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21__《浣紗記‧記泛湖》Ⅱ、梁辰魚∣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21__《浣紗記‧記泛湖》Ⅱ、梁辰魚∣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

2022/05/09 | 00:20:28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上週我們從傳奇出發進而說到崑山水磨調如何形成的原因,推論梁伯龍採用魏良輔改良的崑山腔,創作了《浣紗記》。目前在舞臺有機會看到《浣紗記》的折子戲有《寄子》與《泛湖》兩出。《泛湖》一出作品最有意思的是,曲調採行的是南北合套。那麼我們今天就從南北合套開始,好了,那麼什麼是「南北合套」呢?這個詞彙在不懂戲曲的朋友們大概不太能理解,「南北合套」即是在一齣戲中,或者在雜劇中,一整套曲子同時運用了五聲音階的南曲,以及七聲音階的北曲,兩者混用我們都可以稱做「南北合套」。講到這裏大家應該發現了,北曲和南曲一直以來不是都不能混用嗎?畢竟主奏樂器不同,怎麼混用呢?原來呀,當南戲越來越興盛之時,元雜劇的演出也逐漸從北方往南移,如此一來就會產生音樂交會,在此音樂交會下,為了要彼此調適,就必須各退一步,開始學習兩方音樂的混用,尤其呢,魏良輔是大功臣,他在改良崑山腔的同時,就有機會兼採北曲的弦索音樂。當然啦,南北合套不是從魏良輔進行音樂改良才開始,真正開始打破南北曲的界線,就是元代中期以後了,那時創作者開始選擇若干音律相和諧的北曲曲牌和南曲曲牌互相調和,放在一整套曲子裏,如此一來可說是南北合套的開始。最早進入文字記載是我們之前在討論《西廂記》時提到鍾嗣成的作品《錄鬼簿》:「以南北調合腔,自和甫始,如《瀟湘八景》、《歡喜冤家》等曲,為工巧。」因為《錄鬼簿》完成的時間差不多已經到了元代晚期了,所以南北合套的發生,應該是在元代中後期以後,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除了前面跟大家提及的戲路隨商路的傳播有關,更重要的是戲曲創作者或演出者,一直都有不斷精進的本能,好聽的音樂,好唱的曲詞,怎麼不學起來呢?那麼自然就產生了南北合流的現象了。
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初年劇作家賈仲明,為了徹底實踐南北合套的創作手法,非常實驗性的在自己創作的劇本《呂洞賓桃柳昇仙夢》中全部使用南北合套。並且放棄了過去雜劇一人獨唱到底的形式,採取了女主角旦,男主角末對唱的方式。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實驗劇。
我想大家都會追問,到底有沒有成功呢?明代初期嘛,真要創作更具歷史意義或者發揮文人情志的作品,當然是不可能,只能創作這類神仙道化劇,這類在戲曲專用術語就是「度脫劇」,就是引渡成仙的作品。要真的說怎麼成功,自然是還好。
不過呢,賈仲明在曲牌聯套的形式的開創上還真的向前跨越了一大步,逐漸讓南北合套定型下來。說到這裏應該又有人會問了,為何要定型?這也是我們之前曾提過的,早期的戲曲是沒有字幕,也沒有機會讓大家看到曲譜,南曲北曲相互混融真的必須具有規律性,否則對我們樂師或者演出者,還真會亂了套。那麼南北合套的幾個基本規律,我來跟大家說說:首先,南北合套通常都是交替運用,就是先一支北曲曲牌,接著就是南曲曲牌,兩類輪著使用;如果是由男主角與女主角互相對唱的話,通常都是由男主角先唱北曲,女主角唱南曲,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又要回到北曲與南曲的聲音情感了。不妨套用明代復古運動大師王世貞在《曲藻》中的一番話:「凡曲,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曲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則辭情多而聲情少,南則辭情少而聲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易粗,南氣宜弱。」
聽到我所念的嗎?南曲的音樂來得弱些,並且音樂緩慢,跟北曲正好相反,尤其當魏良輔改良了崑山土腔後,更在意南曲的宮調、板眼(就是拍子),平仄等唱法,讓崑山腔行腔吐音更精緻,如此的音樂質性正適合女性角色演唱,那麼調促、氣粗的北曲音樂不就正屬於男性角色來演繹嗎?
