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18__史記、〈項羽本紀〉Ⅱ|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18__史記、〈項羽本紀〉Ⅱ|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

2022/05/02 | 00:39:45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收聽古今書房podcast的朋友們好,我是李智平,本周我們繼續來聊聊〈項羽本紀〉當中的那些人與那些事。
首先,我們先來回想一下上周所讀到的內容,再接續項羽的故事。項羽是楚人,從小跟著小叔叔項梁長大,之後就跟隨著項梁一起加入了反秦的行列。他們先是殺了會稽太守殷通,得到八千兵力以後,就從江東起義。在起義過程中,謀士范增加入了他們的陣營,協助出謀劃策,他們迎立了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懷王二世,稱為楚懷王心,奉為義帝,並挾他作為號令各路諸侯的籌碼。
但在一次與秦軍的戰役中,項梁身亡,項羽便接替了叔叔的位置。當時,秦將章邯圍困了另一路起義的諸侯趙歇於鉅鹿,趙歇向各路起義的諸侯求援,最終,項羽在此戰役中破釜沉舟獲得勝利,也因為他的驍勇善戰,而成為「諸侯上將軍」,當時天下號令已然掌握在項羽手中。
但項羽萬萬沒想到的是,當時劉邦的人馬已經攻進關中、咸陽。根據楚懷王心與項羽、劉邦的約定,誰能先打進關中、咸陽,誰就能稱王,但楚懷王心似乎有心暗中幫助劉邦,讓項羽北攻鉅鹿,讓劉邦直取關中、咸陽。
等劉邦進入咸陽後,項羽自然不能忍受這樣的結果,而劉邦也自知當時實力不足,不足自立,雙方就約定好在新豐鴻門設宴,由項羽作東,雙方言和,由項羽接管咸陽。而謀士范增看出劉邦進入咸陽後,能克制貪念,約束手下,善待他們,頗具帝王相,就暗示項羽要在鴻門宴上趁隙殺了劉邦,避免劉邦成為項羽稱霸之路的絆腳石。但最終項羽心軟,沒能動手,而劉邦也利用尿遁,回到自己的陣營,雙方依舊各據一方。
上次的故事就說到這裡,此時的項羽似乎一切都很順利,一路稱霸。但也別忘了,他在鉅鹿之戰後,當時戰敗的秦將章邯怕被回去後被清算,就帶著20萬大軍倒戈項羽,但項羽卻擔心這些軍隊不能聽從他的號令,趁著夜晚帶著楚軍坑殺了這20萬的大軍,其兇狠也可見一斑。
司馬遷最後曾評價項羽說到:「自矜其功,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亡國。」這是說項羽好大喜功,喜歡逞自己的見解而不向古人學習,認為成就霸王之業就是靠武力征服天下,所以只歷經短短五年便覆亡了。至於司馬遷為何會這樣評價項羽,他到底做了哪些盡失人心的事情,接著,我們將繼續走進〈項羽本紀〉,但為了便於敘述與突出人物主線,我還是會掌握關鍵事件進行描述。
一、屠咸陽,徙殺義帝,分封諸侯
(一) 在鴻門宴後,劉邦如約退出了咸陽,由項羽來接管。對比劉邦不侵犯婦女與私人財產,項羽做法顯然有極大的不同。他帶領軍隊屠殺咸陽城,殺了秦三世子嬰,且俘虜了許多婦女、洗劫財物,又焚燒秦宮殿,據司馬遷形容道:「火三月不滅」,這場浩劫之大,非同小可。而日本學者瀧川龜太郎的《史記會注考證》曾從心智年齡探討了劉邦與項羽為何進入咸陽後,態度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他說:「此時沛公年已五十,思慮既熟;項羽年二十加六,血氣方剛,彼接物周匝縝密,不敢妄動;此當事真摯勇決,任意逕行,是二人成敗之所以分也。」由此大約也可看得出兩人在處理事情上的差異。
