究員,同樣是《大數據》系列書籍的作者之二。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先生為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專精於管理科學和機器學習。
特別把這三位作者的經歷拉出來說,主要是讓大家可以看出,這幾位是在研究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和決策學等的專家,所以他們在設計機器如何思考時,從而跳出世俗一般對於人類思考過程的許多成見,從根本去審視解決問題的思考流程應該是怎麼樣的。

聰明的聽眾大概從這兩本書,已經猜到我想先勾畫出來的重點是什麼,那就是思考框架,也可以說,我們在試圖解決問題時,不妨先想想我們面對的賽局是什麼?有時最聰明的解決方法,是去改變遊戲規則,藉著規則引導未來趨勢流轉的過程,讓我們的努力能夠更有效地達成我們想要的目標。這同樣要借用我們在第一集中提到的「以終為始」的思路,先想好我們要達成的最終目的為何,再去思考如何改變遊戲規則,以便更有利於我們目標的達成。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就在我研究零用錢這個議題時,我發現坊間的說法不但不時會有些相衝突的建議,而且對於為什麼要給孩子零用錢的合理性和目標,沒有給我一個非常清楚合乎邏輯的答案。可見這個狀況,由於想要達成的目標不同,可能並不具備一個一致性的標準答案,所以我也不想給各位提一個武斷的建議,反而覺得如果能夠好好從頭從源來思考這個問題,或許可以一舉解決例如,怎麼建立子女金錢觀?工作倫理?所謂當責的概念?
(《當責》:引述自「當責」,作者:張文隆先生,由商周出版。當責,當責的字源及延意是:要算清楚的、需報告的、可依賴的、能解釋的、知得失的、負後果的、重成果的。「當責者」要能承擔全責,要確定「負責者」能完成工作。成果沒交出就是任務未了,俗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現實世界裡並不適用。當責是一種允諾、一種義務,不只是對自己,還要對週遭其他人,要交出一個特定的、已約定的成果。以上引述自書摘,我的解讀是設定目標與執行計畫後,予以有效管理,也就是會針對執行的行動與成果,進行量化與質化的回饋/檢討/修正。)
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其實常常會已經無意中接受了許多所謂「約定俗成」的條件制約,所以想出來的解決方案,有時候並不能對準自己想要的目標,因為照著已有的遊戲規則去走,未必最能有效達成你的目標。
零用錢,我認為就是其中很好的一個例子。坊間很多親子教養書籍都很肯定:應該給未成年又沒賺錢的小朋友零用錢,認為這對於養成小朋友如何妥善用錢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我完全贊成,畢竟講粗俗點,換到職場上,誰不是被自己的僱主或客戶用錢來教育我們怎麼做人?喔不,做好工作嘛,對吧?
如果大家轉換一下概念來想,職場上老闆是怎麼決定給員工發錢?發多少錢?又怎麼用錢來誘導員工做到老闆想要的結果?甚至我們不妨再調高一個層面,如果你是老闆而不是員工,你會怎麼去賺錢?怎麼督導和管理員工去幫你賺錢?一旦賺到錢以後,又要怎麼分配呢?
其實零用錢,都可以涵括在這樣的思考範疇中。關於零用錢的探討,我先提兩點坊間大部分的說法。首先,許多作者都不希望讓零用錢和成績或工作的結果掛勾。第二點,許多作者也認為應該定時定額發放零用錢。
其實這兩點我不是那麼完全的同意,我把我的想法提出來讓大家思考一下,該怎麼做最好,相信大家想過實踐過再修正,一定會找到最適合你們家的方法。
以第一點來說,沒錯,大家都聽過湯姆歷險記中,湯姆用好玩為勾子,讓小伙伴們心甘情願地付出代價換取為他油漆牆壁的故事,還覺得物超所值,也有許多實驗顯示,一旦讓酬勞與某樣事情掛勾,得到過甜頭的人,就很難再無償為同樣的事物付出心力了。所以不少親子書的作者都因此認為,不應該讓小孩覺得爸媽就該付錢給他才要做家事,或有錢賺才想好好讀書。(其實在湯姆歷險記這段名場面之前,湯姆曾經企圖用物質去換取小伙伴代為工作的,沒有想到在監工的姑媽打斷下失敗了,對方也一去不回頭,所以他在絕境之後才會想到這個大為違反一般直覺的點子,看看,難怪說創新常在傳統方法走不動之後才會被激發啊,也是否代表了這樣的鼓勵方式,會比物質的報酬更具長期吸引力呢?想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聰明人發現了現在心理學經過實驗證實的事情,還寫在小說裏,真有意思!所以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啊。)
就心理學發現的邏輯來說講,我並不反對,而且更深入點來想,當人們轉換觀點時,原本覺得苦不堪言的事情,竟然也能橫生樂趣。各位想想看,各種戰鬥營或極限運動的狂熱吸引力,是否有點get到那個意思了呢?其實各種體驗性的娛樂活動,都不免要設置一些足以挑戰參與者的難度,才更有讓人意猶未盡的餘韻。爸媽們是否可以用這種思維,誘導一下小朋友的觀點/框架?或許能更有效又更持續地保持小朋友們鍛煉成長的動力?)。
拉回之前提過的,老闆想怎麼讓員工好好工作達到老闆想要的成績呢?各位如果曾經當過社畜的話,想必一定面對過:每個月到點就拿一定的月薪,做得好老闆有獎金的這種狀況吧?說穿了,怎麼發零用金,大概就有點像這樣,所以重點不是要不要用錢"引誘”小孩(或像前面的高段班,直接改造整個活動的動機架構),而是應該先釐清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義務不可用錢引誘,但不盡義務是不是該有相應的罰則呢?權利則可以不行使,但若是盡了,得到該有的報酬做為獎賞,我覺得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換個角度來想好了。假設你的兒女成年並且工作了,若是還住在家裏,是不是該給爸媽房租或者餐費?租房子就算給錢,也應該要維持一定的整潔乾淨,不能隨意破壞環境,要保持一定的樣貌,不然在歸還房子時要修整成原貌才能還給房東,相信對於大人來講,這是我們很熟悉的社會規範之一。
同理,未成年的兒女固然還不能賺錢,但住在家裏吃爸媽的住爸媽的,當然也應該對家庭付出一定的義務,不能當爸媽是凱子。如果沒有盡到這一定的責任,(猶如房東的)爸媽也應該有相應的罰則,有權請子女加倍奉還才對。
至於第二點,要不要定期定額發放零用金?我想請大家想一想,誰是定期拿固定薪水的?答案是軍公教和受僱員工。誰是按工計酬的?自己當自己老闆的人,也可以說是按照業務表現來分成的人。所以定期接到零用金的小朋友,大概以後也會比較習慣去當受僱者,希望能捧個鐵飯碗定期發放月薪。但如果從小就覺得要靠各種方法才能取得多餘收入的小朋友,可能就比較容易理解何謂市場的需求?商機在哪裏?自己又要怎樣做,才能試著從中獲取利益?
