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普門品44

普門品44

大慧報告

2022/11/15 | 01:00:10 | Firstory #religion-spirituality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普門品述記(四十四)
 
經文: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前一偈頌說觀世音菩薩「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菩薩到十方世界去救度眾生,無有一處不現身,所到之處為何呢?亦即是在此偈頌中,特別指出輪迴之中最苦的三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等,業障最為深重,痛苦最為難忍。
 
人道雖然有苦有樂,但實際上充滿了生老病死苦,除此之外,還有各種身心苦惱,有道是「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因此觀世音菩薩於人道中,更是我們最勝的依怙主。惡趣眾生縱使無法馬上脫離,若能憶念見聞觀世音菩薩的妙相莊嚴,但凡皈依、祈求、稱名、禮拜等,於念念中,也會逐漸消除惡業罪障,離苦得樂。
 
「惡趣」,是相對於善趣而言,趣有往到、趨向之意,《阿毘達磨俱舍論》卷8:「趣謂所往。」由於造作惡業的緣故,應趣往惡道裡受苦,故名惡趣;反之,善業便趣往善道。三惡趣又叫做三惡道、三途(地獄名火途、畜生名血途、餓鬼名刀途),三善趣為天、人、阿修羅,亦有將阿修羅列為四惡趣,修羅雖有福報,卻無天人之德,飽受瞋恚、嫉妒之苦。
 
此外,《無量壽經》云:「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將輪迴中的天道、人道都視為惡趣,那是因為只要還在生死之中,實際上皆非安樂穩當之處,人間有八苦,天上有五衰,三界之中何處是安樂呢?因此觀世音菩薩發廣大願,尋聲救苦,只要眾生稱名祈求,便化身十方,拔苦與樂。
 
如果以我們現實人生來看,當一個人瞋恚惱怒時,不就像是在地獄受苦嗎?心不滿足,貪欲熾盛時,猶如身陷餓鬼之中;假若是愚昧無知,則為畜生;爭強鬥勝,動不動就與人起口角,上演全武行,不正是阿修羅嗎?歡喜快樂,享受五欲,即是天上人間,我們這一生的身心感受,便在六道中輪來轉去,甚至一天之中,便嚐盡六道之苦樂感受,說實在的有何意義呢?更何況眾生大多惡業多,受苦受難,生死疲勞啊!
 
「地獄」,梵語那落迦、泥犁,意譯為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無有(喜樂)等,由於其位置在地底下,依其義而譯為地獄。有:
1.根本地獄:八寒八熱;
2.近邊地獄:十六遊增地獄;
3.孤獨地獄:山林曠野、空中樹下。
 
詳如《地藏經》、《阿含經》、《俱舍論》等所說之痛苦,風刀解身,萬死萬生等,墮落地獄是由於過去生造作五逆十惡,因此有種種罪報痛苦,然而觀世音菩薩循循善誘,悲憫這些眾生,依然會化身去解救。
 
「餓鬼」,梵語薜荔多,過去生造作中品十惡,多為慳貪吝惜,死後投生為餓鬼,受飢渴之苦。《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31說有三種鬼:無財、少財、多財。隨其前生所作之業,有些鬼是連聽都沒聽過食物漿水之名,當然是沒得吃沒得喝,或者是有了食物,一入口便化為炭火;有些鬼好一點,吃人家不要的殘食,甚至只能吃廁所的糞便汙穢物;另有具威德、享受福樂的鬼,如弊鬼等,為餓鬼主;觀世音菩薩亦示現鬼王或同伴,說法教化,如焰口法會的面然大士,令眾生得解脫。
 
「畜生」,梵語底栗車,新譯為傍生,有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即一切飛禽走獸等動物。《瑜伽師地論》卷4:「傍生趣,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由此因緣受種種苦。以不自在,他所驅馳,多被鞭撻,與彼人、天為資生具,由此因緣,具受種種極重苦惱。」動物之間弱肉強食,飽受驚嚇恐懼,又或馱負重物,為人類所驅使,任人宰割,烹飪食用,就好像常人說的做牛做馬償還債務,苦不堪言。釋尊過去世曾經投生為畜生,度化同類或者化導人類,觀世音菩薩亦是如是,善巧度化,捨離畜生之苦。
 
