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詩詞蒙太奇 S2EP03__【踏莎行】、〈候館梅殘〉、歐陽修|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詩詞蒙太奇 S2EP03__【踏莎行】、〈候館梅殘〉、歐陽修|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

2022/09/21 | 00:18:02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喜愛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大家好,陽春三月的江南,春色宜人,可是作者卻正在旅途上。看到這一片春色,詞人不禁興起一股難以言說的離愁。是啊,春天來了,出門在外的人總會莫名地惆悵,江南再好也比不上家鄉啊。歐陽修創作【踏莎行】〈候館梅殘〉這部作品應該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創作出來的。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這首詞寫的是早春的離情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行人在旅途的離愁,下片寫婦在家室的離愁,兩地相思,一種情懷,全篇的主題即表現離愁。此詞是歐陽修深婉詞風的代表作。這是一首寫一個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離情別緒,題材常見,但手法奇妙,意境優美,讀來令人神遠。上片寫行者在得意去梅殘,草薰風暖的春天在別館與戀人離別。他初不經意,信馬由韁,悠哉遊哉;漸行漸遠,離愁上心,漸遠漸無窮,仿如迢迢不斷的春流水,自然真實地刻劃居人望歸的愁情。居人望盡平蕪,望斷春山,不見行者;行人還遠在春山之外不知何處,居人盼歸不見的絕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見。這首詞寫春景發離愁,景愈傳教而愁愈深,語淺淡而情有致。上片「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這兩句,為全詞之眼,以不斷之春水狀無窮之離愁,化抽象為具象,比喻貼切。漸行漸遠,離愁上心,漸遠漸無窮,信如迢迢不斷的春流水,自然真實地刻劃了行者離情別緒萌生漸深的過程。
在婉約派詞人抒寫離情的小令中,這是一首情深意遠、柔婉優美的代表性作品。這首抒寫離情別愁的詞作,開篇以對句開頭。「候館」、「溪橋」,點明征途;梅殘、柳細,點明時節,是一番初春的景色。就在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現了遠行的旅人。他坐在馬上,拉著韁繩,有點行色匆匆的樣子。迎面吹來的風是暖和的,地面初長的嫩草散發出的芬芳另人清爽。這第三句,承上啟下,由春景過渡到離愁。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可見得這明媚的春景並沒有給旅人增添一點快樂,相反,他離家越來越遠,就越來越感到那一片離愁的沉重,他似乎在逐漸的擴散開來,變成了一片無窮無盡、看不到頭尾的綿綿不斷的春水。馬不停地走著,離家就越來越遠了。路程,長了;時間,久了,是不是可以把離愁沖淡一些了?詞人回答說:不是的。正相反,離愁卻像春水一樣去窮無盡,永遠不斷。抽象的感情,在詞人的筆下,變成了具體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親切。「離愁漸遠漸無窮」七字,構思巧妙,著意於「遠」與「無窮」的關係上。離愁可以說輕重,而這裡卻說它無窮,而且是越遠越無窮。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著的感覺,形象而又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如此,抽象的「離愁」就化成了具體的形象,可以讓人們更容易感受和理解,而且還顯得非常親切。在古詩詞中,用「流水」來形容「愁緒」是文人們經常用運用的一種表現方式,例如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麼如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愁緒如同江水一般綿長渺遠,上片行文,一揚一抑。先是將春色飽滿地描寫一番,讓人覺得春光實在明媚可愛,然後筆鋒一轉,折入旅人的懷鄉之情,把離情濃愁加以誇張,加以渲染,形成強烈的回應。上片寫離家遠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
和怡明媚的仲春風光,既令征人欣賞流連,卻又很容易觸動離愁。因為面對芳春麗景,不免會想到閨中人的青春芳華,想到自己孤身跋涉,不能與對方共賞春光。而梅殘、柳細、草熏、風暖等物像遊或隱或顯地聯繫著別離,因此三、四兩句便由麗景轉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只因所別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象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上文寫到「溪橋」,可見路旁就有清流。這「迢迢不斷如春水」的比喻,妙在即景設喻,觸物生情,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從這一點說,它比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得更加自然。