(二) 此時,有人跟他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意思是說他現在位處的陝西關中一帶山河險峻,很適合做為天然屏障,且土地豐饒肥沃,是可以稱霸天下的地方。但項羽眼見秦宮殿被自己燒得十分殘破,又出征三年多,很想要回浙江老家了。他是這樣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私毫沒有掌握大局的思考能力。於是有人說他:「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這是暗諷他即便是當了霸主,但還只不脫原本焦躁的本性,項羽一氣之下就命人把此人烹殺了。
(三) 接著,項羽就推楚懷王心為楚義帝,成為名義上的共主;然後又開始分封各路諸侯,一共分封了十八路諸侯。而他把劉邦分封在巴蜀,為漢王,也就是現今的四川重慶,主要是因為此地為山城,出入不易,可以箝制劉邦的行動。至於項羽自己,則自封為西楚霸王,真的放棄了關中,而回到老家江蘇彭城一帶,也就是現今的徐州。
(四) 當各路諸侯都安置妥當後,項羽又命人跟楚義帝(楚懷王心)說:「古代帝王都是居住在上游地帶。」就讓人逼著義帝遷徙到長江中上游,湖南長沙郴縣,但又命人在途中暗殺了義帝。此舉讓其他諸侯大為不滿,開始有了反叛的意圖;而且項羽的分封也不盡公允,諸侯們也各自有紛爭,相互攻擊、吞併,不再聽從項羽的號令。最令他擔心的劉邦,也開始吞併其他土地,開始壯大聲勢。此時劉邦雖未統一天下,但已採用漢之紀年,為漢元年。
二、漢二年-三年,追擊漢軍,漢以反間計殺范增
(一) 到了隔年,也就是漢二年,兩方矛盾愈來愈激烈,此時項羽正帶兵北伐不順其命令的齊國;劉邦便趁隙以56萬大軍伐楚,而且直搗彭城。項羽一聽此事,馬上率領精兵3萬回防。這項羽果真利害,早上剛殺回彭城,中午就大破漢軍,先殺了10多萬漢軍,漢軍忙退卻;楚軍一直進逼,直到雎水,漢軍被逼到退無可退,此時,又有10多萬人被迫擠入雎水中,據司馬遷說,被逼入水中的人太多,而使「雎水為之不流。」
(二) 項羽又圍困住了劉邦,本以為可以捉住他。但孰料此時竟有一陣怪風吹亂了楚國軍隊,劉邦趁隙逃脫,但項羽緊追不捨。原本,劉邦逃脫時,想將尚且留在沛縣的家人一併帶回巴蜀,但無奈戰亂中找不到家人。在此,我們先稍微了解一下彭城與沛縣的位置,彭城是一個郡,而沛縣是彭城郡下的一個縣,這等於說項羽、劉邦都是出自同一地方的人。
(三) 在劉邦撤離逃脫途中,巧遇正因戰亂逃跑的兒子、女兒,後來的孝惠帝、魯元公主,趕忙將兩人帶上車一併逃離。但因為項羽追得太緊,劉邦竟三度覺得兒女累贅,直接推兒女下車。最後還是夏侯嬰阻攔,並指責劉邦再怎樣急迫,都不應該趕兒女下車,如此孝惠帝、魯元公主才逃過死劫。
(四) 但所幸後來漢軍又陸續會合,而劉邦手下的蕭何又從關中增兵支援,方能與項羽於滎陽,也就是現今的河南開封一帶,兩相對峙,誰也不讓誰。
