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03__理財觀念的培養與溝通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03__理財觀念的培養與溝通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

2021/12/31 | 00:17:21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歡迎各位來參與理財煉金術第三集,一開始先稍微複習一下前面提到的知識點,第一集中提到的匱乏經濟學,第二集中,在討論世界觀時提到的技術陷阱,希望大家溫故而知新。
好了,現在我們對於人類心理與現實財經環境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就可以開始注意,在未來進行理財規劃時,如何適當地依據自己的處境與偏好,來因應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外在波動。
為了談好親子理財,沒有小孩的我特別去收集和整理坊間的許多相關書籍,然後我感覺,在金錢觀或價值觀的養成上,各家都有相當的共識,例如:沒有金錢雖然萬萬不能,但有錢也非萬能,努力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與職業型態,可能是在滿足衣食無虞的最基本需要之後,更值得去探刻探索的一生課題,過分追求物質方面的富裕和虛榮,未必能帶來心靈的充實快樂。這樣深切的哲理我非常認同。
但一旦要落實到如何引導子女理財的具體技巧,如同我們之前兩集中提過的,首先,每個人身心性格各有不同,而且魔鬼藏在細節裏,所以恐怕並不一定有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程式可以套用所有人。說實話,因為各家作者的經驗或資歷特長各有不同,有些建議甚至可能看起來會互相衝突。但如果細細去看每個作法背後的理由,其實也都有它們適合的環境,當然也有可以改良的空間。
出於謹慎,我會整理一下坊間目前通用的方法,但提出我個人覺得有可能會引發的一些優缺點,或許各位聽眾可以考慮大膽地實驗和混搭,看看在應用上,如何能讓全家人既能善於適應因為環境影響而可能變化的家庭財務狀況,又能避開或小心觀察可能引發的一些問題。
另外,這裏可能也要分類一下,談親子理財觀念的養成時,在孩子不同的年齡自然會有不同的作法。對於2歲到5歲前的幼兒,著重點大約在於如何誘導孩童在和大人索求想要的東西時的情商,還要注意在滿足孩童對快樂的渴望的同時,又要節制孩童的慾望不成為虛榮之間的微妙分界。這時的目標多半是希望能逐漸養成親子間良好平順的協商習慣,進而構建親子間具有共識的金錢觀到價值觀,希望能更好地引導孩子養成更健全的人格。
等上了小學到12歲,孩童進入同儕世界,孩子在此一階段的新課題,除了進學校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外,更要和同學互動,彼此觀摩模仿社交以求融入,此時就會產生許多社交方面的衝擊。父母除了更加深化前面提到的財商以外,可以開始利用如何給予孩子自由使用的金錢,養成孩子更深刻的價值觀念,也要同時去注意同儕間的互動,如何影響孩子的金錢觀以及管理財物的習慣。這也絕對是一個需要常常檢討,不時要動態調整的過程,亟需親子雙方的密切合作。
到了初中和高中的階段,我建議家長應該讓青少年更積極地參與家庭理財活動,不妨讓孩子開始瞭解家長們的收入型態,更多樣化地搭配零用錢的發放方式,或加入青少年打工觀摩職場的機會,讓青少年開始實習出社會後自己可能面臨的收支狀況,有更好的經驗去適應。
首先還可以用很多遊戲,讓青少年考慮未來收入的型態,將會對應何種生活水準,從財務面更現實地去考慮自己職業的選擇,然後考慮學習目標的設定。等一下我們會介紹這些有趣的遊戲,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當然,財務不該是唯一的篩選標準,這時家庭的成員們,也該協助青少年更加去認識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喜好,才能,興趣大約的範圍,再去尋找相應的職業範圍與學校科系,這樣可以縮小焦距,讓努力更能具體地執行。
我建議大家,認識自己更多的是尊重實驗和實習的精神,切實地接觸職業或從業人員,甚至在打工過程中,也試探自己是否能習慣未來的可能職場,以及工作的慣性和嚴格要求。若沒有初步的實踐,光用想像,根據行為經濟學的發現,人們常會把自己美化成超乎平均,似乎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但一旦真的面對,可能連一點點犧牲都不願意接受,因此早點面對自己,免得四年學習下來,卻發現自己想要轉業,這四年的學費的沈沒成本,都可能會阻礙親子們的思考過程,結果做了個差強人意,未來後悔不已的決策,那是我們想要避免的結果。
所以實習不只是賺錢,更重要的是去汲取經驗。我會建議家長們可以在孩子實習或打工的時候,多跟孩子討論他們在職場看到什麼?在與同事相處時有什麼喜歡或障礙?孩子在情緒和理智上是如何解讀這些人事物?又是怎麼去處理?能否學以致用,並且從中得到工作上的滿足感?
