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13__俄烏戰爭與經濟波動、《財富、戰爭與智慧:二戰投資啟示錄,失序時代的投資智慧》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13__俄烏戰爭與經濟波動、《財富、戰爭與智慧:二戰投資啟示錄,失序時代的投資智慧》 |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

2022/03/11 | 00:19:05 | SoundOn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大家好,歡迎回到元瓅理財教室,今天播出第十三集。最近由於國際情勢緊張,牽動了許多經濟基本面的趨勢劇烈波動,所以我暫停原先的課程,插播一些這方面的參考知識和書籍,希望能對大家掌握財經趨勢更多一些幫助。
第一本書的書名叫做:《財富、戰爭與智慧:二戰投資啟示錄,失序時代的投資智慧》,作者: 巴頓.畢格斯,台灣由大牌出版社於2015年3月出版。作者在美國金融界是一位非常資深的重量級人物,被稱為是華爾街教父級的分析師。他在財金界的學經歷比較曲折,也因此對於投資有他跳出一般分析框架的眼界和見解。因為時間的關係,將他的資料附在文稿中,請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
<參考:畢格斯先生出生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紐約,父親曾為紐約銀行投資總監。1950年代畢業於耶魯大學英文系,隨後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退伍後,到紐約大學商業研究院求學,畢業後進入金融業。1975年進入摩根士丹利,之後以合夥人身份在摩根士丹利任職超過三十年。多次在《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 雜誌的調查中,獲選為「最佳投資策略師」。
2003年,七十歲的他離開摩根士丹利,與另外兩位同事創立當年規模最大的特雷西避險基金 (Traxis Partners),管理資產超過十五億美元,2009年特雷西避險基金的回報率為業界三倍。著有《華爾街刺蝟投資客: 貪婪是一種美德,避險基金教父的投資手記》、《華爾街刺蝟投資客之投資啟示錄》。>
作者巴頓. 畢格斯先生出生於1932年,正好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重的時期,但父親當時已是紐約銀行的投資總監,並一直擔任到1974年去世時為止。可推斷畢格斯先生自小應該家境不錯,並未受到景氣蕭條的重大衝擊。不過可知他的家人既然當時已是專業人士,這段時間的經驗也會影響他們的投資風格,畢格斯原本大學非財金本科生,但在進入社會後接受父兄的忠告,接觸了價格投資哲學的開山祖師的著作後,再度進入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就讀,由他的著作也可研判他較著重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擅長由大架構來分析公司的基本面。畢格斯先生已於2012年去世,本書是他在2011年寫作的。
本書是對二次大戰時歐美股市的觀察檢視。其實挺好看的,如果大家融合了我們之前在第十一集談到的風險管理時,大概更可以由本書增加一個觀察的視角,那就是怎麼借由市場的反應,去試著研判突發事件的演變與衝擊。
原本相關的議題如果留待我們討論投資時可以講得比較深入,不過現在既然有實際的事件發生,我想趁著這個歷史上正在進行的今天,也提供大家一個參考點,希望能對以後再深入投資議題的時候,我們能更為順暢。
事實上,這次的俄烏衝突,可以說是自冷戰結束以後,最牽動全球局勢的一次戰爭衝突。雖然在這段時間,國際間不乏大大小小的區域衝突甚至戰爭,但如果冷血一點來說,大部分的中心戰場幾乎都侷限在一些邊緣的區域,如阿富汗、敍利亞、葉門(阿拉伯之春),甚至是伊拉克,而它們在全球經濟與生產體系中,都排不上是足以大幅牽動國際經濟基本面的地位,雖然其中一些事件也有幾個主要的已開發國家涉入,但整體來說,對於全球的經濟貿易局勢並沒有重大的影響。
這一次的俄烏衝突由於地緣和時機都非常微妙,產生的影響也和2014年開始的俄烏衝突不盡相同,主要因為全球的政經局勢出現了轉變,各國的依存與競合關係也出現變化。所以大家從這裏就可以看得出來,分析國際局勢的困難在於很難完全複製歷史經驗,即使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交涉雙方,彼此的談判協商能力和策略,也會和國際動態局勢的消長而出現不一樣的選擇。
之所以提這本書,除了作者藉國家戰爭的歷史,討論到了作者畢生擅長的所謂價值投資哲學的核心,只是對象由個股換成了國家。而且最主要的是,有點逆勢去操作,反而是由市場反應來判斷各方勢力的角力和轉折,旁敲側擊地看出事件相關人的各種考量和未來的可能走向。
另外,我之所會選擇畢格斯先生的書,而不是談論更早的戰爭與經濟的著作,除了本書更強調由現代股市投資的觀點去分析之外,也因為第二次戰爭與之後的國際談判及相關處理策略,已經和傳統戰爭的本質大不相同。相信大家還記得我們在第七集談到的《高手賽局》,裏面提到了賽局的結構有零和或正和,會決定玩家以何種策略與對手互動?還有在第十一集談到「風險管理」時,提到體系架構是以緊密或鬆散耦合的關鍵字吧?