(五) 後來,項羽屢屢阻斷漢軍後勤支援的道路,劉邦就希望能與項羽講和,並以滎陽為界。此時,項羽的謀士范增就說:「現在漢軍勢力單薄,可以直接拿下。今天若放了他們,你一定會後悔。」項羽一聽,急了,就命人包圍滎陽。
(六) 這范增屢次想方設法要殺劉邦,先是鴻門宴,現在是包圍了劉邦。於是劉邦手下的陳平就利用「反間計」,趁著兩方使者會面時,刻意挑撥項羽、范增的關係。項羽上當了,以為范增要反叛,范增一氣就要告老還鄉,他告訴項羽:「天下大事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羽也沒挽留,但范增還未回到老家彭城,半途就因背上生毒瘡而亡。
三、漢四年,項羽以劉邦父親要挾,威脅投降。
(一) 當時兩方仍敵對,互有戰鬥,到了漢四年,有件特殊的事情,很值得一提。
(二) 當時項羽與劉邦兩方依舊在滎陽的廣武山一帶對峙。投靠劉邦的彭越斷絕了楚軍的後勤補給,而項羽手中還正俘虜著劉邦的父親。於是項羽就把劉邦的父親至於高台之上,並告知劉邦:「你要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父親烹煮了。」孰料劉邦竟然這樣回應道:「想當初我們一起受命為楚懷王心,彼此約定結為兄弟,所以我爸爸就等於你爸爸,如果你烹煮了他,能分我一杯羹嗎?」劉邦這樣耍無賴,把項羽氣得牙癢癢的,但也莫可奈何。後來,項羽等不及了,就約劉邦兩人來單挑。而劉邦也只笑笑,命人回應道:「吾寧鬬智不鬥力。」項羽依舊莫可奈何。
四、漢四-五年,楚漢鴻溝為界,垓下之圍,項羽亡
(一) 而此時的項羽,卻也是多事之秋。他自己驍勇善戰,卻也敵不過其他諸侯的叛變,他只能疲於奔命,到處回防、征戰。他命令手下曹咎、司馬欣等人先守住領地,若面對漢軍挑釁,千萬不要應戰,等他回來再說。但最終曹咎禁不住漢軍挑釁辱罵,就派兵入汜水攻擊,但孰料漢軍早已埋伏至此,大破楚軍。等項羽趕忙回來救援時,儘管逼退了漢軍,但彼此兵力也差不多到了極限,最後約定以「鴻溝」為界,以西為劉邦所有,以東為項羽所有,項羽也把俘虜劉邦的父親、妻子(呂后)等人送回漢營,而這就是「楚河漢界」的由來。
(二) 原以為兩方已經和談,彼此中分天下。但劉邦手下的張良、陳平便獻計道:「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於是原本想要西歸的劉邦,一鼓作氣,追擊項羽,項羽也沒料到原本已經和談,但劉邦竟生此一回馬槍。
(三) 同時,劉邦說服彭越、韓信等兩股主要勢力一併攻擊項羽,項羽再有能力,也無法與這些勢力對戰。於是楚軍退到垓下一帶,成為楚漢之爭的最後一役。
(四) 此時,項羽已被逼到垓下,當時漢軍與其他各路諸侯將他團團圍住,不讓楚軍、項羽有出逃的機會。到了晚上,漢軍在陣營之外四面大唱楚歌,這讓長年在外征戰的楚軍頓時有了思鄉之愁,氣勢大弱。項羽十分吃驚,感嘆道:「漢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深夜,項羽再也睡不著,起身在營帳中與美人虞姬喝著悶酒,一旁是跟他征戰多年的騅馬。項羽慷慨激昂,自唱詩歌到:「力拔山兮氣蓋世,世不利兮騅不逝(指駿馬不再奔馳),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後,項羽慷慨痛哭,跟隨他左右的人也哭了,而不敢仰視他。
