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03__史記、游俠列傳|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古今書房 EP03__史記、游俠列傳|李智平

元瓅少年遊

2022/01/17 | 00:21:51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各位收聽古今書房podcast的朋友們好,我是李智平,本周我們來聊聊《史記‧游俠列傳》中的那些人與那些事。
「游俠」在《史記》中是一種很特殊存在的形象,司馬遷在該傳一開頭便說到:「而俠以武犯禁」、「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簡單來說,就是這批人是藉由武力孳生事端,而他們的行為不符合國家定訂的法度標準。那麼,司馬遷為什麼要來談「游俠」?
這或許可分成兩個層面來說。首先,與他的處境有關。如同前兩周提到的,在李陵事件被處以腐刑的司馬遷,認為正義無法被伸張。其次,是他對於漢武帝與當時西漢的社會、政治頗為不滿,尤其當時的嚴刑峻法並不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反而導致原本純樸民心變得複雜,民怨無法伸張。(等到未來講到〈酷吏列傳〉時,我們再來細說。)因此想藉由「游俠」的形象,一抒己懷。
在進入今天內容之前,我們先來想想對於「俠」這個形象的認知。
我想請問年輕的聽眾朋友,你是否有讀過「武俠小說」?而「俠」應該是怎樣的形象?你喜歡哪位作家筆下的哪位大俠呢?是金庸筆下的楊過、令狐沖;還是古龍筆下的楚留香;香港漫畫家馬榮成的步驚雲、聶風;或是其他武俠小說、漫畫中的人物?而他們吸引你喜歡他們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對我而言,年輕時,我很喜歡於「俠」的丰朗俊逸、不拘小節,為了「義氣」而不顧傳統禮法約束的形象,尤其是各種神乎其技的武功、神兵利器,更是讓人著迷。而司馬遷的〈游俠列傳〉正是中華文化中,最早完整型塑出「何謂俠」形象的文章。
不過,〈游俠列傳〉中的「俠」,與我們後來在傳統公案、俠義小說、現代武俠小說中所看到俠的形象一致嗎?再者,當進入現代法治社會,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省思「俠」的定位?至少,當時間回到東漢時期的班固,他代表官方撰史的立場,就在《漢書‧司馬遷傳》中直指司馬遷是「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批判根本不該納游俠入傳。
這說明了「俠」在不同時空、不同人的立場角度,其形象表現與褒貶往往不一致,但這無礙於我們了解司馬遷以及其形塑出的「游俠」的世界。
接著,我們就將走進〈游俠列傳〉,聊聊司馬遷為何要撰寫這篇文章,一起看看文中最主要的游俠——「郭解」的故事,最後,我們再從不同角度來解讀游俠的時代意義。
一、儒家與游俠:
(一) 在〈游俠列傳〉一開始,司馬遷並沒有直接切入本文傳主「郭解」的故事,而是先定義了「游俠」的形象,並對比了「儒家」、「游俠」之間的特點,與他為何要談談、彰顯游俠形象的理由。
(二) 首先,司馬遷是這樣形容游俠的:「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根據上述,游俠有四個特點:一是他的行為不合乎一般社會法律意義下「正義」的標準;二是他「言必信,行必果」,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會作到;三是為達成幫助別人的目標,可以犧牲生命;四是不願意向人張揚自己的能力與助人的事蹟。因此,若扣除了「行為不合乎社會法律意義下正義的標準」,俠似乎確實有可以稱道、令人讚賞之處。
(三) 其次,到了司馬遷所身處的時代,縱使「儒家」被官方大力彰顯,但是否符合原始儒家潔身自好、謹守道德的形象?司馬遷不這麼認為,他批評說到:「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這段話大抵的意思是:有人說:「何必知道什麼是仁義?誰願意給我利益者,誰就是有德之人。」而司馬遷綜觀當時對於一些歷史上願意守節操之人,如:殷商亡國後,守節操而活活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叔齊二人,並未受到稱讚;相反的,上古時期的大盜,如盜跖、莊蹻反而被後人歌頌。因此,司馬遷才會不得不感慨說到:「偷小東西的人被誅殺,而偷人國之權柄者成為了王侯,而這些王侯特別喜歡與人大談仁義道德。」這樣的行為不是很虛偽嗎?而這段話「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也經常被現代人拿來諷刺政治時事、人物。
所以,在一個正義無法被伸張的時代,司馬遷認為「俠」的某些行為,反而比這些虛偽之徒更值得被稱頌。
(四) 復次,「俠」與「儒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至少儒者還能夠被時人歌頌,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但對「(民間)游俠」的記載卻是愈來愈少。一來是戰國末年以來,一些王公貴族,如戰國四公子已然吸引一批俠,成為貴族們的門下客;二來是儒家、墨家之徒對於「俠」的排斥,斷不可能在其書中記載他們的事蹟;三是游俠行為定然不符合當權者所喜,一定會想辦法消滅他們。
(五) 所以司馬遷很感慨認為游俠跟那些結黨營私的官吏、王室宗親到處欺負人是不同的,但世人不知道他們的事蹟與義行,反而嘲笑他們。而這些游俠的事蹟還是該被紀錄下來,所以才寫了〈游俠列傳〉。
二、漢武帝時,郭解的故事(被遷徙至茂陵前):
(一) 年輕時的郭解,行為就像是地痞流氓,小混混,〈游俠列傳〉中說:「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姦,剽攻,休乃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他內心陰狠,只要不如其意,就去殺人;要不就是與人報仇,打群架;甚至私造錢幣、挖別人家的祖墳。
