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普門品述記(三十四)
經文: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前面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謙虛不受供,一方面是菩薩認為釋尊在場,理當供養佛,豈可供養我呢?況且沒有世尊的授意,怎麼好接受供養呢?再者,君子不奪人所好,菩薩也不應貪圖他人的財物,無盡意菩薩當眾取下脖子上的眾寶瓔珞,貿然接受的話,實在是不恰當。
然而無盡意菩薩再次請求觀世音菩薩接受供養,表示自己的誠懇之意,並作為大眾的典範,最重要的是憐愍一切有情眾生,接受瓔珞寶珠,讓大眾明瞭供養之福無量無邊,一則廣種福田,二則捨離慳吝。
如前所說,無盡意菩薩供養寶珠瓔珞,不只是財施,更是法施,因為供養時了達三輪體空之理,再者供養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眾布施,藉此求作佛事,得以饒益眾生,是故名為法施。
無盡意菩薩功德廣大,依然勤修供養,不會因為自己已經是大菩薩,就不需要再布施供養,依然廣修供養,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的修行夠了,吃素、念經、拜佛幾十年了,在這期間做了很多功德,持誦了不少的經咒,已經心滿意足,認為不用再多做些什麼,然而在此可以看出無盡意菩薩,尚且仍然精勤的修福修慧,我們想想自己真的夠了嗎?
世尊當然知道雙方的心意,因此告訴觀世音菩薩應該悲愍無盡意菩薩,還有法華會上的四眾弟子,以及天龍八部等眾,欣然接受珍寶瓔珞的供養,不然就辜負了大眾的這番心意,和廣種福田的因緣。此時觀世音菩薩依教奉行,便遵照佛陀的指示,悲愍四眾以及天、龍、人非人等,接受了供養。
最有意思的是,觀世音菩薩當場將這些眾寶瓔珞分成兩分,分別供養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塔,絲毫沒有貪戀之意,完全不執著。原因就在於觀世音菩薩了知佛陀百福相好,清淨莊嚴,三覺圓、萬德具,為人天導師,福德與智慧是世間最尊最上,因此為大眾輾轉供養,以便獲得更為廣大的功德利益。觀世音菩薩此舉是為大眾而受施,為大眾而供佛。
送人禮物時,如果對方當場轉送,我們大概會抓狂、會惱怒,認為他太沒有禮貌了,「怎麼可以做出這種事,我是要送你的,你竟然當著我的面轉送給其他人,氣死我了,下次不會再送你了,不!沒有下次了!」這就是眾生。然而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絕不會如此小家子氣,不會像俗語說的「雞仔腸鳥仔肚」,反倒是自在無礙。
《楞嚴經》卷6說觀世音菩薩善獲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後二為: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
第三說明觀世音菩薩修習耳根圓通,其妙智所證悟的實相真理,遍滿一切,融通無礙,因此可自在遊化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欣然捨身珍寶,歡喜供養,希望菩薩可以哀愍攝受,加持護念。
第四則說明觀世音菩薩深得佛心,圓滿證悟於究竟之道,故能具足無量珍寶,以此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證得生佛不二,無有分別之心,不只是供養佛,法界六道眾生,盡是未來諸佛,是以普同供養。
兩相對照,相互輝映,是這段經文的最佳註腳,眾生哀愍祈求殷勤供養,菩薩無有慳吝廣修供養。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因為佛陀出現於世,點燃了無盡的智慧燈,指引眾生一條明路,我們才有佛法可聽聞修習,否則將於漫漫長夜之中,無有出期。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言,恩德最為廣大,我們都應該每天憶念禮拜釋尊,感念其廣大的福澤深恩。因此觀世音菩薩特別分出一半供養釋尊。
釋迦是族名,意思是能仁,代表佛陀利他的廣大慈悲,入世度生;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在印度是作為尊崇聖者的稱呼,代表佛陀自利的甚深智慧,破除煩惱習氣,安住於寂靜默照,涅槃妙樂,出世空寂。
多寶佛塔為安置多寶如來全身舍利的塔,多寶佛是過去無量劫中,東方寶淨世界的教主,曾經發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只要有演說《妙法蓮華經》的地方,我的全身舍利塔,為了聽經聞法,必定從地涌出,為說法的世尊作證明,讚嘆佛說《法華經》,甚深不可思議。
於此法華會上,觀世音菩薩特意將無盡意菩薩以及天龍四眾,供養的眾寶瓔珞,分作兩分,分別供養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塔,為大眾轉展供養,獲大福德,種下解脫種子。
最後世尊告訴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有上面種種的自在神力,諸如:化現各式各樣的身分,廣說契理契機的法門,尋聲救苦,自在無礙,無作妙力(不作意的力用),滿眾生願,能施無畏,利樂有情,有機則應,無感不通,眾生雖然難調難伏,然而菩薩大悲心切,故而常遊於娑婆世界,說法利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