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普門品6

普門品6

大慧報告

2021/11/14 | 00:34:59 | Firstory #religion-spirituality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普門品述記(六)
 
譯者簡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經傳自印度,因此需要將梵文、巴利文,甚或西域文字,翻譯成我們看得懂的文字,以利於受持讀誦,信受奉行,並得以廣為流傳。
 
「姚秦」又稱後秦,歷史上以秦為國號的有贏秦、符秦、姚秦等,這裡指的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姚萇所建立的政權,史稱後秦或姚秦。
 
「三藏」即經、律、論,「藏」有收藏、含藏的意思,經藏廣說定學,律藏說明戒學,論藏遍說慧學,含藏佛法真理。又通曉三藏,明達三學者,亦稱為三藏,歷來的翻譯大師皆通達經律論三藏及戒定慧三學,如尊稱為玄奘三藏、羅什三藏等。
 
「經藏」,是釋迦牟尼佛證悟之後,所說的教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由弟子結集成經典。佛陀涅槃後,摩訶迦葉尊者於王舍城七葉窟,召開第一次結集經律的會議,與會者為五百大阿羅漢,阿難尊者口誦,大眾認可之,無異議通過,廣為流傳後世。
 
「律藏」,是佛陀所制定的律儀,亦即生活規範,調伏心性,止惡行善,分為出家、在家所要遵守的戒律,同樣是大迦葉尊者為召集人,由優波離尊者誦出,大眾認證。
 
「論藏」,又稱阿毘達磨藏,是佛弟子對於經典戒律的詮釋,廣泛深入的作探討,消除疑慮,以抉擇法相。
 
「法師」,精通佛法,為人師表者,有「以法自師、以法師人」之義,以佛法為準則依歸,自我修持,宏傳佛法,自利利他,教化眾生,精通佛法義理,可為人天師範。《法華經‧序品》中說:「常修梵行,皆為法師。」
 
本經譯者為鳩摩羅什大師,鳩摩羅什的意思是童壽,這是取其父母之名而來,為吉祥之意,這與華人習慣上,避免父母親的名諱,風俗大為不同。大師出生於龜茲國,祖父為印度世襲制的宰相,原本父親鳩摩羅炎應繼承宰相,由於對官場毫無興致,便出家往龜茲國,國王禮聘為國師。
 
王妹耆婆看中他的才學品德,請求王兄作主,召為駙馬。懷孕期間,王妹突然聰明異常,相士說胎中乃智慧之子,應該要好好照顧培養。鳩摩羅什誕生之後,母親突然萌生出家之念,而且意志堅定,國王與駙馬拗不過王妹,出家後不久,耆婆就證得初果。
 
鳩摩羅什七歲時,出家當沙彌,每天能背誦一千偈,可謂之不世出的神童。由於母子為王室之後,因此備受禮遇,母親認為這有違道業,於是離開祖國,前往罽賓國,親近盤頭達多法師,學習小乘法。
 
有一次母親帶著羅什在沙勒國的一座寺院禮佛,羅什看到鐵鉢很有趣,就將它頂在頭上,突然一個念頭閃過:「我怎麼拿得起來?」鐵鉢頓時應聲落地,體悟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大師並多方親近善知識,研學大乘法,對般若性空有獨到見解,後來轉而度化小乘的師父,互為師徒,傳為美談。
 
年輕的大師四處講經說法,與外道辯論時,都能以佛法攝服外道,享譽西域諸國。參訪學道之際,曾經偶遇一位阿羅漢,向羅什的母親說;「這孩子不是普通人,你一定要好好的保護他,三十五歲前沒有破戒的話,可以大興佛法,廣度眾生,德風遠播。」
 
這時母親已證得三果,計畫去印度朝聖,觀察羅什的弘法因緣,臨行前便對兒子說:「你東去中國,對弘揚大乘佛法,其利益無量無邊,可是對你本身卻不是件好事,這該如何是好?」羅什毫不遲疑地說:「為了正法久住,為了利益眾生,就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這是大師堅毅不畏難的菩薩精神。
 
五胡十六國時期,戰亂頻仍,每個朝代都很短暫,前秦符堅為使國運昌隆,觀察星象,占卜吉凶,謂西南方有聖人出世,因此派呂光出兵龜茲國,迎請鳩摩羅什大師。後來呂光聽聞符堅戰死,於是稱王,國號為涼。另一方面符堅的王朝被手下姚萇篡位,國號亦為秦,直到姚興繼位,迎請大師至京城長安,護持大師譯經弘法事業,對佛教影響至深至遠。
 
姚興護持佛教、護持大師不遺餘力,開闢專門的譯經場所-逍遙園,招募全國各地博學的僧伽,協助翻譯經典的大業,親近的學人多達三千人,所譯的經典流傳後世,廣為世人持誦的《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維摩詰經》、《中論》、《大智度論》等,都是大師翻譯的。
 
國主姚興見大師智慧超群,異想天開的以為,大師才學天下無雙,一旦百年之後,豈不斷了子嗣,於是派遣十位宮女,強迫接受,大師為了讓譯經事業能順利推展,無奈之下,只得方便接受。門人學生之間多有微詞,流傳著很多閒言閒語,大師勸勉大眾:「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應採擷蓮花,不該理會臭泥。」
 
可是仍無法熄滅眾人的疑惑困頓,瀰漫著一股詭異的氣氛,於是大師便召集大眾說:「如果你們對我有猜疑,也想學的話,就把桌上這碗針,通通都吞下去,不然的話,應該要謹守本分,奉持淨戒,不要再心生妄念。」便將整碗針都吞了下去,總算平息了猜忌紛爭。
 
大師臨終前,曾於佛前口發誓言:「若是經典翻譯無誤,將來火化之後,舌頭絕不焦爛。」(《高僧傳》云:「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果然火化之後,薪滅形碎,唯舌不灰。」)果不其然,大師於七十歲圓寂時,舌頭完整沒有燒盡,足以證明大師翻譯經典的可信度與精確度,而且用字遣詞優美順暢。與真諦、玄奘、不空等,並列四大譯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