(二) 年長後,反而改變了行為,他變得節儉,甚至以德報怨,救人性命也不彰顯己功,只有內心陰狠,有時脾氣較為暴躁。很多年輕人很傾慕郭解的行為。
(三) 徙茂陵前事件1:外甥強灌人酒被殺,殺人者隨後便逃走了,但又自知逃不掉,主動向郭解認罪,郭解了解事件來龍去脈後,並不責怪他,並放了他。
(四) 徙茂陵前事件2:有一個鄰居對郭解不禮貌,總是在郭解出門時箕踞視之,郭解周遭的人就想殺了他。但郭解卻說:「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罪!」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幫他解決服勞役的問題,後來這個鄰居知道後,馬上跟郭解謝罪。
(五) 徙茂陵前事件3:在洛陽這個地方,有兩派人馬互看不順眼,彼此有仇,當地許多人、仕紳都介入調解,但最終無果,便有人請郭解來調解。郭解趁著一個晚上找到了其中一方,對方在他的調解下,願意和解。但郭解卻說:「你們等隔天,當著洛陽當地仕紳的面,再來和解。」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郭解不想越俎代庖,搶當地仕紳的調解之功,也不願張揚自己。
三、郭解被遷徙到陵後的行為與結局
(一) 之後,漢武帝遷徙一些富豪、豪暴之徒離開長安,到茂陵生活,目的是斷絕他們與長安之間的連結,以免危害到長安的治安。郭解本不符合遷徙條件,大將軍衛青還出面維護郭解,但因為他對當時社會影響力逐漸變大,漢武帝很堅持要把他遷徙到茂陵。
(二) 其中,有個人名叫「楊季主」,他的兒子為縣官,很支持漢武帝的作法,卻沒料到竟因此被郭解哥哥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姪兒砍下了腦袋。
(三) 等郭解到茂陵後,又有不知名的人要幫郭解出氣,殺了楊季主。甚至連楊季主的家人上書申冤,又被人給殺了。這些事情郭解通通不知情,但漢武帝以此責怪郭解,命令逮捕郭解。
(四) 郭解不得已,安頓好母親後就展開逃亡生涯,但他又不願意牽累收留他的人,所以他不是隱姓埋名逃亡,而是每到一地就會講清楚自己是誰。結果,官府自然很容易的捉到了郭解。
(五) 等捉到郭解後,在他的家鄉軹地,有一人贊美郭解,但反被一個儒生譏諷到:「郭解專以姦犯公法,何謂賢!」讚美的人一聽,竟然割下了這儒生的舌頭,自己便跑路了。官吏把此事加諸到郭解的身上,但郭解也不知究竟是誰作的,最後只能不了了之,但御史大夫公孫弘卻認為:郭解以平民行俠,行為本來就不合乎法度。此儒生舌頭雖不是郭解割下來的,但郭解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力更甚於他自己動手殺人,危害更大。最終,漢武帝便處死了郭解。當然,這種觀點當真有些愈加之罪,何患無詞了。
四、總結
(一) 故事講完了,最後我想來聊一聊〈游俠列傳〉中「俠」的形象。
(二) 首先,我歸納了一下,文中對於「俠」的品德有以下五個:一是言必信,行必果;二是救人之危難;三是願犧牲自己生命;四是廉潔節儉,不誇耀己德己能;五是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看來,所謂的「俠」之舉動,似乎與我們尋常認定的道德標準很相似,甚至對我們一般人而言,也都很難做到。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俠」的行為足以作為一般人行事準則與規範?
(三) 其次,我也觀察到文中有三次提到「少年」對游俠行為的欽慕,分別是「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箕踞者乃肉袒謝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餘車,請得解客舍養之。」很有意思的是,這些行為往往也都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表現,那麼,是否足以作為吾輩之仿效對象?
(四) 其實不然,「俠」之舉措大多是為「私德」、「私情」,也就是「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情義、義氣的表現;而不是架構在群眾「公德」基礎上,泛愛於所有人,也不是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義」觀。因此,若每個人都強調私情,卻不顧公眾利益、法律制度,是否會對社會造成更多的紛亂?
(五) 然而,司馬遷所反映出的,是當時代的社會現象,雖不能作為常態,但也可警醒擁握權力者應以民意為依歸,一旦無法取得民眾信任,或玩法弄權,最終必須藉由這些「不軌於正義」的「游俠」來伸張正義,那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游俠列傳〉的內容。
五、每周一書
接下來,是本周的每周一書。希望藉由閱讀的力量,抒發情感,同時也增長我們的知識與開拓視野。今天我要介紹的是由雅言出版社於2011年3月出版,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邁可‧桑德爾教授、由樂為良所翻譯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這本書透過生活的實際例證,貫串不同的西方道德哲學學派的觀點,講述什麼是「正義」
而「正義」不該只是一種絕對標準,當正義落實在現實生活中,不同角度的思考與詮釋,將會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誠如該書頁背的介紹詞所述:「書名雖標榜正義,重點卻是思考力的訓練。作者有教學天才,新聞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正義思考的案例」,同時也說:「要把理性帶入公領域,公民必須把自己的正義觀說出道理,不能只是『我說我是對就是我對』。本書目的正是邀請讀者做個自我檢視,搞清楚自己抱持哪些信念,何以抱持這些信念。有了理性思辨,民主對話才能向上提升,不會一直停留在互嗆叫陣的層次。」以此對看反思〈游俠列傳〉中所談的「正義」,相信將會有更深刻的體悟。
好了,今天的內容結束了,我們下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