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詩詞蒙太奇 S2EP08__【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蘇軾|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詩詞蒙太奇 S2EP08__【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蘇軾|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

2022/10/26 | 00:17:27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在詞史上,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詞橫放傑出,清曠雄奇,「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陸游《跋東坡七夕詞後》)。然而這一類作品可說是為大多數人所重視,但綜覽蘇軾311首詞作仍大家以婉約抒情為主。所以南宋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說:「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曲,高處出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這兩種風格似乎都融合在這首詞中,它清婉雅麗,深篤超邁,具有一種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每位元瓅少年遊的朋友不妨隨著我一起來聆賞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這部作品。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根據明代張岱《瑯嬛記》卷中引《青泥蓮花記》云:「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淒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是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朝雲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朝雲之所以淚滿衣襟,不能唱此曲,可能是因為「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觸動了她去遠思歸的情懷。人在流離遷徙中,看着草色依舊,悠悠不盡,年年皆如是,怎不令人感傷?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此詞上闋寫暮春景色與傷春情緒,然卻作曠達之語。這在一般的婉約詞或豪放詞中是看不到的。夫傷春與曠達,本是互不相關,甚至是相互對立的兩種感情,然而詞人卻通過一系列藝術形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它們統一起來。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是對立的統一。殘紅褪盡,青杏初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它給予人的藝術感染卻有幾分悲涼。二、三兩句則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自然隨之軒敞。晏殊《破陣子》云:「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此處「燕子飛時」一語,正點明了節序是在春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與起句所寫的景色恰相符合。燕子在村頭盤旋飛舞,給畫面帶來了盎然春意,增添了動態美。
於是起句投下的悲涼陰影,似乎被沖淡了一些。接着,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向不遠處更加開闊的地方。只見燕子掠着水面低飛,綠水環繞着人家的牆院。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春意未盡的鄉村圖景。飛動的燕子爲畫面增添了動態之美;「綠水人家」則帶來了生活的氣息,爲後文「牆裏佳人」的出現作好了鋪墊。「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爲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着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着一「繞」字,則非常真切。「枝上」二句先一跌,後一揚,在跌宕騰挪之中,表現了深摯的感情,曠達的襟抱。「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但如果接連描寫,不用「燕子」二句穿插,則詞中的音調和感情將一直在低旋律上進行。現在把它分開來,便可以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裡不是說枝上柳絮被吹得滿天飛揚,也不是說柳絮已被吹盡,而是說越吹越少。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見於言外。因此清人王士禛評曰:「『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可見蘇軾也足以創作婉約的內容。本詞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期所做,一年深秋,命侍兒朝雲歌此詞。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東坡問其故,回答說: 「 奴所不能歌者, 是『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也。」這兩句寫得深婉感人。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爲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裏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下闋寫人,「尤為奇情四溢」。如果說上闋是在寫景中寄託傷春之感,那麼下闋則是通過人的關係、人的行動,表現對愛情以至整個人生的看法。「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
這裏的「多情」與「無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至於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爲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究竟「無情」之人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值得我們更深的體會與想像。
「牆裡秋千」,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於綠水之內,環以高牆,所以牆外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秋千。不難想像,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是在盪著秋千。在藝術描寫上有一個藏和露的關係。如果把牆裡女子盪秋千的歡樂場面寫得袒露無遺,勢必索然寡味。現在詞人只露出牆頭的秋千架,露出佳人的笑聲,而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一起去想像,在想像中產生無窮意味。可以說,一堵圍牆,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姑娘們的笑聲,擋不住行人的感情。詞人想像的翅膀,更可以飛越圍牆,創造出一個瑰麗的詩的境界。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自「花間」以來,寫女性的小詞,或寫其體態妖嬈、服飾華麗,或寫其相悅相思、離愁別恨;然而「類不出乎綺怨」。東坡此詞同樣是寫女性,情景生動而不流於豔,感情真率而不落於輕,在詞史上是難能可貴的。從結構來看,下闋從第一句到第四句,詞意流走,一氣呵成,直到結尾,才作一停頓。誠如東坡平時所說的:「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本詞使用的則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牆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牆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這樣就像火車之有掛鉤一般,車頭一動,後面的各節車廂便滾滾向前,不可遏止。
這首詞中充滿了矛盾:一是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二是情與情的矛盾,三是情與理的矛盾。而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這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極為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則又表現得頗為樂觀。這就反映出情與情的矛盾。「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蔔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詞人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是一致的,可是在現實中,詞人卻屢遭遷謫,此語僅足自慰而已。這裡則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
這種矛盾在胸懷曠達的詞人來說能夠泰然處之,而侍兒朝雲則不能忍受,所以她唱到這裡就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上闋側重哀情,下闋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下結「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歡笑,行人多情,結果是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煩惱頓生。俞陛雲《宋詞選釋》評此段曰:「多情而實無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所言切中肯綮。詞人雖然寫的是感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仔細吟味的。
以上就是本期的節目,喜愛我們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請多多訂閱我們的podcast,也幫我們按讚分享,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