古德云:「人間四相難逃死,天上何曾免五衰」(《蓮邦詩選》卷1),世間無常流轉變遷,為生、住、異、滅之法,不過是剎那生滅,幻化不實,最終難免一死,天上雖樂,哪有不福消氣盡,五衰相現,墮落三塗呢?姑且不說天上福樂,人世間的痛苦,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小如口角爭執、生意失敗,大如戰火連天、家破人亡。每個人對於苦的承受度不同,但是觀世音菩薩隨時隨地都在我們身邊,「以漸悉令滅」,逐漸地以各種善巧方便,悉使眾生身心之煩惱痛苦,通通得以消除殆盡。
 
佛菩薩教我們得解脫,不是藉由外力拔除罪根,而是為我們廣說法義真諦,最重要的還是得靠自己,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才能真正的滅除輪迴諸苦。《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佛菩薩就像是一把推手,如果可以直接消除我們罪業,那就違背因果了,世尊就不用說這麼多經典法教了!因此我們學佛不是只有祈求,更重要的是要改變自己的壞毛病,要斷惡修善,才能與菩薩相應。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接著偈頌說到五觀,彰顯觀世音菩薩自利利他的德行,在前面長行並沒有論及,因此屬於孤起頌,前三觀是自利,後二觀是利他。
 
「真觀」是空觀,亦即《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以真實智觀照一切外境,實乃緣起緣滅,無有真實存在的體性,因緣和合,當體即空,條件具足為有,條件散失即滅,世間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緣起法,亦即是空性。
 
「清淨觀」是假觀,雖說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真實自性,但這緣起性空不是空無所有,不是一般人以為的空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假有的存在,雖幻化不實,卻儼然妙有,此即真空妙有。觀世音菩薩清淨觀照的智慧,了知眾生本來清淨無染,只因妄想執著,而蒙蔽自性,心淨則一切清淨,因此得以在五濁惡世中,不為所染,自在遊化,不為所動。
 
「廣大智慧觀」即中觀,前有真空與假有二觀,於此觀照世間萬法,皆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非空非假,即空即假,消除二邊對待之義,謂之中正,這是理事圓融無礙的中道觀。也就是說,不執著於空觀,亦不執著於假觀,真空和假有不是分開沒有關係的,而是一體兩面,空假圓融無礙的中道觀。
 
網路世界是有亦是空,當你打開電腦連上網,就是有(假有),但本質上即是空,滿足所有的條件,就可以順暢上網瀏覽,這就是因緣和合,空有不二。觀世音菩薩不落於空有兩邊,圓融無礙,周遍法界,利樂有情。眾生遭受的痛苦是那麼的真實,極其渴望觀世音菩薩來拉我們一把,菩薩具有廣大智慧觀,不會妄執為實有,亦無有斷滅空無的錯誤見解,這即是中觀。
 
「悲觀及慈觀」,悲觀不是消極傷心落寞,「悲」是拔苦,拔除眾生憂悲苦惱;「慈」是與樂,給予眾生安樂自在。我們常常受到貪瞋癡的驅使,造作種種惡業,觀世音菩薩慈悲為懷,有此悲觀與慈觀的利他妙德,憐憫眾生猶如赤子,於一切時恆施安樂,無論是暫時的安樂,抑或是究竟安樂,菩薩永遠不會捨離。由於眾生是無我假有,虛妄無真實體性,因此菩薩能不辭疲倦度化眾生,而無有度眾生相,否則以眾生如此這般的愚昧無知,剛強難調難伏,老是勞煩菩薩救護,要是一般人早就厭煩放棄了。
 
「常願常瞻仰」,因此要常常興起祈求的願望,希望菩薩不要捨棄我們,希望菩薩常常護念我們,雖然我們確實是冥頑不靈,仍舊祈求菩薩慈心加被。「瞻」是瞻視,「仰」是仰慕,瞻仰有懷著欽佩敬仰之意,亦即我們應當要心生渴仰,經常瞻視觀世音菩薩的妙相莊嚴,恭敬頂禮、虔誠稱念觀世音菩薩,那麼必然可得菩薩保佑,有朝一日更能親見觀世音菩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