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普門品19

普門品19

大慧報告

2022/04/19 | 01:03:21 | Firstory #religion-spirituality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普門品述記(十九)
 
經文: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這一段文在說明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以及受持菩薩聖號的功德利益。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如果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那麼他的功德,不會白白被拋棄,也就是說絕對不會白費工夫,不會徒勞無益,其利益是無量無邊的。
 
「唐」,空、徒然之意;「捐」,捨棄、拋棄之意;「唐捐」是落空、虛耗、空過棄捨的意思。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恭敬」是意業清淨,「禮拜」是身業清淨,「受持」是口業清淨,三業清淨當然福德廣大,絕不會做白工,恭敬禮拜的功德,絕對不會空無所有,因此佛陀勸勉一切眾生,皆應受持觀音聖號。
 
「受」是領受,重在信力的堅定,因為有信心,所以能領受;「持」是憶持,重在念力的持續,心心念念相續不斷,所以能憶持。也就是說內心領受,執持不忘,亦即對菩薩有無比的信心,把菩薩放在心上,無論遇到順境或逆境,皆能憶念稱名,不會忘失。
 
一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求快速成,想要盡快解決眼前的難關,或是認為自己很認真拜,但就是沒有感應,一切所求皆未遂,問題依然是困難重重,仍有許多違緣障礙。我們要知道不是菩薩沒有慈悲不靈感,而是宿世的業力過於強大,致使現狀處於頹勢,這時候更要戮力用功,不能退失信心道念。
 
如果一個人遇到困難時,有人就會鼓勵他說:「這是魔考啦!你要道心堅固,更加用功,不要被考倒!」確實如此,有句話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困難與挑戰,會不會成為障礙,通常都不是外來的,決定權在自己,有時候只要轉個念頭,便能海闊天空,如果只是原地踏步,當然是烏雲密布。
 
其實菩薩一直都在,只是我們陷於五里霧之中,摸不著頭緒,看不清真相,有道是當局者迷;再者,我們也應該檢視自己的三業,是否清淨無染?誦經念佛時是不是有口無心?因此更要至心敬禮觀世音菩薩,虔誠敬信的稱念聖號,必定會得到菩薩的加被,度過重重難關。
 
《梁高僧傳》卷13記載一個故事,晉朝有位僧人名叫帛法橋,年少時就喜歡梵唄,可是嗓音不好,聲音出不來,唱誦念經的時候,喉嚨總是卡卡的,由於發聲沙啞不順暢,感慨自己的業障深重,心情悶悶不樂。於是絕食懺悔七天七夜,虔誠禮拜觀世音菩薩,祈求菩薩加被,自己的喉嚨問題能改善。
 
同參道友看他這樣,於心不忍,都勸他不要虐待自己,可是帛法橋意志堅定,始終不聽眾人之勸,相信菩薩會被他感動,絕對會感應道交。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到了第七天,突然覺得喉嚨舒緩輕鬆,喝水漱口之後,整個人心神舒暢,說道:「我有感應了!」便唱了三段偈頌,清澈響亮,聲音傳得很遠,聽到的人都發出驚嘆聲,紛紛跑來看看是怎麼一回事。
 
自此之後,誦經時字正腔圓,聲音清脆響亮,真可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是以遠近馳名,從早到晚諷誦經文,依然氣力十足,聲音絲毫不失,而且哀婉動人,通於神靈。一直到九十歲,聲音都沒有改變。
 
前面是勸持聖號,接著是較量福德,用對比的方式,來顯示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廣大功德。
 
「恆河」是印度的主要河流,是婆羅門教的神聖河流,認為只要能在恆河中沐浴,便可洗淨累世的罪業,死後如果把骨灰撒到恆河的話,來世必然美好,或可得生天上受勝妙樂。直至今世,仍可看到有很多的印度人,在恆河裡洗澡刷牙,在河邊火化,這都是由於印度教視之為聖河。
 
