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39__〈嚴先生祠堂記〉、相尚以道、范仲淹|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39__〈嚴先生祠堂記〉、相尚以道、范仲淹|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

2023/06/05 | 00:21:04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宋仁宗景祐元年(西元1034年)正月,這一年范仲淹出守睦州(也就是現在的浙江建德梅城),四十六歲。是年四月既望日,抵達桐廬郡。桐廬縣南富春山,是東漢著名隱士嚴光游釣隱居之處。睦州人傑地靈,既有新安江這樣的奇美山水,又有嚴子陵這樣的高義之士,身為知州的范仲淹由嚴子陵進而聯想到自己,由漢光武而聯想到當世之時弊,於是當他「來守是邦」,即著手「構堂而奠」,巧構出篇章寫下了千古名篇〈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思其人,詠其風,表達他對於嚴先生的仰慕之情,以及對於盛世的嚮往之心。
這位嚴子陵是誰呢?(西元前37年)出生,本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漢末餘姚人。少年時代就到外地投師,刻苦好學,博學多才,性格耿直。在學時與南陽人劉秀是同學,兩人白天探討奧旨,夜來抵足而眠,結下深厚友誼。當時因西漢腐敗,王莽篡位,赤眉、綠林紛紛起義,嚴子陵見天下大亂,便回到餘姚,隱居不出。爾後劉秀統一天下,做了皇帝,就是東漢開國國君光武帝。光武帝知嚴子陵賢能,便派人四處尋訪。有人見他反穿裘皮襖在澤中釣魚,光武帝急忙派使者,備了華麗的車馬,請他入朝為官,但接連三次都被斷然回絕。光武帝沒法子,便親自到他的住處去請益,豈料他竟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光武帝來到他的身邊,撫著他的肚腹說:「你這個怪人,難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嗎?」他翻身坐起,答道:「從前堯帝那樣有德有能,也還有巢父那樣的隱士不願出去做官,讀書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進入仕途呢?」光武帝聽了直搖頭,說:「子陵,我終究不能說服你嗎?」
然而,光武帝並沒有死心,仍然將他請到洛陽。他雖被安置住在富麗堂皇的大宅深院中,卻不肯與朝廷顯貴往來,光武帝去拜見他,他也不行君臣之禮。光武帝對他沒有辦法,說他是「狂奴故態」。
一日光武帝把他請進宮中,促膝談心,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嚴子陵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光武帝聽他論古涉今,說理精辟,喜得眉飛色舞。兩人一直談到深夜,光武帝便留他同床睡覺。嚴子陵也不推辭,躺在床上,叉開雙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竟把一條腿擱皇帝身上,光武帝為了不驚動他,竟一夜沒有睡好。
次日清晨,嚴子陵還在夢鄉,光武帝就起了床。只見欽天監驚慌失措的闖進宮門,奏道:「臣昨夜仰觀天象,發現有客星沖犯帝座,恐怕於萬歲不利,特進宮面稟」。光武帝沉思片刻,忽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那裡是什麼客星沖犯帝座,是朕與好友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條腿擱到了朕的身上了。」
從此嚴子陵這個「客星」的雅號就名揚四海。家鄉的陳山也被稱為「客星山」,客星山北有大河,又被稱為東江,橫河江上有一座石橋,命名為「客星橋」。如今還保留在餘姚四碑亭的嚴子陵碑文中,亦有「依然城廓客星高」之句。