下片寫行者自己感到離愁之無窮無盡,於是推想到樓上的思婦了。她也一定有著同樣的感覺。她必然會痛心流淚,傷心時,只能登上小樓,眺望遠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過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那盡頭,又有春山擋住了視線,而她牽腸掛肚的人兒,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見呢?詞人由自己的離愁,推想到了家裡的她的「寸寸柔腸」、「盈盈粉淚」的離愁,是旅人在想像他的心上人此時也必定是痛心疾首,登高望遠,滿心感傷。
又由離愁接續「樓高」以下三句,是行者心中設想的心上人心裡的話:不要去靠著那高高的闌干痴痴的眺望吧!人已經走地很遠了,都已經望不見了。能望到的,只不過是一片長滿青草的原野,而你又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見呢?旅人由自己的離愁推想到愛人的離愁,又由離愁想到她會登高望遠,想到她猶豫不決要不要登高。情感在一層層深入!而想到了臨高倚欄遠眺,想到了要她登高遠望而又不見的愁更愁,行文上使用剝筍法一層一層越發的深入。
最後兩句「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重複「春山」二字,用意深刻。這春山是倚樓遠望的閨中人窮盡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像所能達到的極限,遠方到底怎樣,她不得而知。然而越過了春山,也就是越過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還是要倚那危欄。遠行的旅人如此為閨人所想,就顯得兩人感情的愈加深厚,離別的愈加苦痛了。這就是結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數百年來,不知感動過多少人的緣故吧。」
下片寫閨中少婦對陌上遊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過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筆寫樓頭思婦。「柔腸」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繫。
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在心裡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你那樣憑高倚闌遠望,又能望得見什麼呢?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結拍兩句。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補足「莫近危闌倚」之故,也是行人想像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在樓前的,是一片春草繁茂綿亙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像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這正是一個深刻理解所愛女子心靈美的男子,用體貼入微的關切懷想描繪出來的心畫。
此詞由陌上遊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像,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散式結構將離愁別恨表達得盪氣迴腸、意味深長。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歐陽修的【踏莎行】這首詞是經常為人們所稱道的名篇,寫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離愁。詞的上片寫行人在旅途上的離愁,下片寫想像中家室的離愁,兩地相思,一種情懷,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現離愁。主要運用了以下四種藝術手法。
以樂寫愁,托物興懷。這種手法運用得很巧妙。詞的上片展現了這樣的鏡頭:一位孤獨的行人,騎著馬兒,離開了候館(旅舍),望著已經凋落的梅花,走過溪上的小橋,拂掠那岸邊的柳絲,迎著東風,踏向那散發著芳香的草地。在這畫面裡,殘梅、細柳和薰草,這些春天裡的典型景物,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氣氛。這首詞以春景寫行旅,以樂景寫離愁,從而得到煩惱倍增的效果。
寓虛於實,富於聯想,也是這首詞的一個藝術特點。「梅」、「柳」、「草」,實景虛用,虛實結合,不僅表現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離情別緒。作者從各個角度表現離愁,的確非常耐人尋味,有無窮的韻外之致。
化虛為實,巧於設喻:「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意感離愁的傳遞如同迢迢春水一般便是這樣的寫法。「愁」是一種無形無影的感情。「虛」的離愁,化為「實」的春水;無可感的情緒,化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逐層深化,婉曲盡情,更是這首詞顯著的藝術特色。整個下片,採用了不同類型的「更進一層」的藝術手法,那深沉的離愁,便被宛轉細膩地表現出來了,感人動情。整首詞雖只有五十八個字,但由於巧妙地運用了以樂寫愁、實中寓虛、化虛為實、更進一層等藝術手法,便把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所以成了人們樂於傳誦的名篇。
以上就是本期的節目,喜愛我們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請多多訂閱我們的podcast,也幫我們按讚分享,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