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EP28__〈蘭亭集序〉、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王羲之|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EP28__〈蘭亭集序〉、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王羲之|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

2022/12/24 | 00:20:47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序」是古代文體的一種,現在已歸在「應用文」一類裡。應用文純粹以「形式」來歸類,這種文體的文意內容也無非是記敘、抒情、論說三種性質。「序」又有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內容多說明寫書的目的及成書經過;別人代寫的序叫「代序」,內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於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也就是作者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相似的,我們不妨先一起來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本篇一開頭便將時間標明清楚,在晉穆帝年號永和九年,也就是西元353年,王羲之正好擔任會稽縣內使,指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太守」,正逢三月三日的暮春時節,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邊,舉行了流觴賦詩的曲水雅宴,邀請了當時的名士名流謝安、郄曇、孫綽等和自家子弟獻之、凝之、徽之等共四十一人共會雅宴。他們在崇山峻嶺、茂林脩竹環繞的曲水邊,詠物抒懷,發抒生命情致,寫下天人合一的篇章:《蘭亭集》。
因為此事,王羲之特別寫了序,為整部《蘭亭集》做註腳,開探生命得遇知己實屬難得,尤其大家都是同好,並且適志歡欣,正由於感觸良多,正由於生命短暫,死生無常而悲嘆,這年的暮春時節,大家一起相聚蘭亭,一起到水邊遊玩,洗浴禳災。眾多賢才,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所在地四周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修長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環繞輝映。我們引清流作成流觴(酒杯)曲水,來的人就列坐在曲水邊。雖然山水間沒有絲竹管弦的樂音,然而在大自然的懷抱,賞玩著曲水流觴賦詩的遊戲,舉杯飲酒,作詩詠詩,也足以讓人暢然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意。
我們得重新回到東晉時代瞭解一下什麼是「禊遊」。「禊遊」是非常古老的風俗,在商周時期,人們每年春暖花開時,萬物生長蠢動,容易疾病叢生,因此當時這些巫師或女巫,掌管歲時,他們再三月三日這天,到水邊舉行除祓的儀式,在水上洗滌預防疾病與治療病痛。效法古代巫覡「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就是以香薰草沾水灑在身上,或者沐浴洗滌污垢,春天蓬勃的朝氣降臨,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祈求祛除去年一整年的不順利與不吉祥之事,期待開春的一年有個全新的開始。這一天正好也被稱為是「上巳節」,「巳」就是地支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巳」,排地支的第六位。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沐浴用蘭湯,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上巳節已經成為早期古代生活中重要的民俗節日,這時正當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來到魏晉以後,由於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對人們而言,上巳節祓除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遊之意越發濃郁。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臨水宴飲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即禊飲。也就是王氏家族召集同門好友重要的春遊活動。文章接下來就是提到當天的氣溫、天候,也是王羲之對大自然的感受。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三月三日這一天天清氣爽,空氣清澄,暖風和暢拂人心懷。坐在蘭亭上仰觀天地的遼闊,俯看萬物物種的豐富;不免恣意展目四望,舒展胸懷,極盡眼界和耳界的歡娛,真是讓人非常的快樂。正因為「暮春之初」,才「惠風和暢」。此情此景足以擺脫世俗煩惱,不管是眼目所見或是耳朵所聽的,真是讓人身心愉快。也是如此美好的景致,反而有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從「仰觀」、「俯察」,瞭解人不過就只有這一輩子,有人喜歡同聚一室暢聊個人胸懷抱負;有人則更喜歡安身於個人的情志中,縱情放任於精神層次的追求。雖然各人的趣味愛好可能千差萬別,動靜喜好也是各不相同,然而,一旦遇上欣喜的交會,或一時有了收穫,那種快樂、得意輝煌的時光,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
