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10__史記、佞幸列傳|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10__史記、佞幸列傳|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

2022/03/07 | 00:21:41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收聽古今書房podcast的朋友們好,我是李智平,本周我們來聊聊〈佞幸列傳〉當中的那些人與那些事。
在前兩周〈伍子胥列傳〉中,我們看到了兩個貫串伍子胥前後生命的「小人」:一個是害死自己父親與兄長的費無忌;一個是最終讓自己被吳王夫差賜死的伯嚭。這讓我想到在《史記》中,還有一類型的人物,他們或與小人很接近,但又些不同,就是「佞幸」。
若要區分二者的差別,便是「小人」是主動追名求利,且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害人性命亦在所不辭;但「佞幸」稍有不同,他們是因為某些因素被人賞識,最終雞犬升天,成為當權者眼前的紅人。
因此,司馬遷在〈佞幸列傳〉開篇就引用當時的俗諺語,點出佞幸特點是:「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仕宦亦有之。」這段話是說:辛勤耕種還不如遇到好的年頭,好好當官還不如巧遇對的人來提拔自己,簡言之,再怎樣努力還不如遇到對的人與時機。而且不僅僅是女性可以藉由美色誘惑人,連當官也可以因為看順眼而扶搖直上的。
這段話講得特別有意思,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對某些人感到特別有「眼緣」,也就是特別投緣,這往往是莫名或沒什麼特殊來由的,可能第一眼就看他很順眼,或覺得對方看起來很好相處。然而,若因此被提拔,特別是官場上的提拔,徒靠「眼緣」而缺乏真正的實力、能力,或許一開始還能獲得當權者的垂青,一旦日子久了,眼緣不再,或者在被看重過程中損及他人利益,或得罪了其他人,最終未必會有好的下場。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來就是「類以群分」,各自都會有與自己相善的交流圈,本不足為奇。但重點在於這種「眼緣」下偶遇的緣分能否讓我們彼此相知相惜一輩子,又或者該如何才能讓這些情感細水長流,而不是止步於某一利益交換點?
在此,我們先賣個關子,先進到〈佞幸列傳〉,我節選出漢初頗具代表的三個佞幸,分別是:鄧通、嫣者(韓嫣)、李延年等三人的故事。之後再來聊聊另外一種靠著關係上位,但未必成為「佞幸」,而能自我惕勵成材的人。
一、鄧通的故事
(一) 鄧通,漢文帝時人,他本來只是一個「黃頭郎」。也就是帶著黃色識別帽,專為漢文帝划船的一個郎官。
(二) 某天,漢文帝夢到了自己想要飛上青天,但怎樣都飛不上去,結果此時,正好有個「黃頭郎」用力把他一推,就上了青天。文帝此時回過頭看了一下這個人,發現此人衣服背面破了個洞。
(三) 等文帝醒來後,他就開始暗自尋找夢中遇到的這個「黃頭郎」。結果竟找到了一個衣服破洞跟夢境中一模一樣的人,也就是鄧通。漢文帝很高興,就大力提拔鄧通,也給予他很多榮耀。
(四) 鄧通這個人一開始很低調,老實謹慎,不善與人交流,即便是讓他放假休息,他也不太出門。漢文帝認為鄧通很守本分,於是屢次賜給他很多的金錢,甚至還提拔他當士大夫,而漢文帝自己也常到鄧通家遊玩。至於鄧通,本來就沒有其他技能,也沒有能力舉薦人才,對社會、國家沒有什麼貢獻,也只能以諂媚方式來侍奉漢文帝。
(五) 當時有一個命相師的人跟文帝說:「鄧通將來會因貧病交迫而亡。」文帝不相信,便說:「鄧通的富貴掌握在我的手上,我會對他很好,他怎會貧病交迫而亡?」於是,便將一座產銅的銅山賜給鄧通,甚至讓他可以自鑄流通用市面的錢幣,被稱為「鄧氏錢」,其所得到的富貴無與倫比。
