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Episode
內容描述
「藝術圈到處都是騙子,想從有錢人身上大撈一筆。」(The art world is full of people who want to make huge amounts of money out of rich people.) — 《紐約時報》特約記者Scott Reyburn
今天聊幾部我很喜歡的電影。我常常一個人跑去看電影。國賓巨幕廳、美麗華IMAX、真善美戲院或是光點台北都是我常出沒的地方。看電影是種療癒、短短的120分鐘把自己投入一個其他人的世界裡,不想任何事,感受這群人的生活,散場了又回到現實…我很喜歡這樣。
第一部電影《河畔小日子》,原名叫「牟乎栗多」。
牟乎栗多是佛教的時間單位,30牟乎栗多是一個晝夜。荻上直子某次看到NHK紀錄片討論遺骨(日本人常用火化的方式處理身後事骨灰就是遺骨)的問題,因為處理喪葬費用也不便宜,有時甚於有骨灰被遺棄在電車上,然後集中到收容在警察局或鄉公所的庫房裡,等待著家人來認領。她關注這個問題並收集許多資料,做成《河畔小日子》的這個劇本。牟乎栗多意味著探討生命與時間,也討論貧富跟老人獨居的問題。
我喜歡研究歷史,每個事件的軌跡、因果、考證,是一個有趣的追尋過程,如果這個過程加上了「人物」,就更多采多姿。《是誰得手林布蘭?》這部電影就融合了這所有的元素。
荷蘭紀錄片女導演歐克荷根蒂克(Oeke Hoogendijk)擅長拍攝與藝術相關的題材,紀錄電影《是誰得手林布蘭?》劇情描述荷蘭天才交易商楊席克斯(Jan Six),意外發現兩幅全新的林布蘭真跡。這部紀錄片除了說明他怎麼觀察到這兩件作品外,當然其中牽扯到利益與爭議。
這部片子也記錄了《掌旗者》、《閱讀中的老婦》、《提圖斯在他的書桌上》、《穿僧侶服的提圖斯》、《書房中的智慧女神米娜瓦》以及《蘇爾門、卡彼特婚禮肖像畫》。其中《蘇爾門、卡彼特婚禮肖像畫》如何從法國男爵羅斯柴爾德(Eric de Rothschild)手中流出,為了這二幅畫也引發法國羅浮宮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間的爭奪戰。最後也談到目前林布蘭最大的蒐藏家美國億萬富翁托瑪斯卡普蘭(Thomas Kaplan),他是企業家與藝術收藏家,10年內蒐購了10張林布蘭畫作。
最後要聊的是《消失的達文西》。2017年,《救世主》以4.5億美金的驚人天價於佳士得拍賣會售出。這幅被認為出自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之手的作品,始終爭議不斷,到底這張畫怎樣出現?又經歷了什麼過程?80%由修復師修復的作品,到底還是不是原作?一部由Antoine Vitkine編導的藝術紀錄片,討論這一個過程。
一開始,這張在紐奧爾良拍賣公司處理的畫作被紐約Art Dealer西蒙發現,這張畫過去曾經也被兩大拍賣公司看過,但後來都沒有被青睞。畫作本身看起來嚴重損壞,且被重複塗改多次。巧妙的是,這張畫在各種奇怪的理由匯集下,這張畫沒有任何有利證據提供驗證,卻讓英國的達文西專家Martin Kemp為這幅《救世主》撰寫專文背書。當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舉辦大型達文西展,策展人Luke Syson竟然也力排眾議的將《救世主》排入展覽裡,讓它跟其他達文西的作品放在一起。那不是達文西,哪能放在達文西專區呢?就這樣經歷了專家討論、展覽後,被以數倍價格賣出。後續還有一連串的事件,喜歡藝術的人應該會喜歡這部片子。
今天跟大家推薦這三部片子,有機會在接下來的連續假期,可以好好地觀賞。