不過有一件事情要請大家留意的是,南北曲合套通常都是以北曲的聯套形式為基礎,因為調高的需要南曲必須調和自己的音樂旋律符合北曲的調式。這也是為什麼通常傳奇劇本的第一出都是男主角開場,其實戲曲演出的主軸也多半是以男性為主。女孩也不用太在意,直到現在留下來的好劇本,都是讓女性角色充分發揮的喔。
好囉,接下來就要正式進入〈泛湖〉的曲牌聯套了。上一次我們提到的兩人相遇俱是天上謫仙,接著下來是要共續三生未了姻緣,這才是真正回到兩人應有的位置上。我們不妨繼續聽下去。
 (旦)當初若無溪紗。我與你那有今日。
(生)你那紗在何處。
(旦)妾朝夕愛護。佩在心胸。君試觀之。
(生)我的紗也在此。千叢萬結亂如堆。曾系吳宮合巹杯。今日兩歸溪水上。方知一縷是良媒美人。我和你早早登舟去罷。漁翁那裏。
(丑淨)相公有何分付。
(生)我要下船。過湖中往海上去。
(丑淨)不知相公海上要到那一方。若出了海北風往廣東。西風往日本。南風往齊國。今日恰是南風。
(生)旣是南風。就往齊國去罷。
西施與范蠡二人由風來決定前往齊國,兩人開始輪唱:
〔生〕【北新水令】問扁舟何處恰才歸。歎飄流常在萬重波裏。當日個浪翻千丈急。今日個風息一帆遲。煙景迷離。望不斷太湖水。
〔旦〕【南步步嬌】憶昔持紗溪邊洗。正遇春初霽。芳心不自持。誰料多才。忽然相値。住立不多時。急忙裏便許成佳配。
南北合套的聯套形式,由於第四十五出已經進入整部作品的尾聲了,因此採取雜劇一貫的作風曲調採取的就是【雙調】聯套:【新水令】,還記得嗎?雙調的聲情是什麼?沒錯,就是健捷激裊,也就是音樂旋律相較其他八大宮調來得快很多。范蠡與西施登程,望浩渺煙水,搖曳太湖船,慨嘆著世事紛擾如「浪翻千丈急」,而今成為泛湖之人;至於西施則是憶昔往日匆匆婚配,卻馬上面臨家國存亡之秋。
(生)【北雁兒落】謝娘行能諧子女姻。羞殺我未有兒夫氣。亂叢叢邦家多苦辛。急攘攘軍旅常留滯。
(旦)【南沉醉東風】為君家寥寥旦夕。為君家淹淹憔悴。奈徹夜患心疼。奈徹夜患心疼。日高未起。空留下數行珠淚。山深地僻。花飛鳥啼。傷心過處雙雙蹙著翠眉。
〔生〕【北得勝令】呀。非是我冷淡了相識。非是我奚落了新知。祗為那國主親遭辱。祗為那夫人盡被羈。賓士。千里價難相會。棲遲。三年猶未囘。
〔旦〕【南忒忒令】你流落他鄕未囘。我寂寞深山無倚。鶯兒燕子。眼望親成對。誰知道命飄蓬。誰知道命飄蓬。君恰歸。妾又行。做浮花浪蕊。
〔生〕【北沽美酒】為邦家輕別離。為邦家輕別離。為國主撇夫妻。割愛分恩送與誰。負娘行心痛悲。望姑蘇淚沾臆。望姑蘇淚沾臆。
〔旦〕【南好姐姐】路岐。城郭半非。去故國雲山千里。殘香破玉。顏厚有忸怩。藏深計。迷花戀酒拚沉醉。斷送蘇臺只廢基。