其實這兩個觀念也都觸及到戰爭的型態,以及戰後全球國家再如何相處的問題。第二次大戰前,傳統兩國間的戰爭型態,因為國際貿易與生產架構並不像現在這麼緊密,賽局的雙方思考可能較偏向於零和形式,比較以物理資源掠奪式的概念來進行,我們談血腥的戰爭記憶,和這種本質脫離不了關係。這裏引入一段電影的劇中對白,大概可以很好地描述這種性質的轉變。一部主題是二戰的老電影:《獵風行動》。劇中借一個士兵之口玩笑地說,現在美國大兵和日本軍人雖然在戰場上打得你死我活,但也許以後兩國人民會彼此來往,宛若朋友。暗示著未來美國人開日本車,日本人喝著啤酒,生活交織融合的一幕。
當然這是編劇藉後見之明來抒發的小插曲,但這也畫龍點睛地點出了現代戰爭型態,至少對已開發國家的體系來說,打完戰大家還要做買賣,所以最好要能夠從敵人迅速恢復成朋友,合作的體系才可能再度啟動。因此大家若細心觀察,或許可以發現國際間對於交戰雙方的行為在一次大戰後,出現愈來愈多跨國間的默契甚至是國際法類型的約束力,盡可能把戰爭時的傷害侷限在軍事團體的對峙範圍內,減少對平民的衝擊,主要是避免變成像世仇那樣難解的糾結情緒蔓延到戰後的政局協商,或著過度制裁導致雙方都難以復原,以致影響到未來財經方面的合作架構(後面那條是一次大戰後的教訓得來的,有空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相關資料瞧瞧)。
本書對於二戰前後的政局有其觀察的慧眼,但我覺得比較另類的是,作者並不去展現對於格局的分析研判,去試圖解釋為何如此演變,反而抓著當時的國際股市變化,倒過來去反思,為什麼看似唯利是圖的股市,卻常常精準地預判了戰爭的走勢,這點比較有意思。因為我們通常會認為是戰爭影響了股市,這樣的思考邏輯當然沒有錯,我不是反駁這個因果關係,但容易出問題的是,真正戰爭的影響是怎麼作用的,其實身在當局中的人們,不論是哪一方面的專家,單獨的分析都未必能抓住實際的走勢和轉折,以致於每個專家的分析誤判的可能性都很大,更不要說坊間以炒新聞立場,唯恐天下不亂地取鏡於最黑暗的角落,不惜放大對於悲劇和血腥的恐慌情緒,更可能使一般人失去客觀的判斷力,被坊間的喧囂帶著走。
我不是說金融市場不會出現這種類似集體迷思式的誤判,實際上金融市場常常在發生,但金融市場的修正也很快。而且有時看各個市場的趨勢轉折,或許對於戰爭的變化反而更有可能掌握得到。
因為我們還沒有進入到投資的部分,所以這裏也只能以鳥瞰式的方式給大家舉個例,比如這次俄烏衝突,其實我個人認為更根本的影響力,短期間是集中在於俄烏地區對於全球能源和農糧的影響,互補或替代的國家又是什麼考量,會怎麼對應這一波暫時的人為阻隔造成的物價膨脹或供應鏈阻礙?中長期的話,美元體系國家發動的制裁,會不會傷敵一千,但長期可能自損八百?畢竟,制裁的武器會因為對方的適應甚至調整,力道會愈來愈弱,到時國際情勢再度變化,又會影響下一波國家間怎麼結盟或對抗的局勢。
這方方面面都牽動了不同國家的利害所在,也就影響了他們對於戰爭雙方是採取支持或對抗或協調的力度。而交戰國雙方能堅持到什麼樣的程度,也和兩國的經濟或金融的儲備能撐多久,又要打到什麼程度不致引起長期承受不起的結果,或許從這幾個角度去看,比較能理解現在各國所在意的重點,因而會採取的一些微妙立場。
很有趣的書,瞭解歷史未必能全盤復刻到現在,不如說當然不能完全復刻到現在,但如果能掌握一些因果關係的規律性,這就能增進我們對於未來預測的品質,相對也能提高決策的期望值,這個對我來說比較重要。