這兩類型的人未必是衝突的,其實第一類型的小朋友若是從小就只是不問理由就拿到錢,爸媽沒有教育他們,拿了這筆零用錢也應該做到的義務的話,也就是我們之前曾提過的「當責」的概念的話,恐怕他們到了職場,未必能理解老闆想要他們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那麼也不定能捧得牢鐵飯碗。
所以歸根究底來說,最好爸媽都能讓小朋友養成第二類工作人員的思維,讓他們理解拿到錢的背後邏輯是什麼?沒有盡到義務必須做出的補償又是如何?做到超出義務的創舉時,又能得到什麼獎勵?這樣對於他們金錢觀的養成,相信會更為全面,未來更好與社會和職場無縫接軌。
那麼,應該怎麼讓零用錢和工作倫理掛得上勾呢?除了之前提過的「理財力」一書,大家可以見習一下那位女兒作者談到的生活實例之外,這邊再介紹我稱作的「猶太媽媽系列」。
這股猶太媽媽的教養風潮,似乎是從十年前開始吹起。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猶太人小氣但精明,一千多年的流浪生涯使他們團結,精於計算的民族性藉著信仰從小就有系統地刻畫在孩子養成的過程中,使他們縱使輾轉於世界各國之間,卻似乎很少吃虧,也能夠在財務世界中掙下一席之地。
(小小的有感而發:猶太人的成就很了不起呀,看看同為流浪民族的吉普賽人,雖然像蟋蟀一樣任情自在地生活,卻多半在各國的底層打轉,無法在歷史上為自己掙出一個眼神,多說一點,同為被納粹德國迫害過的弱勢團體,世人今日恐怕只記得猶太人在集中營的血淚,同為主要被害團體的吉普賽人卻在沒有紀錄下泯然於歷史中,所以,沒有力量就沒有發言權,不會被記得,很辛酸的現實。)
也因此,不免讓同樣面臨世界波動加劇的處境的我們同病相憐,自然會想向一直強悍地生存下來還活得不錯的猶太民族借鏡,看看他們經過這許多世代打造的教養法,是怎麼讓整個民族在混亂中找到安穩?我想,這也是所有愛子的父母,最想讓子女能學到的一生都能安身立命的絕技吧?
這裏介紹三本:《猶太媽媽不買玩具》,作者郭銀京,是一位韓國人,台灣由遠流出版。《猶太媽媽這樣教思考》,作者孫玉梅,由野人出版社出版。《嚴家風、慢教養,猶太媽媽這樣立家規》,作者為沙拉‧伊麥斯(Sara Imas),也是由野人出版社出版。
在談到怎麼教育孩子用錢時,幾乎三本書都強調:家務和學習是小朋友的天職,不能用金錢來引誘。但也不是一昧嚴厲地壓制小朋友接受成人的價值觀,而是帶著小朋友進行適度的勞動,按照年齡/智力/體力的成長,逐漸對家中的勞務提供自己能夠滿足的貢獻,這是一個不斷動態調整的過程。
看!這就是轉換觀點啦,每個家人都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對家庭做出貢獻,以後對職場/社會/國家/世界,也都能按照這樣的邏輯不斷地成長,並從中得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這不是折小朋友,而是讓小朋友在所謂的工作中,得到肯定與不斷成長的動力,如何讓爸媽和小朋友都能從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滿足,那就要靠雙方的巧思啦。
當然,零用錢除了爸媽怎麼發,也有怎麼帶領小孩子使用,這中間牽涉到更為全面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養成。那就等待第九集,我們再來做更多的探討。
本集最後補充一下,原本下集也就是第八集,應該就剛才提到的零用錢的主題繼續演繹下去,不過剛好碰上過年嘛,我想讓大家稍微從原來的主線裏放鬆那麼一下,稍微來補充有關前面提到的一些書中的有趣觀點,讓大家來做個腦力激盪怎麼樣呢?敬請期待囉,再祝福大家,希望大家聽得得愈多,想得愈多,愈來愈聰明,虎年統統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