只是王羲之提醒我們,「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生命是如此的短暫,即是「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王右軍認為,我們有快樂欣喜悲傷之事,也有誕生與終結的時候,可見得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他更進一步的告訴我們,過去以為所喜愛的,最終都會隨著時間成為往事,凡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上巳節修褉的曲水邊,羲之在良辰美景之中,感受到生命「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傷,人生的長短,身不由己,完全聽任造化的安排,而不管壽命是長也好、是短也罷,生命終要面對燒盡的那一刻,這真是生命永遠不能排解的悲痛啊!由此說來,生命是既短暫又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王羲之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歎:「豈不痛哉!」
固然人生苦短,但王羲之在面對死生無常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他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筆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相信一件事情就在此時(蘭亭集)序中,記下此次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後世的環境事物也將不同於今日,但能興發人們情懷的感動是相同的。後代追昔憶往的讀者,也將會從這篇序文得到感動引發共鳴。
正是當每次我們泛覽往昔之人興懷感動的所在,恰與自己契合,總是讓自己邊看邊讚美悼念,心中久久不能忘懷,怎會這樣感動呢?自己也難以解釋。這種與前人同興共感的情懷,如果單純僅僅如同老莊所言的「一生死」,「齊彭殤」論調的觀點,也免淪於虛假與荒誕。他相信「興感之由」的契合,即使今昔之人雖然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然而,當古往今來的人們在精神境界可以感悟相通而契合,那麼代代的生命終將生生不息,如同「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他從而悟到而消解了生命長度不在己,「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深切悲痛。他這才打算列出當時人的作品,節錄他們所寫的內容,留予後人去品讀,儘管將來「世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也正是編輯《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後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後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發散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王羲之出身於瑯琊郡的王氏家族,王羲之的曾祖父就是大家熟知二十四孝的「臥冰求鯉」王祥的弟弟。王祥後來於東晉武帝時官拜太保,王覽自然順理成章的就成為當時的光祿大夫。光祿大夫掌管議論之官,擔任光祿大夫可不僅僅是有淵博之士,更要緊的是有高尚的品格。擔任光祿大夫細數起來有大家所熟知的晁錯、董仲舒、超級清官張釋之,這些人無不忠心耿介,甚至是敢於直諫之人。甚至到了東漢以後光祿大夫的發言權可以決定皇帝廢立,其地位不言而喻。光祿大夫在魏晉時期非常在乎門第出身,要不是頂級士族的傑出人物,絕不會授與光祿大夫之職。像我們剛剛說的王氏家族,還有穎川荀氏、吳郡顧氏、陸氏等頂級門閥之家,才出現過為數不多的光祿大夫。
王羲之的祖父王正,是西晉的尚書郎,父親王曠,也官拜淮南太守。永嘉之亂晉室東渡,就是王曠的建議,因此東晉元帝在現在的南京,當時稱做「建康」稱帝後,王氏家族自然成為皇室朝廷中位高權重的世族,丞相王導與兄弟王敦立勸司馬睿與江南士族合作,元帝漸漸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百姓亦歸附。因王導和王敦盡心輔助司馬睿,當時人都稱「王與馬,共天下」。王導王敦都是王羲之的伯父。王羲之的妻子也是出身名門郗鑒之女。直到桓溫與殷浩二人亂政,王羲之轉赴會稽擔任內使與右將軍,史稱王右軍。
魏晉以來由於時局動盪,使得更多文人常常在追求及時行樂之餘,又在短暫歡聚後感傷生命的短促無常,這類由樂轉悲的情懷,在古詩中經常得見。王羲之在題寫〈蘭亭集序〉時,將整部作品的眼光提昇到整個天地宇宙中來看到,回溯古人作品,發現古人也為人生無常感興悲嘆,這種傷逝情懷原來古今一同,最終必須面對無可逃脫的死亡,但面對異代共感,即便「世殊事異」,時間變遷,後生看今人的作品,今人看古人的作品是一樣,都足以共感共鳴,那麼為何要感傷呢?生命有限是事實,但將人們的思想與情感留下記錄,繼續與後來的人心靈交流,這何嘗不是雖死猶生嗎?人們的思想與情感將通過時空的跨度,在無盡的未來不斷的延續下去。
以上就是本期的節目,喜愛我們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請多多訂閱我們的podcast,也幫我們按讚分享,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