(五) 歌畢,項羽一躍上馬,選出麾下精兵800人趁深夜往南邊突圍,漢軍等到隔天清晨,才發現項羽已出逃,劉邦趕忙命大將灌嬰率領5000名騎兵追趕。當項羽渡過淮河時,還能跟上他的,只剩下百餘人。後來他們迷路了,便問了一位農夫該如何走,但這農夫故意指引錯的路,將項羽一行人困於大澤中,於是漢軍很快就追上他們了。項羽又帶著帶領軍隊逃往東城,此時算一算,還能跟上的只剩下28人,但漢軍追擊他們的仍高達數千人。
(六) 最後,項羽自忖是難脫身了,便轉身告訴這28人,說道:「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此時,漢軍已經將項羽等人團團圍住,而項羽將這28人分成4隊,分別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突圍;項羽與部下約定好突圍後,在山的東面三處地點等候,此時,只聽項羽大呼一聲,先斬殺漢軍一將,便開始帶領這些人突圍。突圍後,漢軍不知項羽究竟在哪裡,便也分作三隊人馬開始搜索,最終又圍困住了項羽。項羽依舊神勇無比,又連殺數十人後,再度突圍成功,並與其他兩股部下會合。面對數千大軍,此時項羽人馬僅折損2人,尚且有26人,其部下都對他拜服不已。
(七) 後來,項羽逃到烏江畔,當時的烏江亭長正將船停靠在岸邊,跟項羽說道:「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但項羽笑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最後,項羽把自己最喜歡的坐騎送給了烏江亭長,便要求最後跟著他的死忠的將士下馬,跟漢軍短兵相接,決一殊死。
(八) 項羽即使在最後關頭,仍非常英勇,他連殺數百人,但自己身上也已經身中十餘刀。最後,在混亂中看到了一個已經投靠劉邦,要來殺他的老朋友,項羽呼喊到:「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呂馬童嗎?」呂馬童聽到後很尷尬,只好轉過頭跟旁邊的人示意,說:「這就是我們要找的項羽。」項羽大聲嚷道:「我聽說漢王懸賞我的人頭賞千金,封萬戶侯,那我就把這個人情做給你吧!」說完便自刎而亡。這些人一擁上前,搶撕項羽的身體,相互擊殺彼此,場面十分混亂。
(九) 當項羽死後,各地諸侯紛紛投降劉邦,唯獨「魯」地(山東曲阜)不投降。原來,當初項羽被楚懷王心封為「魯公」,因此,魯人忠心耿耿,願意為項羽守節義,直到劉邦等人拿出項羽的頭顱,證明他已死,魯人才投降。而最終劉邦也把項羽葬在魯地,一統天下。
五、結語
(一) 〈項羽本紀〉到此結束了,不知各位聽眾朋友如何看待項羽其人呢?在此我先引用司馬遷的話來評議項羽。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這段話大致是司馬遷聽說上古時期的聖君「舜」有「重瞳子」,也就是眼睛瞳孔中間有兩個瞳仁,在古代被視為有帝王之相,而項羽也是重瞳子,他會不會是舜的後代呢?但如果是的話,他又為何如此殘暴?項羽起於地方,從一無所有,短短三年時間,號令眾諸侯滅秦,分封諸侯,建立了近古時期前所未有的偉業。但他放棄關中,又殺了楚義帝,到最後還怨恨是其他人反叛了他。徒靠蠻力就想要治理天下,短短五年便滅亡了,自己不認清問題所在,還說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帶兵作戰。」這種說法不是很荒謬嗎?