(六) 後來,文帝生病了,身體長了毒瘡,鄧通經常幫文帝吸吮毒瘡。某天,文帝隨口問了鄧通說:「鄧通,你認為誰最愛我?」鄧通小心的回道:「沒有比太子更敬愛您的。」而等太子來向文帝問安時,文帝便要太子為他吸吮毒瘡,太子馬上就面有難色。後來,太子暗中得知此事來龍去脈後,就恨上了鄧通。
(七) 等文帝死後,太子即位,就是景帝。景帝一即位就先免了鄧通的職位。不久之後,便有人檢舉鄧通貪汙。後來發現果真如此,景帝不僅沒收了鄧通全部的財產,搞到最後,鄧通竟然還負債累累。景帝的姊姊長公主同情鄧通,便私拿了點錢財給他,但錢還沒到鄧通手上,馬上就被官吏拿去抵債,長公主不得已,只能拿點衣服、食物給鄧通。而鄧通最終的命運果如命相者所言,窮困而亡。
二、韓嫣的故事
(一) 韓嫣是漢武帝時後的寵臣,他是韓王信(非淮陰侯「韓信」)的曾孫。當漢武帝年輕時,還是膠東王的時候,便跟韓嫣交好,是很好的朋友,兩人一起上下學,一起讀書。等到漢武帝被封為太子,兩人感情就更親厚了。
(二) 而韓嫣這個人最擅長的,就是上馬騎射的工夫,以此諂媚武帝。等漢武帝即位後,面對北方勢力強大的匈奴,韓嫣便先行學習胡人善於使用的兵器,以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看到此情此景,漢武帝就更加厚愛韓嫣,不僅讓他官至上大夫,給他的賞賜之豐厚,便如同當年漢文帝賞賜給鄧通一樣。
(三) 某次,漢武帝的兒子江都王劉非入朝拜見父親,武帝讓他陪同一起去打獵。當時因為天子行駛的車道尚未清理完畢,武帝得延後出發,武帝便讓韓嫣先去確認、打點一切,而韓嫣便浩浩蕩蕩帶了一大批人馬前往。而預先在林中等候武帝的江都王遠望過去,看到大批人馬來了,以為是武帝駕臨,趕忙跪在路邊恭候。誰知這韓嫣得意洋洋,直接駕著車馬,理都不理睬江都王就揚長而去,等車馬過後,江都王才驚覺這竟非漢武帝。
(四) 事後,江都王向皇太后哭訴此事,說自己貴為親王,但地位還遠不如一個寵臣韓嫣。這件事讓皇太后感到氣憤不已。
(五) 後來,韓嫣因為常伴隨漢武帝出入後宮嬪妃居住的永巷,瓜田李下,不久後就傳出韓嫣與後宮宮女發生不當的關係,太后震怒,便下令賜死韓嫣。
三、李延年的故事
(一) 至於李延年,同樣是武帝時候人,他們一家人都擅於音律歌舞。而李延年年輕時曾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被發落到狗監,而「狗監」便是皇宮中專門飼養皇帝獵犬的地方。
(二) 後來,李延年的妹妹因擅於跳舞,被平陽公主推薦給了漢武帝,也就是後來的「李夫人」,李夫人的兩個哥哥李延年、李廣利也都十分受到漢武帝的寵愛。
(三) 李延年因為精通音律,創作出了許多歌謠。當時,漢武帝正好在興建一座祭祀天地的廟宇,便讓李延年負責為此事譜以新的樂府歌曲。一時間,李家風頭無二,妹妹李夫人為皇帝新寵,大哥李延年精通音律而為上所用,二哥李廣利也因妹妹尊寵而被封為將軍。而武帝對李延年的寵信,一如當年的韓嫣。
(四) 不久之後,便發生李延年(一說是李夫人的弟弟李季)與後宮宮人私通之事,不僅如此,他們的行為也愈來愈驕傲。只是李夫人沒多久就過世了,李延年、李季沒了依傍,寵愛不再,不久後便因犯了重罪被滅族。至於李廣利也在十餘年後,因為戰敗投降匈奴,留在漢朝的家人同樣被武帝滅族。
四、總結
(一) 好的,〈佞幸列傳〉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不曉得大家聽完故事後,是否會有種特別爽快的感覺,覺得這些沒有真材實學,俗稱的「關係戶」最終都落得了不好的下場。
(二) 然而,司馬遷也曾在該傳〈序〉中,總結了一下佞幸的特點,是:「夫事人君,能悅主耳目,和主顏色,而獲親近,非獨色愛,能亦各有所長。」要言之,佞幸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迎合領導者的心意,讓他們感到開心,最終讓自己能獲得信賴。這也可以讓我們思考到一個更深的問題,如果佞幸再更進一步,再更過分一點?他是否會成為一個「真小人」?然後藉由權勢謀劃他人呢?所以,身為領導者真的要慎用周邊的人。
