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尋 我的知識庫
ep19|文史有聲紀錄|明清至日治時代的白鷺文史

ep19|文史有聲紀錄|明清至日治時代的白鷺文史

部落時尚雜貨店SIUBUY

2021/09/12 | 00:20:26 | Firstory #arts




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主題:有聲文史紀錄|明清至日治時代的白鷺文史


部落時尚雜貨店

店 長|Camak 查馬克

店小二|Puljaljuyan 布拉路漾

-

Podcast收聽連結|https://siubaisiubai.soci.vip/

-


明清時期

白鷺族人稱呼此時期從中國來到臺灣的統治者與官兵為kuaping(瓜柄)以及ljautjiya(勞買)。清政府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臺灣正式建制郡縣。統治者將臺灣的人群約略區分為「漢人」與「番人」。清政府稱中央山脈南段(還沒包括當時稱為琅崎的地區)為「傀儡山」,因此活躍於此地區的原住民族就被稱為「傀圖番」(黃叔擏,1957(1724年原刊):150-155)


當時官方雖然禁止漢人進入山區,不過漢人仍不時違背法令入山開墾,或許為了合法化自己的違規行為,於是藉由帶領山區原住民族以「歸化」為名義與官府接觸,好轉移官府的注意力。在雍正二年(1724)4月間,在通事的帶領下,擺律社副土官彩交協同加者惹也社,則加則加卑社,柯寬社等社代表前來府城會見清朝官員(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97:234-236;黃叔:152)。此後在清代的文獻上,常被記作「擺律社」,又名拜律社,或排力社(王瑛曾編纂,2006(1764年原刊):117)。


當時清政府治理臺灣的態度並不積極,也刻意隔離原漢維持族群差異,以維持社會秩序(柯志明,2001:35-61)。因此19世紀以前,除了幾次南部動亂時白鷺部落可能加入官方的剿匪陣營之外,一般說來很少見到擺律社的相關記載。直到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政府執行「開山撫番」政策,將統治力擴及臺灣全境,其中由沈葆禎規劃,袁聞拆修築從赤山(屏東萬巒鄉境內)到卑南(臺東市)的赤山卑南路,獲得不少山區部落的協助(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167),清政府才得以進一步增進對山區地理知識與原住民的瞭解。


日治時代

族人稱呼日本人為dripun(季本,為日本的諧音),這時期對部落而言,是進入極大的變期,許多事務包括生活言行受到管轄,當時日本政府以蕃地員警為媒介,企圖改變部人民的社會生活與文化,加上族人與外界日漸密切接觸,這些都日漸對部落造成衝擊。



本節目文獻採自「炭火相傳 payljus白鷺部落文史紀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