(二) 所以呀!後世對於項羽的評價也很有意思,大抵對他的殘暴無道,是多所批判的,如:元末明初的楊維楨在《史記評林‧引》中說到:「孟子云:『天下驅民者,桀與紂也。』籍亦為漢驅者耳,其能與漢爭天下哉?迹其驃悍滑賊之性,嗜殺如嗜食,如起會稽,即誘殺守者;其後矯殺宋義,屠咸陽,殘殺襄城,殺秦降王子嬰,斬韓王成、王陵母,甚至殺義帝,此真天下之桀也。項欲舉大事,霸西楚,其可得乎?」又明代凌稚隆在《史記評林》中也說到:「項王非特暴虐不得人心,亦從來無統一天下之志,既滅咸陽,而都彭城;既復彭城,而割滎陽;既割鴻溝,而思東歸,殊欲按兵休甲,宛然圖霸籌畫耳。豈如高祖規模宏遠,天下不歸於一不止哉。」一個是把項羽當成上古時期的暴君看待,一個是分析項羽頂多只是想稱霸,而毫無鴻圖大志。
(三) 然而,若從文學藝術價值來看,〈項羽本紀〉便發揮了極細緻且高妙的敘事技巧。譬如:儘管劉邦雄才大略,但一對比項羽的任情率性,似乎後者多了一份真情。而司馬遷在細節上對於劉邦的嘲諷,譬如:逃難時將兒女丟下車;鴻門宴上,劉邦本該是主角,但成了配角;當項羽俘虜其父親當交換籌碼時,劉邦那一副小混混般的回答……相比於司馬遷對項羽形容,愈到這種狀況時,要不莫可奈何,要不就只好認栽的模樣,項羽似乎更為可愛。
(四) 再者,對於戰爭場面的描摹,從項梁項羽叔姪平凡起家,到拿下八千人,一路拓展到二萬、六萬、八萬,乃至於數十萬大軍;再到眾叛親離,數十萬到數萬,再到數千、數百,最後僅剩二十餘人,但他仍不服輸,誠如:清朝吳見思《史記論文》說:「項羽力拔山氣蓋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軍,斬宋義處,謝鴻門處,分王諸侯處,會垓下處,精神筆力,直透紙背,靜而聽之,殷殷闐闐(聲勢浩大),如有百萬之軍藏於俞麋汗青之中,令人神動。」又清朝李晚芳也在《讀史管見》中說:「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噁叱咤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百萬甲兵,如大風捲則籜(ㄊㄨㄛˋ),奇觀也。」
(五) 至於現代史學家錢穆則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中提到:「漢祖之得天下,一曰不殺人,又一曰善用人。而遷之傳項王,則有三大事,一曰邯鄲之戰(指鉅鹿之戰),一曰鴻門之宴,又一曰垓下之圍以及烏江自刎。項王可愛處實多於沛公,此又見中國史取之人之宏與教人之深,而遷書此等處遂成千古妙文。」又說:「臨終慷慨,此情此義亦可長留天地間,或後世之同情矣!此亦一成功,非失敗。」總歸來看,〈項羽本紀〉對於無論是項羽本人,或是戰爭場面的描摹,聲勢之浩大,情節之緊湊曲折,都是頗值得稱道之處,也無怪乎錢穆說項羽能得到後世的同情,而這樣的敘寫更是成功的。那麼,各位聽眾朋友,您又是怎樣看待項羽其人其事呢?
好的,以上是今天的〈項羽本紀〉。
六、每周一書
接下來,是本周的每周一書。希望藉由閱讀的力量,抒發情感,同時也增長我們的知識與開拓視野。今天我要介紹的是一位日本傑出的女性小說家——山崎豐子,她出生於1924年,在2013年去世,享壽88歲。山崎豐子作品以寫實著稱,她在寫作之前會詳加參閱各種資料,然後以極為犀利的筆觸,在似真若假間揭露出許多政治外交、社會、職場、家族中的現實、血淚、無奈,將人性中的善與惡、真實與虛偽、理性與欲望,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來亦頗能感同身受。
而她的長篇小說多次翻拍成電影、電視劇,每一次的翻拍也都能受大廣大注目與反響。如:以講述醫界內鬥與醫病關係的《白色巨塔》;以墜機事件勾勒出政治界與航空界內幕的《不沉的太陽》;敘述在1970年代金融改革下,日本金融界、政界勾結的《華麗一族》;談媒體與政界關係的《命運之人》……其他尚有《女人的勳章》、《兩個祖國》、《不毛地帶》、《花暖簾》、《大地之子》……等。,她的著作中譯本多由臺灣皇冠出版社、麥田兩家出版社翻譯出版,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找來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