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普門品15

普門品15

大慧報告

2022/02/22 | 00:56:15 | Firstory #religion-spirituality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普門品述記(十五)
 
離三毒
 
經文: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接著經文說明觀世音菩薩能令眾生遠離三毒之害,即貪、瞋、癡煩惱,首先是離貪欲之苦,眾生最強盛的貪欲,便是淫欲。
 
眾生輪迴不休的原因,也就在於這三種根本煩惱,懺悔文云:「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無始劫以來的貪、瞋、癡煩惱,搞得我們暈頭轉向,由惑起業,由業感苦,是以需要懇切懺悔。
 
前文所說的七難是外在環境造成的,傷害的是吾人的色身,苦止於一生,而此處的三毒則是內心世界,引發種種荒誕不經的行為,危害的是我們的法身慧命,將歷經長劫受苦。
 
煩惱,即是煩心惱身,是一切痛苦的源頭。眾生會受苦,皆是起因於貪、瞋、癡三毒,進而造作惡業,必將接受苦報,因而生死不休。貪、瞋、癡是根本煩惱,還會衍生種種微細煩惱(亦即是隨煩惱),豈可不慎防之?
 
《大智度論》卷31云:「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本。」眾生對於順境生起貪著樂欲,逆境則生瞋恨惱怒,貪欲、瞋惱當然不可能從智慧中生,那麼是從何而生呢?是從狂惑的愚痴中而來,貪瞋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愚痴不是笨蛋白癡,是昧於事理不能明瞭,甚至是自以為是,聰明過頭,似是而非,顛倒事理,還有一種情況是狂妄無知,以為自己什麼都懂,這其實是最不可取的。
 
「結使」是煩惱的異名,綑綁身心,結成苦果,所以叫作「結」;跟隨著眾生,驅使著眾生,所以叫作「使」。
 
《法句經》云:「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淫欲會讓人變得衰老,瞋恚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愚痴則會使人步入險境,喪失性命,去除三毒的話,便能得到佛法的真諦,受用無窮。佛法與古今醫學的觀點,完全是不謀而合,亙古不變,歷久彌新。
 
眾生貪著的是五欲,有兩種說法:一是財、色、名、食、睡;二是色、聲、香、味、觸,即是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由此生起種種的欲望。五欲人人都愛,而且還依依不捨,但實際上對眾生的危害甚大,有多可怕呢?
 
《大智度論》卷17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齩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眾生常常是受到五欲的折磨惱害,卻仍然貪愛著五欲,緊緊抓住不放,論中舉了許多例子,為的就是讓我們有所警惕,然而世人卻至死不捨,今世苦、後世苦,實為可悲哪!
 
在此舉出婬欲,是泛指所有一切的貪欲,其最甚者當屬婬欲,嚴重的話,喪失倫理道德,敗壞人品名聲,破壞家庭,妻離子散,影響的範圍不只是兩個人,親友家族都蒙受其擾。
 
五停心觀中其一是「多欲眾生不淨觀」,貪欲煩惱重的人,應該要觀照自他的身體,以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汙穢不清淨的。無論再怎麼保養,皮膚都會變老變皺,再怎麼愛護都會生病,古德說這個身體是臭皮囊,沒有什麼好貪戀執著的,過分的愛戀只會增加痛苦,凡事都是剛剛好就好,平常心以對。
 
《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又說:「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欲望會迷失自我,我們想要的太多太多,真正需要的其實並不多,貪求有苦,得不到苦,失去也苦。得到之後,開心了一陣子,又繼續追求其他新鮮玩意兒,喜新厭舊,永不知足,於是在這種無止盡的循環之中,迷失自我,增長罪惡,生死輪迴。
 
雖說如是,應該特別提出一點,很多年輕人不敢學佛受戒,認為學佛之後,有很多的限制,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碰,綁手綁腳的,乾脆不要學佛,索性蒙上眼睛,有道是不知者無罪,這是對佛教的誤解。
 
很多人以為學佛要看破紅塵,要雲淡風輕,要無欲無求,這是莫大的誤會,且看從古至今,很多的國王大臣信佛學佛,並不妨礙治理國家,而最有名的維摩詰居士經營事業,依然可以護持三寶,修行佛法,工作與修行沒有衝突。
 
佛教有四眾弟子-出家僧尼、在家男女,不能把對出家人的要求,套用於在家人身上。居士有居士的責任義務,不是說學佛之後,要求自己像個出家人一樣,然後不顧家庭了,也不管小孩了,認為要發心要修行,這是錯誤的,學佛不應該影響家庭生活,否則會讓家人曲解佛教,那就因小失大了。
 
能發心剃度出家,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但學佛不一定要出家,佛法大海可以容納所有的一切,當個護法居士也未嘗不可,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子女人,一樣可以修行。端看自己的福德因緣,只要合乎佛法的正知正見,對自己有一定的要求,適合哪種修行方式,都是最好的,千萬不要害怕學佛,否則便失去佛法的利益了。
 
印順導師在《華雨集》第五冊曾說:「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但在現實人間,淫欲『是障道法』,這是我從佛法得來的見解。」,對人類來說,淫欲是本能,無關善惡,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尚且斷除淫欲,但實際上並未脫離三界,依舊是輪迴的眾生,因此說淫欲會障礙我們的修道。
 
最有問題的是逾越正常的行為,亂搞男女關係,有違倫理道德,不符合社會的規範制度,諸如恐怖情人、侵犯他人、威脅強迫、佔有欲等,有執著愛染,這才是根本問題。
 
佛陀為在家人制定的是不邪淫戒,對出家人則是不淫戒,對僧尼來說,減少欲望可以更清淨,精進修行,伏斷煩惱,解脫生死。在家人雖是不邪淫,但也應該知道淫欲是障道法,不能過度放縱,如《法句經》所說易於老化,不僅勞神傷身,遑論修行了。
 
《法句經》云:「從貪欲生憂,從貪欲生怖;離貪欲無憂,何處有恐怖。」有了熾盛的貪欲,便衍生了許多紛紛擾擾的事端,會讓我們深陷於種種的憂愁、害怕、恐懼、擔心、忐忑不安的情緒之中,內心波濤洶湧,不得安寧。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遠離貪欲,知足常樂,安於自己所擁有的,珍惜自己身邊的一切,那就不會有這些煩擾,也不會產生恐怖害怕的心理。
 
因此說欲望、愛欲、淫欲是障道因緣,只要有了強烈的執著佔有欲,就會產生許多障礙,迷失正確的判斷力,因此有句話說:「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就是在告誡我們不要過分貪婪迷戀,古人說慾壑難填,就是這個道理,欲望就像是深谷一般難以滿足。
 
在此經文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如果眾生的淫欲心特別強烈的話,應該要不間斷的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那麼便可得蒙菩薩加持護念,漸漸脫離欲望的枷鎖。「恭」是身體的禮貌,「敬」是心裡的尊重。
 
在此以危害最大的淫欲,來代表所有的貪欲,每個人貪著的東西不同,應該要應病與藥。古人說玩物喪志,只要沉迷於一件事物,那麼就很容易會讓自己的精神志氣萎靡,缺乏積極向上進取的動力,這都是貪欲的過患,所以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