本書是對於戰爭和金融市場間的有趣觀察,再下來介紹的兩本書,則是因為,這次戰爭加上之前的大國對抗,甚至有人提出的所謂新冷戰局勢,都改變了從1990年代蘇聯解體以後,原先由美國獨大而主導的全球單極體系,經過三十多年,中俄經濟和國力的提升,又逐漸加入更多變數,導致生產和貿易體系不再能單純以「比較利益」原則出發去安排產業供應鏈,再加上突如其來的黑天鵝新冠疫情,更讓所謂斷鏈的危機促使全球生產體系,加速準備多元化的重新佈局。
本次的戰爭就像前兩年的疫情一樣,不過是將原本已在進行中的趨勢促不及防的提前,讓各國再怎麼不情願也不得不立刻面對及加速調整,所以提這兩本書出來頁獻大家一些思考未來各種可能性的角度,請大家有所準備,更能抓住市場的節奏。
這兩本書是:《斷鏈之後:科技產業鏈的分整合》,作者是黃欽勇先生,由大椽出版社於2020年05月出版。黃欽勇先生在科技界擔任過超過35年的產業分析師,為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的創辦人。過去帶領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現在是玉山科技協會理事。
第二本書書名叫做:《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區塊鏈、AI、生技與新能源革命、產業重新洗牌,接下來10年的工作與商機在哪裡?》作者有兩位,一位是韓國人朴英淑女士,以及傑羅姆.格倫先生,台灣由高寶出版社於2020年4月出版。兩位作者都是全球未來發展研究智庫「千禧年計畫」中的代表。朴英淑女士曾擔任英國駐首爾大使館首席資訊長(CIO),之後又擔任過澳洲駐首爾的大使館外交官,目前是全球未來發展智庫「千禧年計畫」中韓國分部「聯合國未來學論壇」的主席。傑羅姆.格倫先生是全球未來發展研究智庫「千禧年計畫」共同創始人兼執行長。
本集的第一本書是對於過去的借鏡,講的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後面兩本書則不太一樣,延續了目前發展中的情勢,對於未來做出一些預判。各位知道,預測是最打臉的東西了,很多當時看起來很有希望大幅改變人類世界風貌的新科技,最後發展得卻未必如想像中那樣風行草偃。
其實人類說穿了,和一般生物一樣,是非常喜歡慣性的懶惰動物,如非必要,不大願意改頭換面地接受新觀念或新物品,尤其是年齡愈大經驗愈多的人,除非不改變的代價太大,否則愈不容易克服這種慣性。
這次的疫情和俄烏戰情的衝擊,不過是把緊密結合的生產體系的脆弱性暴露出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去看第十一集中談到的塔雷伯先生的黑天鵝系列書,其中一本叫做:《反脆弱》,可以跟另一本《當科技變成災難》互相參照,相信各位能多少領會到,一個原本能夠高效運轉的體系,何必要考慮犧牲效率,忍受冗餘,主要是因為太過緊密耦合的體系雖然效率高,但脆弱性也高,很容易因為突發的衝擊,即使只打擊到某個局部,卻可能迅速擴散使整個體系無法運作。
如果各位從這個觀點出發,大概就比較能從更大的格局去瞭解各方參與者的考量,以及他們到底有什麼底氣,或可能會怎麼讓步或協商了。
其實俄烏戰爭,在我來看,倒有點像是美俄的潛在競爭,在事隔三十年後,顛倒了位置,由俄國做了一次反殺,且看這次的結果,俄國的準備和學習,是否能帶來一個不一樣的結果?
好,各位別忘啦,下次我們還是要來談最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保險知識喔,特別是有關健康險的部分,請大家期待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