恆河與印度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兩岸之間國家林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經濟繁榮,交通便利,因此釋尊遊行諸國,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常以恆河沙作為比喻。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恆河裡的沙子,數量已經難以計算,更何況是六十二億的恆河沙,可見其數量之多,是天文數字,無法估算。如果有人可以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聖號,也就是無量無邊的菩薩聖號,那真是不可思議了。
 
「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盡形」即是盡形壽,終其一生之意。我們在皈依時,發願:「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意思就是一直到生命結束,都要皈依三寶。
 
在此說明如果有人可以一輩子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的菩薩聖號,這已經是非常廣大的福德,還能勤作四事供養,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而且供養的對象,數量無邊,供養的時間,長達一生之久。
 
「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釋尊就問無盡意菩薩說:「你覺得怎麼樣?這個善男子或善女人的功德多嗎?」無盡意菩薩回答道:「世尊!這個人的功德很多啊!」確實如此,受持多,對象多,供養多,時間長,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事,當然功德無量無邊。
 
供養的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叫作四事供養。佛陀的時代以托鉢為主,一切日常生活所需,都是靠托鉢,是信眾供養,主要有四種,出家人穿的衣服,吃的飲食,生病看醫生的湯藥,休息所需的寢具等。而僧眾則回施供養佛法給與檀信。《大智度論》:「臥具者,床榻、被褥、幃帳、枕等。」也就是寢具等。
 
不只是佛教僧伽接受供養,印度其他所有的宗教都是如此,印度人有這種習俗,就像我們華人有樂善好施的善良風俗。托鉢的用意是避免蓄積過多的物品,就像近幾年流行的斷捨離風氣: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物品,脫離對物質的執著。
 
然而托鉢流傳到漢地卻不盛行,自古以來,達官貴人批評僧人不事勞作、生產,社會風氣普遍認為乞討是卑下低賤的,這就不利於佛教的宣揚,更顯得托鉢的困難,難以得到社會上下階層的認同,因此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靠自給自足的農禪生活。緬甸、泰國、寮國、斯里蘭卡等南傳佛教國家,目前都還盛行著一大清早托鉢的習俗。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能夠受持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的菩薩,這當然是功德廣大,但是佛陀告訴我們,如果有人可以受持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甚至只有一時的禮拜、供養,這兩個人的福德,和供養無量無邊的菩薩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差異,而且這樣的福德,經過了百千萬億劫之久,亦是不可窮盡的。「正等」是相當、相同之意。
 
為什麼會有如此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的福德呢?乃是由於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道,名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普度眾生;再者,觀世音菩薩於因中修行時,得證耳根圓通,已經是十地大菩薩。猶如一顆舉世無雙的摩尼寶珠,其價值遠勝過世間無量的珍寶。
 
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如《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聽過的法,比較容易會牢牢記在心裡,所以我們與菩薩特別有緣,而且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只是能獲得世間的福德,還能轉變塵沙煩惱為般若智慧,破除我們的執著習氣,因此福德不可思議,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另一方面也說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觀音菩薩代表著諸佛的慈悲,也代表著諸佛的智慧,修行不應該三心二意,我們專一的受持觀世音菩薩,千萬不可這個也要,那個也要,結果沒有一個做得好,這是專念的重要性。
 
這不是否定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否定親近參訪善知識,而是指一般人的通病,常以這樣的藉口,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修,實則像是蜻蜓點水,完全沒有好好的深入,沒有一樣學得精,沒有一樣學得通,浪費時間罷了。
 
眾生大多是喜新厭舊,聽說哪個經咒佛號好,功德廣大,就念那個經咒佛號,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法門換來換去,或者覺得自己懂得很多,修得很多,結果呢?什麼都不是。觀世音菩薩和十方諸佛菩薩皆是圓融無礙的,念一尊觀音聖號,即是念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無二無別。
 
唐代無盡藏比丘尼有詩云:「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眾生不正是如此,到處的尋尋覓覓,春天在哪裡?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原來枝頭上的梅花早已綻放,宣告著春天來臨了,去哪裡找呢?想找一個最殊勝的法門,其實不在他方別處,存於吾人的心中,是以應當恭敬禮拜、受持供養觀世音菩薩,藉以顯現自心本具的觀世音菩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