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普門品述記(七)
釋經文
前已簡介觀世音菩薩,並略釋經題、品名、譯者等,接著進入正文,可分為兩個部分,經文首先是長行,即是以散文形式來講說經文,後半段則為五言偈頌,以便於背誦的韻文體裁,來重複宣說經義。
經文: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是當爾之時,也就是當時、那個時候的意思,那究竟是什麼時候呢?以本品來說,即為佛陀講完《妙音菩薩品》之後,才開始演說《普門品》,爾時指的就是此時。如《法華經》第二十四品云:「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第二十五《普門品》一開頭的爾時,即是指這個時候。
進一步而言,爾時有「師資道合、機教相符」之意。
師是師長,資是學生、弟子,師父講經的時機到了,弟子聽經的因緣成熟了,師父願意講,學生願意聽,這個道相合的時間,便是師資道合。
再者,聽法者的根機,以及所要宣說的教法,二者之間是相符的、是契合的,兩者都具足因緣條件,便是機教相符。
佛陀觀看演說此法的時機到了,以及眾生聽聞觀世音菩薩廣大靈感、救苦救難的因緣成熟了,便是此處「爾時」之意。
無盡意菩薩,又作無盡慧菩薩、無量意菩薩,是本品的發起人,為東方不眴世界普賢如來的上首弟子。菩薩觀察世間一切事象的因緣果報,皆是無盡,發廣大心上求無盡的諸佛功德,下化無盡的芸芸眾生,因此名之為無盡意菩薩。
佛菩薩是以德行作為名字,古德有首偈子,稱讚無盡意菩薩云:「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世界是無有邊際,紛紛擾擾無止盡,眾生是無量無邊,隨著業力牽扯於茫茫苦海之中,貪愛的心,猶如波浪滔天的河水,使得眾生執著不捨,沉溺而無法自拔,然而菩薩不忍眾生苦,更發起無有窮盡的悲心願力,誓度眾生脫離輪迴。世界無邊,眾生無量,悲願無盡,從這三方面來顯示菩薩的不可思議,是以名之為無盡意菩薩。
佛陀演說完《妙音菩薩品》之後,無盡意菩薩便從座位上站起來,袒露右邊肩膀,這是印度的禮儀,代表自己的恭敬心。古時候儒家禮教袒露是不莊重,因此祖師大德改良了一下,出家人的袈裟偏袒右肩,但裡面還穿著海青,沒有直接露出臂膀。
《大學》云:「誠於中,形於外。」意思是說內心最真實的一面,必然呈現於外表之上。如果一個人吊兒郎當,就算自己有多麼地誠心誠意,應該沒有人會相信吧?因此為了表達內心的尊崇,就需要作出恭敬的舉止。
在這裡無盡意菩薩以身口意,展現誠摯的崇高敬意,站起來講話是最基本的禮貌,所以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是印度表達恭敬的禮儀。
「合掌」亦為尊敬之禮,中國人古來以拱手作揖為禮,印度則以合掌為敬,表示心意集中不散亂。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的,左手為不淨的,雙手合而為一,代表人類神聖與不淨的合一,顯示出人的本來面目,超越神聖與染污,亦即是《般若心經》所說「不垢不淨」之意。
眼睛看著人說話是基本禮儀,因此無盡意菩薩「向佛,而作是言」,尤其是向佛陀請法,更應該具備恭敬心。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是身業恭敬;「合掌向佛」,是意業恭敬;「而作是言」,是口業恭敬。代表無盡意菩薩以清淨的身語意三業,恭敬的代表大眾向佛陀請示問題。
印光大師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有全然的恭敬心,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更可消除惡業罪障,增添福慧資糧。恭敬的是佛菩薩聖眾,更是對「法」的敬重,無論出家在家二眾,都是由「法」得解脫自在,因此恭敬的請法,才能獲得法益。
「世尊」,音譯為薄伽梵,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佛具萬德,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為天上人間所尊重故,亦是世出世間最尊貴的覺者、聖者。在此是指釋迦牟尼佛。
無盡意菩薩請示佛陀,觀世音菩薩是什麼緣故,有此德號呢?其實這是明知故問,無盡意菩薩不是普通人,怎麼會不知道呢?有此一問,當然是為眾生提問,藉由這樣的因緣,讓與會大眾以及後世的芸芸眾生,得以聽聞了知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可見無盡意菩薩有著無窮無盡的悲心願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