光武帝十分欽佩嚴子陵的人品才學,要他擔任諫議大夫,但他依舊不肯接受。後來乾脆不辭而別,回到家鄉餘姚隱居,於西元前43年過世。
范仲淹在1034年貶謫至桐廬郡,正是嚴子陵隱居處,因此這篇緬懷嚴子陵高風亮節的短文,文中深刻蘊含著作者范仲淹對時世的感喟與悵惘,以及對當世君主的幽憤和企盼,難言之苦衷,耿介之情懷溢於言表。全篇以嚴子陵為名,文中卻不單言先生一人,而以光武與之相對應來寫;不只是一味地「發思古之幽情」,而是注意在遣詞為文中,處處體現嚴子陵的高潔之風。文章一開始交待出「先生,光武之故人也」。僅八個字,便把兩個人物及他們間的關係簡單明確地告訴讀者。「相尚以道」僅僅四字,開宗明義,點明主題,並以此統領全篇,可謂惜墨如金之至。
「道」作為士大夫階層的品格操守以及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長期為人們所稱道和推崇。下面作者以鮮明的節奏,緊扣「相尚以道」的主題,分三層逐次展開論述。作者把嚴子陵與光武帝兩兩對照、相互映襯,在突出嚴子陵的同時,使「相尚以道」的主題得以深化。
「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兩句問話,道出嚴子陵、光武天下無人可比的兩種性格:光武是君臨天下,統治萬民的一國之尊,嚴子陵則是放浪不羈,藐視權貴的一介寒儒。
兩個反問句,勾勒出了光武帝與嚴子陵兩個性格、地位迥異的人物形象。《後漢書‧光武記》中記載,建武元年「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強華自關中奉《赤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囚夷雲集龍鬥野,囚七之際火為主。』」光武得符,後果登帝位。其「乘六龍」,「臣妾億兆」是何等烜赫。相傳地上的要人在天上都有與之相應的星宿。據說,嚴子陵與光武共臥,子陵將腳放在光武腹上。次日,太史奏有客星犯帝座甚急,以為不祥,光武卻笑著說:「我不過與故人嚴子陵共臥而已。」以後嚴子陵歸隱江湖,「泥塗軒冕」,這又是何等清高。「相尚以道」正是對他們二人關係的高度概括。
前五句連用了兩個「天下孰加焉」發問,極言光武「握《赤符》,乘六龍」,君臨天下的威儀,後者則盡寫嚴子陵「動星象,歸江湖」的傲岸不群的風姿。遙想當初,漢光武踐帝位之時,念及舊日與嚴子陵「相尚以道」的布衣之交,召他入朝任諫議大夫,而嚴子陵卻始終不為所動,守冰雪之節操,還耕釣於富春江畔。他能夠在至尊延請之時置若罔聞,處之泰然,絕非一般俗人、假隱士所能比擬。古來隱士頗多,然而志趣迥異,其中不少人是做著將來一旦為官的美夢才去隱居的,那是以退為進的干祿之徒所為,誠如孔稚珪〈北山移文〉中所言: 一俟「鳴騶入谷,鶴書赴隴」,這些人就會撕下隱士的面紗,現出一副「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的醜態,招致山林笑駡,「列壑爭譏」。嚴光之隱,則純乎為保持自己清高安貧的氣節,故而得到世人景仰,這也正是為什麼范仲淹稱他「以節高之」的原因了。極言光武,意在盛讚嚴光,金聖歎在讀完這篇文章後:「說得光武大,愈顯先生高」,是范仲淹作文的妙處所在。
范仲淹並沒有僅僅停留對嚴先生的讚頌,這也並不是他寫作此文的全部初衷。他期待著仁者能夠欣逢盛世,明主能夠體恤良臣,非如此則不能「大有功於名教」。然而子陵之於光武能「以節高之」,表現了自己不事權貴的高尚操守;光武之於嚴子陵,亦可「以禮下之」,表現了一個開國之君禮賢下士的博大胸懷。文中以光武映襯嚴光,並非有貶抑光武之意,相反,他同時也是想借嚴光之隱反襯出當時世道的清明,寄寓自己未遇明主的淡淡惆悵。他想見當年嚴光與光武「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後漢書·逸民傳》),而光武竟不以為意。嚴光的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固然可欽可敬,光武的寬容大度又何嘗不令人追慕景仰呢?聯繫自己頗不平坦的艱辛仕途,幾番直言進諫,觸犯龍顏,忤逆權貴,徒然招來黨爭之禍;世逢內憂外患,自己報國無門,怎不追思光武帝這樣的一代聖明君主啊!這是他們「相尚以道」的具體體現。文章至此為本段的第一層。
