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普門品述記(二十六)
經文: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居士」是指在家學佛的人,一類是以道自居、志於佛法的居家有道之士,即信佛學佛、修道有德的在家修行人;另一類則是廣聚財寶的居財之士,也就是大富人家。在印度並不是專指學佛的人,從事農工商的富人,即吠舍種姓的富豪,皆可稱之為居士。
《祖庭事苑》卷3說明需具有四德,方可稱為居士:
1.不求仕官 看淡世間的功名利祿,志節高超,不好官位。
2.寡欲蘊德 少欲知足,怡然自得,涵養自身的品德。
3.居財大富 雖然不貪求世間享樂財富,卻有富有德,濟弱扶貧。
4.守道自悟 以佛法作為自身的精神指引,而有所體悟。
這可以說是高標準的美德,對於在家眾來說,只要能持守五戒,奉行十善,修心養性,不被世俗欲樂牽著鼻子走,已經實屬不易。古時候的維摩詰、傅大士、蘇東坡、龐蘊等,皆為最佳的居士典範,不只是居家有財,更是有深厚的佛學造詣,對佛法有深刻的體悟,留下許多不朽的傳奇故事與詩詞創作,對當代與後世有著莫大的影響。
觀世音菩薩亦復如是,不是只有化現佛菩薩的身形,才能度化眾生,在家眾彼此之間,溝通上可能更為容易一些,因此在家居士本身,也可以作為佛法的引導者,讓更多人可以信仰三寶,感化周遭的親友。是以菩薩化現為居士身,為其說法,令得解脫。
「宰官」,泛指官吏,包含所有一切的文武百官,為官者治理國家,或管理地方行政事務,為老百姓服務,上自中央的公侯將相,下及地方的州牧縣令,皆是宰官之屬,如《地藏經》所說,釋尊度化五濁惡世的剛強眾生,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道理是一樣的,以現在來說就是院長、部長、縣市首長,一直到鄉鎮市長、村里長等。
當官的可以施以仁政,也可能苛刻老百姓,在歷史上,貪官汙吏大有人在,為官清廉者亦不少。既然有著權力地位,就應該好好運用,多為人民服務,不要為難民眾,在不違法的情況下,給予便利變通,有道是:「身在公門好修行」;再者,可藉此宰官身分來護持三寶,給予各種便利,令僧眾安心辦道,弘法利生,這樣子也是在積功累德。
有些人愛慕達官顯貴,謀求一官半職,享受俸祿,觀世音菩薩便化現為宰官身,為說安邦治國、清正廉明、仁民愛物之法,令其滿足為官之心願,廣澤黎民百姓。一般來說,官員多少帶點官威架子,喜歡高高在上的感覺,對於自己的長官,更是畢恭畢敬,不敢恣意造次,因此觀世音菩薩為度化此等眾生,示現比其還要高的官階,才能攝服教化之。
從古至今,許多的公侯將相皆信奉佛教,大力的護持三寶,佛教才得以無礙的弘揚,廣為流傳,從文章詩詞中,處處可見引用佛教的名相、用語、典故,無論是對當時候來說,抑或是現如今的社會環境,官員都起著重要的影響力,在在都有著加分的效果。
一般來說,能當官的人,都不是普通人,見聞學識皆高人一等,雖然現在是民主社會,比起過去來說,官員較為親民,但與市井小民仍有一段距離,因此觀世音菩薩化現為宰官身,為其說法,使令勤政愛民,而得身心自在,利人利己。
「婆羅門」是梵語,意思是淨行、梵行、梵志,是印度四大種姓之首,亦是外道的一種,屬於僧侶與學者階級,壟斷一切知識,學習吠陀,司掌祭祀。自稱為梵天之後,從梵天的口中出生,清淨高潔,如同梵天一樣傲慢自大,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族群。
因此觀世音菩薩方便示現為婆羅門來教化之,讓他們可以放下身段,不要以為自己永遠都是高高在上,種姓不代表一切,跳脫固執的邪見,聽聞正法,導正階級制度,轉為眾生平等的觀念,達至涅槃的彼岸。
種姓制度是極其不公平的,分為四種:婆羅門(祭司)、剎帝利(國王貴族)、吠舍(農工商)、首陀羅(奴隸)。彼此之間互不通婚,有不可踰越的嚴格界線,在上位者為了保持其優越感,以及既有利益,因此制定了各種的規定,打壓底層的勞動者。
雖然國王享有統治權,卻還是得聽婆羅門的指示,因為婆羅門是神在世間的代言人,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最可憐的是首陀羅,亦即最底層的工人、農奴等,身為奴隸,完全沒有人身自由,而且世世代代都是奴隸,永遠無法翻身。
佛陀是一位改革家,打破這種身分的不平等,不分種姓,無論是尊貴的婆羅門、國王、貴族,或者是人見人厭的奴隸,所有人都可以隨佛出家修道,如《十誦律》云:「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釋種。」倡導人人皆具佛性,都可以成佛,這在當時候,是一個很偉大的革新創舉。
首陀羅在當時候是最為卑賤的,不能和一般人接觸,如果不小心踩到婆羅門的影子,都有可能招來一頓痛打,可見有多悲慘,更何況是碰觸到身體,都得斬斷手,嚴重的話,便處以死刑。
雖然印度的憲法已經廢除種姓制度,但森嚴的階級觀念依然十分明顯,經過了2500多年,到現在都還非常的不平等,積習難改,仍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隨家師去印度朝聖的時候,隨車服務的小弟,是禁止進入飯店的,晚上要清洗遊覽車,而且只能在車上睡,這是非常不人道的制度。
菩提伽耶有一座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大塔,叫作正覺大塔,塔的正前方豎立了一塊石碑,碑文寫道:「人不因出生而尊貴,人因行為而尊貴;人不因出生而卑賤,人因行為而卑賤。」這是一段非常有意義的文字,是教主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對世界的平等宣言。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是不變的真理:一個人的尊貴卑賤,不是因為他的出身,即出生的種性為何,包含所有的種族或膚色,而是人的言行舉止。當我們有善心善行,那麼就是最尊貴的。釋迦牟尼佛並告訴我們「人人皆可成佛」,只要精進用功,都可以成等正覺。
因此,如果有人需要以婆羅門身得度的話,觀世音菩薩便化現為婆羅門,為其說法,降伏其傲慢心,轉為平等心,使其解脫自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