(三) 此外,在〈佞幸列傳〉中,司馬遷一開始引用俗諺語的那番感慨:「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彷彿是告訴我們不必努力,有的人靠著關係一下子就一步登天,那我們一般人鎮日汲汲營營於工作,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還不如消極應對。這確實很令人感慨,卻也很寫實,因為生活周遭總不乏這樣的例證。
(四) 但換個角度,從積極面向來看,如果我們無法去改變大環境,卻可以改變自己,俗云:「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正是如此。如同現代社會進入了「斜槓世代」,所謂的「斜槓」,就是指人已不再以單一職業或能力為滿足,而要儲備多元能力,以應對社會所需。所以,趁著年輕,趁著有能力時,多一些學習,多一些歷練,自然就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倒也不必被當前環境所拘束了。
(五) 最後,回到前面所提到的有「眼緣」這件事。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否認每個人就是會特別對某些人有好感,而他們一些小小的行為、動作,或許在我們眼中都會放大成為無限的善意,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人也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平無私,對每一個人都是端平一碗水而無傾斜。司馬遷也深知此點,他認為某些人若因為某些因素而受寵,如同:佞幸,這倒也無妨,而是得到寵愛後,是否能運用影響力對社會、國家做出一番貢獻。所以,司馬遷在〈佞幸列傳〉最後一段提到:「自是之後,內寵嬖(ㄅ一ˋ)臣大抵外戚之家,然不足數。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意思是說,在李延年等人之後,這些受皇帝寵愛的人以有姻親關係的外戚為多,沒什麼好再談的。但有些人不一樣,像是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以及他的外甥霍去病,儘管兩人都有外戚勢力的幫襯,但他們甥舅二人卻能自我努力,而成為西漢抵禦匈奴的名將。
(六) 總結來看,人最後會有怎樣的結局,除了靠眼緣、靠人賞識提拔,但最終還是得靠自己,是嗎?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佞幸列傳〉的內容。
六、每周一書
接下來,是本周的每周一書。希望藉由閱讀的力量,抒發情感,同時也增長我們的知識與開拓視野。今天我要介紹的是由天下出版社在2016年10月出版,由臺灣大學中文系蔡璧名教授所寫的《莊子,從心開始》這本書。這本書是蔡教授於2014年在台大開設「莊子」的課程講錄,後來集結成冊。
在眾多解讀莊子的書中,為何要推薦這本書呢?這要從蔡教授的人生故事說起。蔡教授是位才女, 31歲博士班畢業後,就留校任教,很年輕就當了大學老師。然而,在她42歲時,因罹患癌症三期,被醫生判定將活不過5年。
然而,蔡教授的家庭本身就是中醫兼武學世家,她自己的學術專業也兼通「道家、醫家思想」,卻未能將這些思想落實在生活實踐中。在得病後,她開始放慢生活腳步,把傳統道家、醫家有關於養生方法的內容,回饋到自己的身體、生命之中,沒想到半年後腫瘤竟然消失了,而這也讓蔡教授的生命有了重大的轉變。她開始從關懷身體、生命的角度,重新省思這些經典的意義,如:《莊子》。
書中,蔡教授引用大量生活的實例再配合經典原文來講述,頗能引起年輕朋友的共鳴,非常推薦各位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