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普門品述記(二十八)
經文: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前面的經文之中,除了比丘尼、優婆夷以外,觀世音菩薩化現的都是男眾的身相,在此特別提到現婦女身,是有其特別意義。
古代男主外、女主內是普遍現象,男人在外面努力工作,女人則為家庭主婦,操持家中大小事務,還要帶孩子,婦女有其重要的影響力,尤其小孩子的童年時期,更是其健全成長的關鍵,慈愛保護,給予安心,直到長大成人,母親在每個人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從歷史上可知,觀世音菩薩由男眾相轉為女眾相,就在於女人多少帶有溫柔慈祥的性格,不會讓人感到僵硬剛烈,度化眾生有其方便之處。因此常有人以為觀世音菩薩是女眾,實際上,菩薩大慈遍覆,大悲普濟,隨類應感,隨處化身,早已跳脫出男女分別之相,色界眾生尚且已無男女之別,更何況是菩薩,因此我們稱之為大丈夫相。
雖然只提到四種婦女身,實則包含了各類婦女,且是已經結婚的女人。一般來說,稱呼他人的妻室為賢內助,這是一種讚詞,讚嘆其賢慧能幹,把家裡大大小小的事,處理得妥當,男人可以專心於工作事業,不用為家事操煩,這都有賴於婦人的協助,大至國家、小至家庭的榮盛興衰,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楞嚴經》云:「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內政,狹義可以指家務事,廣泛來說就是一切婦女之道,上至皇后、朝臣夫人,下至平民婦女,不只是家務,還包含了對外社交活動,猶如現今第一夫人,陪同國家元首出席各類接待宴會與慈善活動,或出國訪問,有其重要的影響力,因此觀世音菩薩亦化現為女主身,說法利生,使其成就。
另外,由於傳統禮教的緣故,認為女人要遵守三從四德,要相夫教子,恪守婦道,不應該隨便出門,因此婦人有較多的限制,觀世音菩薩慈悲應化,為這些婦人說法,令其心開意解。
女人大多心思細膩,且多愁善感,女人之間溝通上較為暢通無阻,同樣的身分地位,或者是上對下的位階,在閒談時,勸導安撫或坦誠交心,接受度要來得高,容易聽得進去,因此菩薩現有德望的長者夫人、富貴清閒的居士婦人、顯赫的宰相夫人、淨行多聞的婆羅門婦女,當然也化現為貧富貴賤的各類婦女之身。
現在的時代觀念較為開放,然而經濟壓力卻十分龐大,夫妻都要工作的家庭很多,一起在外面打拼的比比皆是,而且各行各業工商政經的主管,乃至於國家領袖,女性擔任要職的越來越多,如果可以信仰三寶,薰陶在佛法的慈悲精神之下,在職場裡發揮柔性特質,便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讓團體能向上推展。
一般而言,我們都認為童男童女是未成年的小孩子,可能只有十來歲以下,然而在此,則擴及於一切還沒有結婚的男女,或獨身主義者。
童男童女的特點就是有朝氣,天真無邪,純潔無瑕,充滿熱情活力,不會記仇,小孩子之間,如果吵架了,常鬧脾氣地說:「我不跟你好了!」但沒多久,就會發現兩個人又在一起玩了。
菩薩修行到高階位時,其中第九善慧地,又稱之為童子地,因為童子具有良好的德性,菩薩到了這個階段,已經即將臻至圓滿,心地純淨無染,擁有無盡的慈悲與深廣的智慧,如同孩子一樣有活力有熱情,十方世界度化眾生,以童子來表徵此地菩薩的天真、純潔、熱情、和樂的美德
大部分人都喜歡跟小孩子在一起,很可愛沒有壓力,不用耍心機,不用帶面具,不用擔心話說出口,會不會惹人非議,會不會讓人多心,小孩子未受汙染,沒有沾染壞習慣,沒有太多現實衝擊,不會矯情虛偽做作,因此我們都喜歡跟小孩子在一起,也希望能保有赤子之心。
常有人這樣感慨,年幼時希望趕快長大,但長大之後,竟發現大人的世界真複雜,一點都不快樂。小時候兄弟姊妹,怎麼打怎麼鬧都沒關係,過一會兒就沒事了,成年之後,似乎一切都變質了,各自有了家庭,彼此之間為自己的家庭打算,跟兄弟姊妹卻斤斤計較,感覺再也回不去了。
常言道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從小栽培養成教育相當關鍵,因為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強,是以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環境教育很重要。然而現在的父母過度溺愛孩子,捨不得打,捨不得罵,不是說打罵才有用,而是事事順從,樣樣滿足,這並非好事。
如果稍微念個幾句,小孩子耍脾氣鬧彆扭,父母疼愛孩子,是必然的,但過度寵溺的話,一定會出問題,不好好地教育,再大一點就教不了了,為人父母者身負很大的責任。
對於童男童女,無論是小孩子,或者是抱持著獨身主義者,觀世音菩薩也會示現這樣的身分角色,為其說法,讓他們能得到佛法受用,於最純潔無瑕之際,童貞入道,或有所啟發。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