西施初嫁之時,范蠡奔赴軍旅,只留下西施一人殷殷盼望著良人的歸來。范蠡的懺情是並非是無情意而是奔赴行在,一切都是家國喪辱,為「為邦家輕別離」,「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兒女之情在家國面前是何等渺小。范蠡一口氣通过【北雁兒落】【北得勝令】【北沽美酒】三首曲向西施傾訴衷腸,吐露當年薦西施入吳宮的矛盾與痛苦,割捨恩愛情意,范蠡必須心繫家國憂樂,辜負著對西施的盟約,只能淚眼望著姑蘇臺忍痛江西施送往吳國,期待著有朝一日可以雪恨復國。如此隱忍,西施自忖「殘香破玉。顏厚有忸怩。藏深計。迷花戀酒拚沉醉。斷送蘇臺只廢基。」如此龐大的國族重擔,肩負在西施的身上,只能暫捨兒女情,迷惑夫差,只得待斷送吳國的江山,才有今天的結果。
【川撥棹】中「龍起春雷。風捲潮囘。地轉天隨。霎時間驅戎破敵。因此上喜卿卿北歸矣。」正是破敵復國,迎回西施,使得他們兩人終於可以團聚一起。接著西施所唱的「【南園林好】謝君王將前姻再提。謝伊家把初心不移。謝一縷溪紗相繫。諧匹配作良媒。諧匹配作良媒。」便是感謝越王重新提及第二出〈游春〉中兩人情感醞釀之時,也是感謝范蠡的衷情不變,在「浣紗」聯繫兩人情感,似乎一切都恢復往昔時光。
從【北太平令】做起始:「早離了塵凡濁世。空囘首駭弩危機。伴浮鷗溪頭沙嘴。學冥鴻尋雙逐對。我呵。從今後車兒馬兒。好一回辭伊謝伊。呀。趁風帆海天無際。
【南川撥棹】〔旦〕煙波裏。傍汀蘋。依岸葦。任飄颻海北天西。任飄颻海北天西。趁人間賢愚是非。跨鯨遊駕鶴飛。跨鯨遊駕鶴飛。」敘寫從今可以離開政治紛擾,了無牽掛得以遨遊五湖。
最後〔生〕【北收江南】呀。看滿目興亡眞慘淒。笑吳是何人越是誰。功名到手未嫌遲。從今號子皮。從今號子皮。今來古往不許外人知。
〔旦〕【南漿水令】採蓮涇紅芳盡死。越來溪吳歌慘淒。宮中鹿走草萋萋。黍離故墟。過客傷悲。離宮廢。誰避暑。瓊姬墓冷蒼煙蔽。空園滴。空園滴。梧桐夜雨。台城上。台城上。夜烏啼。
〔生〕【北淸江引】人生聚散皆如此。莫論興和廢。富貴似浮雲。世事如兒戲。唯願普天下做夫妻都是咱共你。
帶出歷史興亡感慨,從回憶前塵為始,歷代興亡為終,寄託深深的黍離之悲。大時代的兒女悲情,富貴浮雲轉頭空,當兒女情懷交織於政治興衰存亡,留下的只有離宮廢空園滴,本是夫榮妻貴的足以歡樂放懷,君心難測下,唯有「伴浮鷗溪頭沙嘴。學冥鴻尋雙逐對。」悄悄的暗示了越王的「可與共患難,不可同歡樂」的性情,避世逐浪彷彿是人生最後的安頓,在紛紛擾世下超越凡俗追尋悠然自在,也是范蠡與西施朝向山林白首偕老的渴望。
喜愛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一定要收聽我們的節目,也幫我們粉絲頁按讚鼓勵,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