下面作者以《易》上的爻辭,為二人的交往找到理論依據,對他們各自的品格給予了高度評價。由於范仲淹是治《易》大儒,深通卦爻之術。他把《易》卦引入文中,立意既新,又自然貼切,不致使人產生艱澀難懂的感覺,足見其易學功力之深。以《蠱》卦比嚴光,贊其「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風;以《屯》卦比光武,頌其「以貴下賤,大得民也」之德,力圖說明: 雖則嚴光至為聖賢,但如若遭逢亂世,則唯有微子之逃、比干之戮的下場,即使一心要去歸隱,恐怕也難遂其願了。所以要緊的還在於光武帝「以貴下賤」的得民之舉,故而范仲淹慨然作歎道:「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其心中不平之意,不言自明。
嚴子陵能在「眾方有為」之際,在眾人奔走鑽營的情況下,「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光武帝則能以「陽德方亨」的得意時刻,不逞驕奢、虛懷若谷,「以貴下賤,大得民也」。這對一個政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實為難能可貴。此為第二層。
很顯然,作者是以一種複雜微妙的心態來寫作此文的:一方面,他滿懷激情,讚揚嚴光,全篇以光武與嚴光對舉相始終,「兩兩相形,竟作一篇對偶文字,至末乃歸到先生」,一氣貫通,有發揮,有詠歎。而另一方面,他又是在無限憧憬地追念光武之德政,進而提出「有功名教」的政治主張,認為賢人的出現與明君在位不無關係。可見他之所以祀先生,不特頌揚先生之風,而更在於期待有聖明之世的出現,使得「貪者廉,懦者立」,天下的仁人得以一展其雄才大略。
在對事實和理論加以闡釋之後,作者直接發表議論「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兩兩對照,猶如工整勻稱的對仗句式,音韻鏗鏘,使二人「相尚以道」的關係在優美的文字之間得以昇華。至此為本段的第三層。
文章以歌頌嚴子陵人品的歌辭作結:「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作者將讀者的視線,從祠堂引向無限廣大的天地之間。嚴先生的高風亮節,飄於蒼莽雲山之間,蕩乎浩浩江水之上,世代相傳,與高山流水長在。開闊的意境,深遠的旨趣,雋智的文字,使讀者在懷念先生之風的同時,產生無盡的聯想。全文從介紹嚴子陵的身份起筆,以讚頌子陵的高風亮節收束,整個文章前後遙相呼應,一氣呵成,氣勢不凡,別有一番神韻。
作品行文質樸,不事雕琢,猶如嚴先生拙樸的人品;文字明白曉暢,但並非枯燥無味,這又如嚴先生含蓄深沉的性格。外部形式與所表達的內容達到了和諧完美的統一。
范仲淹為文雅潔,語言流暢,結構謹嚴,後人評他的文章「字少意多,義簡理詳」(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卷六)。本篇筆力雄健,結構精嚴,被人盛讚為「直追秦漢」之作。其中結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足以概括出嚴先生的高風亮節。相傳范仲淹初作此文之時,「先生之風」本作「先生之德」,後李泰伯給予建議以「風」代「德」,他聽罷欣然改之。這篇《嚴先生祠堂記》通過對嚴子陵、漢光武帝之間「相尚以道」的交誼的讚頌,表現了他對明君賢臣的清平政治的渴望,同時透出政治上失意之人的淡淡惆悵。
以上就是本期的節目,喜愛我們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請多多訂閱我們的podcast,也幫我們按讚分享,如果願意對書坊進行小額贊助的朋友們,請掃一下我們粉絲頁的QRcode,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我們下一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