這是更重要,但可能更難從學校學到的工作智商,我也希望家長們憑藉自己的經驗,從理智面去提供孩子更多選項,但不必強迫他們照做,畢竟,將來是他們自己要去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如何從源正確思考處理到對自己較好的結果,也是需要自己學習過才能真正成長的過程。
剛剛談到有趣的財務規劃探索遊戲,我先講一下遊戲背後想要提醒玩者的東西。
人生的計畫,其實和預算規劃,甚至任何計劃的過程是一樣的,原則是:以終為始。什麼叫以終為始,就是先有最後想要達成什麼大目標,然後由後往前設立各階段的小目標,一直回到現在,然後照著計畫逐步完成。
我們這個節目原先主要的目標受眾是在青少年部分,所以我們會先從青少年時期開始討論,且著墨較多,至於12歲以前的孩童,我們在討論完青少年之會做些坊間書籍的整理介紹,若是各位覺得很有興趣想要再多瞭解,請再反映給我們,視各位的需求方面來做更多的探討。
到了青少年部分,我個人認為是應該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現實了!有沒有聽起來很殘忍?但我覺得有句話說得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所以愛孩子不是讓他們一直住在無菌室,當然也不是說把他們放在九死一生的地方,像養蛊般無情地看看他們能不能活得下來?而應該像培養新兵一樣,一點一滴開始鍛煉,等他們的體力智力情商跟上來了,然後一步步予以擴展他們能力上的極限。
好,終於到了遊戲階段,開不開心?就先讓他們想想自己想要的生活,需要多少錢吧!這裏介紹一本書:《富小孩與窮小孩》,作者為郝旭烈先生,由三采文化出版。這本書很好,由虛構人物的故事情節,逐漸帶出各種想讓青少年理解的財經觀念。
不過我這裏想先引述的部分不是來自正文,反而是推薦序中的一個遊戲。推薦文作者是一位國小老師林晉如女士,她設計了一個「未來想過的生活」學習單,看看學生們的理想生活,在現實中需要多少財物來支持。
林晉如女士為此曾特別寫了一本書,有興趣的親子也可尋找參閱:《未來想過的生活:從13個教育現場、6張學習單、1篇作文,翻轉孩子的未來》,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現在,讓我們再來玩這殘酷的遊戲吧(雖然不是魷魚遊戲,但打臉的程度說不定有到花枝了?我的惡趣味)。例如:獨立後想住多大的房子(當然這也要加入有哪些家庭成員?妻子?孩子幾個?我們先不談父母,因為父母通常自己可能已備有退休用的房產,即使要同住,我們也大概率假設父母可以支應多出來的房產面積)?每月的食物支出?水電平均支出(和房產面積與家庭人員都有些相關)?總的來說,就是學生們理想生活的物質層面,如果全靠自己努力,需要多少月收入來支應?
推薦文作者很幽默,我的感覺呢,這麼說吧,看著無知者的夢想被現實啪啪打臉,可能還真的有點爽感?唉,這是人性黑暗面,我們就不要深究了吧。總之,這位可愛的小學老師發現,學生們天馬行空的想像著開豪車住豪宅的美好未來,然後發現需要20~30萬元的月基本開銷,極端值的一位小朋友需要一個月280萬元才能生活(還真敢想,不過也許夢想愈偉大,愈能推動人們向上?讓我們往好的方面去期許)。
結果那班可憐的小朋友發現自己必須面對可能破產,放棄不生小孩當頂客族,放棄買房,選擇與父母同住(看到有家人當支援的重要性了吧?),每個小朋友還背負了20~30年的車貸或房貸,甚至還有小朋友決定要找有錢的伴侶,以分担龐大的開銷(這樣是不是讓孩子們更想嫁入豪門?糟了,好像政治不太正確?也許應該設計一個遊戲,嫁入豪門你的工作內容清單與一日生活流程,好打破一些不實幻想?)
總之,玩到最後小朋友全嚇傻了,至少月薪2到3萬,應該是無法滿足未來想過的生活(這裏補充一下,目前台灣的平均所得雖然是年薪65萬元,但中位數所得為年薪50.1萬元,中位數指把所有人的所得排列成第一到一百人,那麼第50個人的所得,平均月薪是4萬1750元,應該還是無法支應絕大部分小朋友的夢想吧)。
我想這個遊戲或許更適合青少年來完成,因為這是他們大概6年內必須面對的處境,又有了初步社會化與工作實習機會,對自己的能力等有較清楚的認識,這樣考慮起來不但具體,也更具急迫感。各位可能想哪有那麼快?但實際上,若考慮大學的職業選擇方向,和考取所要求的成績水準,加上大學學費的籌措都需要時間,初高中生請早點未雨綢繆,好好和父母協商,如何在6年內務實地存到足以實現就讀理想科系的必要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